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刘山村 产业赋能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08:50 1

摘要:位于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的刘山村,不仅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有两项“文化瑰宝”——传承百年的草编技艺与独具特色的柳棍表演。近年来,刘山村深挖本土非遗资源,以文化“匠心”为魂、“三点一馆”为载体,蹚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自贡融媒记者 刘晓丹

位于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的刘山村,不仅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有两项“文化瑰宝”——传承百年的草编技艺与独具特色的柳棍表演。近年来,刘山村深挖本土非遗资源,以文化“匠心”为魂、“三点一馆”为载体,蹚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捆稻草的华丽转身

走进刘山村,不能不先看“两宝”——草雕和柳棍。3月28日,记者踏入草雕、草编技艺传承人罗声道家中,屋内琳琅满目的草雕工艺品瞬间吸引了记者目光:小老虎造型威风凛凛,小女孩造型栩栩如生……

65岁的罗声道,自小受父辈熏陶,对草编产生了浓厚兴趣。“草编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十分考验耐心和细心。”罗声道说,每年他至少要用掉1.5万公斤稻草。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的稻草编织成既好看又环保的草编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

据了解,刘山草编起源于清末,曾是当地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近年来,在村“两委”的推动下,当地草编产业实现了华丽转型。村里成立草编合作社,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产品从传统农具拓展到文创饰品。同时,借助直播带货和乡村旅游的东风,去年刘山村草编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此外,草编元素还被融入村标、文创礼品以及村小学手工课,让传统文化之美在年青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柳棍舞动的文化自信

每逢节庆,刘山村文化广场上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柳棍表演。10余位村民手持1米长的柳棍,在锣鼓声中,劈、扫、挑、戳,动作刚劲有力,引得观众阵阵叫好。

柳棍又称莲萧,起源于明末清初,原是清代村民防身用的武术,后演变成祈福仪式。作为当地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竹为杆,以铜钱为铃,以彩带为饰,包含36式招法,如今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刘山村组建了20人的柳棍队。”刘山村党支部书记明从均介绍,当他们集体表演时,着装整齐,歌声铿锵有力,队伍变队相互穿梭,加上接地气的歌词,瞬间让现场充满浓郁的喜庆氛围。因此,周边村办活动常常会邀请他们去表演,队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今,柳棍在当地不但跳出了新活力,还一举“跳”进了校园,成为刘山学校的课间操,同时被编入校本教材《柳棍与艺术》,助力该学校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称号。

“三点一馆”厚植文化根基

“有了这两张非遗名片,我们还要用好它,让文化焕发新活力!”沿滩区永安镇副镇长王秋月介绍,为深入推动非遗传承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刘山村精心打造“三点一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在匠人村旁,匠人工坊体验点应运而生。这里设置了灯艺室、草艺堂、竹木轩及手工作品售卖区,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为匠人们搭建起同堂学技、切磋技艺的平台,也为研学团队、游客提供了体验民间技艺的好去处。

还有新建的刘山村史馆,建筑面积248平方米,设有“刘山记忆”“刘山传承”等6个展示区,系统展示刘山村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风俗风情、产业发展等,集中展陈匠人工具、手工艺品等,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

刘山学校被打造为柳棍文化保护传承点,邀请柳棍传承人、特色课程教师开设“唱柳棍、跳柳棍、做柳棍”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中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柳棍的传承和保护。

这最后一个“点”,则是农文旅体打卡点。刘山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全年长青有景、活动定期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草雕技艺和工匠团队制作的大量应景的草雕景观融入园区,让基地成为农文旅的热门打卡点。

通过“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刘山村硕果累累。培育草编、草雕、彩灯等文化能人28人,柳棍传承人叶明学荣获“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乡土文化能人一等奖;刘山村还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从最初的樱花节、草雕节到现在的彩色油菜花观赏季,不断出新出彩。尤其是眼下独特的彩色油菜花田,还被纳入四川省春季赏花游精品线路,也是自贡市唯一入选的乡村旅游点位。当地去年全年累计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超1170万元。

如今,在刘山村,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指尖的草香、舞动的柳棍、鼓胀的腰包,持续描绘着文化繁荣、生活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未来,刘山村将秉持初心,继续把“文化铸魂润村行动”走深走实,在“以文育人、以文兴风、以文塑旅、以文助产、以文聚力”上持续发力,构建“惠民、安民、乐民”的幸福乡村生活。

来源:自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