第八届“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现场赛广州开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08:45 1

摘要:3月29日,春寒料峭,广州市艺术中学(黄埔校区)内,气氛热火朝天。当天下午,第八届“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现场赛正式开赛。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艺术中学、广东新快报传媒有限公

春寒难掩笔锋暖 千人共书翰墨香

3月29日,春寒料峭,广州市艺术中学(黄埔校区)内,气氛热火朝天。当天下午,第八届“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现场赛正式开赛。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艺术中学、广东新快报传媒有限公司、新快报书画院承办,学子时空创业(广州)人才管理有限公司、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公益委员会、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新快报书画院佛山分院支持。

■第八届“翰墨青春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书法大赛现场。

广东新快报社总编辑冯树盛在致辞中表示,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既是文字的书写,更是精神的传递,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新快报作为省级主流媒体,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新快报书画院和收藏周刊等平台,深耕文化艺术,推出了一系列文化项目,如岭南雅韵、岭南大匠、书院广东、文德百家名人大讲坛等。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宗旨,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为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贡献力量。

据介绍,今年是“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的第10个年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大赛参赛人数已突破20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画赛事品牌。本届大赛共收到全国3万多件作品,其中美术作品近2万幅,书法作品超过15000幅。分别来自广东全省以及北京、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安徽、黑龙江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佛山分赛区见证了400多名青少年的精彩竞赛瞬间;首次开设的深圳分赛区共收到参赛作品1万7千多幅。在总赛区的评选中,美术组有1900件作品脱颖而出,书法组有1300幅作品入选总决赛。冯树盛认为,本届大赛展现了青少年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全方位传承,作品题材更加贴近生活、技法更加成熟、表现力显著提升,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评委现场点评作品。

料峭春寒 不阻参赛热情

成语、名人名言、对联、古诗文……大赛的赛题经由组委会精心挑选,参赛选手可选择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进行书写或篆刻。比赛分为儿童书法、美术组(12周岁及以下),少年书法、美术组(13-17周岁),青年书法、美术组(18-35周岁)三个组别,参赛作品围绕“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主题进行创作,反映时代风貌、城市变化、民风民俗、生活学习日常等内容,选题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保障大赛公平公正,比赛用纸统一由组委会提供,每位选手限两次书写机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颜奕端表示,省书协在省文联纪检部门的监督下,以抽签的方式选派出九位终审评委,也展示了主办方对赛事公正严谨。广东新快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波、广州市艺术中学副校长朱文丽向九位评委颁发了总决赛评审委员证书。

中午1点半,广州市艺术中学的校门外已经人头攒动,从广东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参赛选手和家长,已经在签到处排队签到并候场比赛。

赛场内,参加书法项目的选手们,提前开好笔、折好纸,静静等待比赛开始;选择篆刻项目的选手们,正襟危坐,在篆刻石上画好格子,随时准备开始。下午3点,开赛信号一发出,大家或执毛笔,或举刻刀,楷书、隶书、篆书……各挥所长。

■参赛的青少年现场挥毫泼墨。

钟情翰墨 少年刀笔初成

佛山市三水区博文小学麦倩文从七岁开始学书法,一年级时语文老师的书法启蒙让她爱上了这门艺术。“我每天下午在学校上晚托时写完作业,回家吃饭后就练习书法。”麦倩文告诉记者。六年级的她正面临着“小升初”,但依然每天练习书法。

比赛现场,记者远远就被两个认真进行篆刻的小朋友吸引了。10岁的罗鑫睿将现场篆刻的印章蘸上印泥,盖在钤印纸上;再往印蜕背后小心翼翼地涂上固体胶,盖上一张纸巾,受力均匀地按压,让印蜕紧紧地粘在参赛纸张上,最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完成了参赛作品。罗鑫睿和同桌参赛的陈佐伊是篆刻学习班的同学。“我听到妹妹在篆刻时的声音很好听,所以我也想学。”罗鑫睿说,“我都没想到我会被选中来参加这个比赛,很开心。”陈佐伊则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了解并喜欢上了篆刻这门艺术。

跨越山河 为梦千里赴穗

“我们练习书法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写一手好字,没想到她坚持了七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姚昊彤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12岁,已经获得不少奖项。在去年的“齐鲁访碑”第十二届青少年书画现场大赛中,姚昊彤的王宠小楷得到一众评委的肯定,以968.75分的高分获得“特别金奖”。

据了解,姚昊彤学习过不少书法风格,颜真卿的大楷,王羲之、文征明的小楷等。而当她遇见明代书法家王宠的小楷作品时,一下子就被那旷适疏宕、气韵超逸、婉丽遒媚、古拙中自得妍巧的特点所吸引,遂决心潜心研习,练出自己的风格。

“学习书法对我的语文学习帮助很大,书写的美观程度对我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也是很好的加分项。”对于取得的成绩,姚昊彤表示这是自己深入学习书法的动力之一,但她也谦虚地表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还需要继续努力”。

来自安徽的阚广易瘦高个头,皮肤黝黑,这是长期足球训练的“成果”。10岁的他虽然练习书法才一年多,但在比赛中却是个“老手”,妈妈透露他经常投稿参加比赛,光去年就参加了十几个书法比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

“我很喜欢书法,周末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去练习。”阚广易说,他一周在书法上的练习超过10个小时,从中感受到书法的乐趣,他认为,书法练习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这对其他学科的提升也有促进。

阚广易妈妈表示,这次来广州是第一次参加书法现场赛。他们此前了解到这个比赛很正规、专业,虽然路途有点遥远,但考虑到现场赛更能锻炼孩子的临场创作能力,为此不惜花费几天时间提前来准备。这几天还抽空品尝了广州的早茶、粤菜等美食,还带孩子游玩了长隆、广州塔等景点,也是一趟快乐而充实的广州行。

评委点评

评委产生公平公正

●颜奕端

广东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工作部主任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作为本次书画大赛的“评审大总管”,颜奕端向新快报记者透露,活动从评委的选择到作品的评审,均采用最专业的评审模式和程序。“我们的评委从专家库里随机抽取,涵盖书法的各个品类,并有省文联的纪检部门参与,评委的产生公平、公正。”颜奕端表示,即使作品的评审工作量非常大,在初审阶段也要进行交叉评审,力求不遗漏优秀的作品。

比赛助力擦亮岭南书法重镇金字招牌

●李菲鸿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李菲鸿作为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之一,深切感受到活动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并成功顺利举办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书法大赛的举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赛选手从广东省各地级市到广东省外,甚至国外也有不少书法爱好者投稿,说明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书画大赛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书法兴趣,为他们的书法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书法的魅力,擦亮岭南书法重镇这块金字招牌。

篆书篆刻让书法有了金石味

●梁晓庄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团成员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近两届参加篆书、篆刻的选手越来越多,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作为在书法、篆刻、国画领域都颇有造诣的艺术家,梁晓庄高兴地说。他表示,粗略统计篆书、篆刻选手占到选手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水平也越来越高。他认为,有了篆书、篆刻的基础,书法就有了金石味,线条的质量就会更高,“我们熟知的艺术大家如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等都在篆刻上有极高的造诣。”他提到,在比赛中看到选手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重视“字外功”的效果。如今信息发达,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研究精美的画册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书法水平有很大帮助。

鉴于各类书法比赛很多,但他认为现场书法赛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水平,“因为现场赛能锻炼孩子们的‘身’‘心’‘胆’和临场创作能力,与现场名家交流的胆魄都能得到体现。”

书法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

●朱起明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珠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朱起明认为,这次现场整体水平相当高,参赛者们的取法范围广泛,展现了多样化的风格。他告诉记者,一些参赛者的书法基本功非常扎实,小篆的线条稳定且质量很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提醒书法学习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书法史,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区分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可能我们会认为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但实际上,书法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朱起明强调。

书法教育的真正价值是种下艺术的种子

●杨忠亚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我感到非常震惊,尤其是初评时,我与陈老师一起评审青少年组的作品,发现有些作品的水平足以参加社会展览。”杨忠亚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他表示,他在这次现场评审注意到了几个亮点:首先是小楷作品,小楷在比赛中通常不占优势,但参赛者们精心准备,构图得当,展现了耐心和智慧;其次,参与篆刻的选手数量不少,篆刻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需要设计和书法的结合以及良好的手力。“比如有一个小女孩才十来岁,就已经学习了篆刻三年,我觉得在传承篆刻艺术方面,是非常有希望的。”

“我经常告诉身边的人,书法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他强调,参加书画大赛不仅是为了比赛,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埋下艺术的种子,就算没有获得很高的奖项,这段经历本身就是宝贵的。

他告诉记者,他在比赛现场注意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书写姿势不佳。“有些学生跪着写字,弯腰过度,甚至趴着写。我想通过媒体提醒相关的机构、学校书法老师和家长,坐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不能只关注字写得好,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

征稿初评和现场比赛结合更能展示选手实力

●陈景锋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韶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选手们的表现让陈景峰感到印象深刻。“他们展现了真材实料的水平,能够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文字材料迅速创作出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严格的考验。许多学生都做得很好,发挥出色。”

他认为,征稿初评和现场比赛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真正有水平的参赛选手能够脱颖而出。而且参赛选手选择了各种字体,展现出自我特长的背后,也展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继有人。

对于参加“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的意义,他觉得,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比赛,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也是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以笔墨陶养心性是

当代青少年亟需的文化素养

●陈永军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没想到这场青少年书法大赛如此蔚为大观,从稚子到青年,参展者以笔墨为舟楫,在传统文化的江河中破浪前行。”陈永军谈及评审体验难掩欣喜之情。

“有位六年级女生以簪花小楷书写《论语》,蝇头小字间可见庙堂气度;青年组某参赛者的篆刻作品,虽方寸之地却气象万千,刀法章法俱见传统功底。”言语间,这位书法家难掩对新生代艺术苗子的赞赏,“这些作品既有传统文脉的赓续,又闪耀着时代新意,堪称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谈及书法篆刻的艺术价值,陈永军以“静水流深”喻二者特质,“书法以不同书体演绎文字之美,恰似山水画卷徐徐展开;篆刻虽方寸之间,却蕴含金石气韵,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对于青少年研习传统艺术,他提出独到见解:“从实用维度观之,系统研习可提升空间思维与专注力,进而促进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笔墨陶养心性,培养‘书卷气’与‘名士风骨’,这正是当代青少年亟需的文化滋养。”

陈永军寄语青少年:“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千年翰墨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青少年成长的幸事。”

成人化书法培训不利于孩子书法学习

●靳继君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理事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法的学习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品质的培养、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靳继君强调,书法对“非智力因素”的启迪和开发,比其他艺术来得更直接。在他看来,书法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面性,孩子与生俱来就具备书法的素质。孩子的童趣可以通过笔墨去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大美”。“现在很多书法培训过于成人化,这对孩子的书法学习非常不利。”靳继君认为,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艺术灵感,播下书法艺术的种子,这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审美层次。他建议,三年级前的孩子书法入门都适合通过象形文字,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随着教育部门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书法不再仅仅是艺术类的一个分支,而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靳继君表示,这种提升不仅表明了书法在学术界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建议青少年通过实践和理论找到自我风格

●李平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篆刻网总编辑

“学生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对待书法和篆刻的态度非常认真且充满敬畏之心,他们做得很好。”在现场观摩了参赛选手的表现之后,李平发出感叹,“我特别关注篆刻的学生,发现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方向是正确的。在长时间的现场创作中,他们能够调整心态,保持专注和投入,这非常了不起。”他表示,书法和篆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还蕴含了美学、哲学和国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也对学习篆刻的青少年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学习篆刻,兴趣是深入学习的前提;其次,要接受技法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正确引导;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最终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陈福香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来源:新快报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