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突破!全球首个延缓T1D发病的创新药替利珠单抗在华获批,改写中国T1D管理模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3:27 2

摘要:2025年9月2日,全球首个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T1D)发病的创新药----替利珠单抗注射液(特瑞可)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人T1D 2期患者,以延缓向T1D 3期进展

里程碑时刻:替利珠单抗在中国正式获批

2025年9月2日,全球首个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T1D)发病的创新药----替利珠单抗注射液(特瑞可)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人T1D 2期患者,以延缓向T1D 3期进展[1]。替利珠单抗是一种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从病因层面保护自身胰岛功能,让患者延缓T1D 2期进展至3期近3年[2-3]。这一批准不仅为我国T1D患者带来全新希望,更将引领我国T1D治疗领域从“被动治疗”迈向“主动干预”的新时代。

疾病解码:T1D进展隐匿,发病越早危害越大

众所周知,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甚至完全缺乏,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4-5]。我国T1D高发于10-1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全年龄段总患病人数约60万,居全球第三[6-7]。该人群的发病率在过去20年内增长近4倍[8],提示疾病负担逐渐加重。

T1D疾病进展隐匿,发病常呈突发性。根据不断优化的临床分期系统,T1DM可分为3期,其中1、2期为亚临床期,患者虽存在胰岛自身免疫,但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因出现急重症被紧急送医而突然确诊,超过60%患儿在急诊或ICU确诊[9],此时疾病已进展至3期,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持续的高血糖可引发酮症酸中毒(DKA),严重时可引发脑损伤、肾衰竭等长期不可逆损伤。

除急性并发症风险外,T1D发病后对患者生活及其家庭亦造成长期而沉重的负担。首先,患者面临着巨大的“打针”压力(每天需至少接受4次胰岛素注射,全年累计可达1460次),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其次,在升学、就业及婚恋等方面常遭遇阻力,病耻感明显;再有,家庭也承受着较大经济与照护压力,近50%家庭遭受中至重度经济损失,约15%的母亲不得不辞职以全职照护患儿[10]。更严重的是,T1D发病越早,预后越差。有研究表明,若患者在10岁前发病诊断T1D,则预期寿命将减少16[11]。因此,如何实现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延缓疾病进展,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早筛先行:锁定高危人群,抓住黄金干预窗口

国内外权威指南[12-13]均推荐对T1D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其中T1D患者的一级亲属是最主要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一级亲属确诊的人群,其T1D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10倍以上[14-15]。约20%的T1D患者存在一级或二级亲属的家族患病史[16]。此外,少数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乳糜泻)患者、携带T1D易感基因型或T1D遗传风险评分(GRS)高风险的普通人群也是T1D高危人群[17]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是早筛的核心手段《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12]指出,在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等)中,通过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筛查亚临床期(1期/2期)T1D,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起病风险。常见的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体 8 抗体(ZnT8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对于首次抗体筛查呈阳性者,建议在3个月内复核,若2次及以上结果阳性则可确认亚临床期(1期/2期)T1D[17]综上,早期筛查是识别亚临床期(1期/2期)T1D的关键手段,可为高危人群提供宝贵的“干预窗口期”。通过及时发现和持续监测,既可将DKA发生风险降低高达90%[18],也有助于患者及家庭提前适应疾病管理要求,减轻突发确诊带来的心理冲击与情绪波动,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自主掌控疾病和生活的机会,改善长期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主动出击:替利珠单抗保护β细胞,延缓发病

替利珠单抗(teplizumab)是一种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靶向效应T细胞表面的CD3,抑制自身免疫T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保护胰岛β细胞,从而实现从源头延缓T1D疾病进展的作用。基于关键TN-10研究,该药物于2022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延缓T1D发病的创新疗法。本次在我国的获批是继今年6月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开出亚洲首批处方后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TN-10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76名8-49岁2期T1D患者,旨在评估替利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疗效终点为从随机入组到诊断3期T1D的时间。研究及其延长随访结果显示,持续14天使用替利珠单抗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延缓T1D 2期进展至33[2-3],避免突发急重症对身体造成的不可逆损害。研究中有个案显示,有经早筛确诊的2期患者接受干预后,近10年未进展至3[2-3,19]

替利珠单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开创了T1D治疗的新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转变。在疾病早期,它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病情进展,使患者延长无症状期并改善长期预后。在这一过程中,患者不仅获得“喘息”的机会和更长的“无针”时期,还能在缓冲阶段学习血糖管理,并在DKA发生前掌握可干预手段。

疾病早筛+主动干预:开启中国T1D管理新时代

作为在糖尿病领域深耕百年的企业,赛诺菲自1982年进入中国以来,始终关注中国糖尿病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加速创新的步伐,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本次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标志着T1D治疗进入全新阶段。这一创新药物从免疫学、糖尿病及罕见病的交叉视角出发,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T1D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契机。长期以来,赛诺菲不仅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更关注整个T1D管理生态的搭建。例如,通过推动成立T1D管理中心,使疾病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被发现,为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借助T1D早筛早诊临床范式的升级与替利珠单抗等创新疗法的可及,T1D管理正在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干预的跨越式转变。这不仅为患者延长无症状期、降低急性并发症风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为未来个体化治疗和精准管理奠定基础。总体而言,这一进展不仅为T1D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也将极大推动中国糖尿病防治关口的前移,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4M审批:MAT-CN-2514634

版本号:5.0

预期使用时间 2025年9月

参考文献

[1]https://www.nmpa.gov.cn/zwfw/sdxx/sdxxyp/yppjfb/20250905150200113.html

[2]Herold KC,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Aug 15;381(7):603-613.

[3]Sims EK, et al. Sci Transl Med. 2021 March 03; 13(583).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16. Diabetes care in the hospital: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J].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 1):S295‑S306. DOI: 10.2337/dc24‑S016

[5]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Nathan DM, Genuth S, et al.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 1993, 329(14): 977 986. DOI: 10.1056/NEJM199309303291401.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

[7]IDF Diabetes Atlas.https://diabetesatlas.org

[8] Weng J, Zhou Z, Guo L,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 13: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BMJ, 2018, 360:j5295. DOI: 10.1136/bmj.j5295.

[9]Swain R S. Type 1 Diabetes Treatment Patterns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a Pediatric Cohort.https://jscholarship.library.jhu.edu/server/api/core/bitstreams/17c47212-8442-42d0-8699-f871e34cb3ba/content.

[10]Dehn-Hindenberg A, Saßmann H, Berndt V, et al. Long-term Occupational Consequences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The Mothers Take the Burden. Diabetes Care. 2021;44(12):2656-2663. doi:10.2337/dc21-0740.

[11]Rawshani A, Sattar N, Franzén S, et al. Excess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in relation to age at onset: a nationwide, register-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2018 Aug 11;392(10146):477-486. doi: 10.1016/S0140-6736(18)31506-X. Epub 2018 Aug 9. PMID: 30129464; PMCID: PMC6828554.

[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13]Diabetes Care. 2024 Jan 1;47 (Suppl 1):S20-S42

[14] 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Sep; 39(3): 481-97.

[15] Parkkola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 Feb; 36(2):348-54.

[16]Bonifacio E.Diabetes Care. 2015 Jun; 38(6):989-96.

[1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11):1183-119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001-00592.

[18]Besser REJ, Ng SM, Gregory JW, et al. Arch Dis Child 2022;107:790–795.

[19]Lledó-Delgado A, et al. J Clin Invest. 2024 Aug 13;134(18):e177492.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