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正在“抛弃”信用卡:不是不需要,而是需求变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0:12 1

摘要:清晨的地铁上,28岁的林鹭翻着手机里的信用卡账单,手指停在“注销”按钮上——这是她今年注销的第3张信用卡。“以前为了薅奶茶店的满减办了3张,现在满减额度越来越小,还款还要记不同的日期,太麻烦了。”林鹭的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对信用卡的“吐槽”。

清晨的地铁上,28岁的林鹭翻着手机里的信用卡账单,手指停在“注销”按钮上——这是她今年注销的第3张信用卡。“以前为了薅奶茶店的满减办了3张,现在满减额度越来越小,还款还要记不同的日期,太麻烦了。”林鹭的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对信用卡的“吐槽”。

从央行数据到银行半年报,从社交平台的“销卡日记”到专家分析,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浮现:信用卡不再是年轻人的“支付首选”,曾经的“羊毛工具”“分期神器”,正在被更便捷、更符合当下需求的支付方式替代。

规模收缩:从“扩张”到“精简”

2024年,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合计减少4000万张,人均持有量从2023年的0.54张降至0.52张;2025年上半年,又再减1200万张。银行端的表现更直观:14家上市银行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收缩(中国银行降幅达13.88%),10家流通卡量微降(平安银行一年净减626万张)。

这不是“偶然”——经过20年扩张,信用卡市场早已饱和,“拉新”的性价比越来越低。正如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所说:“再靠人工发卡拼增量,不如挖掘存量客户价值。”

活跃度下降:“用卡”变成“躺卡”

信用卡的“核心价值”是“交易”,但2025年上半年,12家公布交易额的银行中,全部同比下滑(中国银行、光大银行降幅超18%)。即使是“信用卡一哥”招商银行,交易额也同比下降8.54%。

为什么不用?林鹭的答案很实在:“现在买奶茶用微信支付,直接减5块;买衣服用支付宝,有满200减30的券。信用卡的满减要凑额度,还要记还款日期,不如手机支付方便。”

权益“缩水”:从“薅羊毛”到“没羊毛”

年轻人办信用卡的“原始动力”之一是“薅羊毛”,但现在,“羊毛”越来越少了。

比如,某银行的“积分兑换”规则,以前1000积分能换一杯奶茶,现在要5000积分;某银行的“加油满减”,以前是满200减30,现在变成满300减20。社交平台上,“信用卡权益缩水”的话题下,有网友留言:“办了5张卡,现在只留1张,因为只有这张还能换星巴克。”

为什么信用卡会被“抛弃”?本质上,年轻人的支付需求变了,而信用卡的“核心优势”正在消失。

便捷性:“手机支付”比“刷卡”更符合“即时需求”

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是“快”的:早上买早餐,要“扫码即走”;晚上逛超市,要“一键支付”。相比之下,信用卡需要“掏卡、刷卡、输密码”,步骤多了一步,就可能被放弃。

林鹭说:“上次去超市,我拿出信用卡,收银员说‘扫码更快’,我站在那里输密码,后面的人都在催,感觉很尴尬。”

权益:“精准需求”比“泛泛福利”更重要

以前,信用卡的权益是“全覆盖”:餐饮、购物、旅游都有优惠,但现在,年轻人的需求更“精准”——比如,喜欢健身的人,需要“健身房满减”;喜欢养猫的人,需要“宠物用品折扣”;喜欢露营的人,需要“户外装备分期”。

但很多银行的权益还是“老一套”:“满200减20”的餐饮券,“满1000减50”的购物券,对年轻人来说,“不够解渴”。

安全:“移动支付”的“安全感”比“信用卡”更高

年轻人对“安全”的要求很高:担心信用卡被盗刷,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担心还款逾期影响征信。

相比之下,移动支付的“安全措施”更完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实时短信提醒,甚至“一键冻结”功能。林鹭说:“上次我的微信支付被盗刷了100块,客服5分钟就帮我追回了,还赔了我50块补偿金。但以前信用卡被盗刷,我花了一个星期才解决,还影响了征信。”

面对年轻人的“抛弃”,银行也在变——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泛泛服务”到“差异化服务”。

清理“睡眠卡”:告别“规模幻觉”

很多银行的信用卡“看似多”,其实“睡眠卡”占比很高(有的银行睡眠卡占比达30%以上)。2025年,平安银行一年净减626万张信用卡,就是在“清理睡眠卡”。董峥说:“刺破规模幻觉,才能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客户。”

差异化竞争:抓住“年轻人的具体需求”

银行开始推出“针对性”的信用卡:比如,工商银行的“工银商户惠生活”,覆盖200多个城市的2.7万家门店,针对“线下消费”的年轻人;中国银行的“长城YOU卡-卡皮巴拉主题信用卡”,针对喜欢“萌文化”的年轻客群;中信银行的“Z世代客群”策略,覆盖4500多万年轻人,推出“电竞、潮玩、露营”等特色权益。

这些尝试的核心是:不再用“一张卡满足所有人”,而是“一张卡满足一类人”。

年轻人“抛弃”信用卡,不是“不需要支付工具”,而是“不需要不符合需求的支付工具”。未来,信用卡要“活下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精准匹配”:你需要的,我刚好有

比如,喜欢健身的年轻人,需要“健身房月卡分期”“运动装备满减”;喜欢养猫的年轻人,需要“宠物医院折扣”“猫粮分期”;喜欢露营的年轻人,需要“户外装备租赁”“露营地满减”。银行如果能抓住这些“具体需求”,推出“定制化”信用卡,就能重新吸引年轻人。

“陪伴感”:不是“工具”,而是“伙伴”

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一张冷冰冰的卡”,而是“一个能懂我的伙伴”。比如,信用卡APP可以推送“你喜欢的奶茶店出新品了,满20减5”;可以提醒“你上个月买了健身卡,这个月要不要加一节私教课?”;可以帮你“自动还款”,不用记日期。

就像林晓芸说的:“如果有一张信用卡,能记住我喜欢喝的奶茶,能提醒我还款,能给我想要的优惠,我愿意留着它。”

从“扩张”到“精简”,从“泛泛”到“精准”,信用卡的“缩水”,其实是“进化”——告别“规模依赖”,转向“价值创造”。

对年轻人来说,信用卡不是“必须抛弃的”,而是“需要升级的”。当银行不再用“满减”“积分”吸引年轻人,而是用“懂你”“陪伴”留住年轻人,信用卡或许能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支付首选”。

就像林鹭说的:“我注销了3张信用卡,但还留着1张——因为它能给我想要的健身折扣,还能提醒我还款。如果其他卡也能这样,我愿意再办。”

信用卡的未来,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征服”,而在“陪伴”。

来源:作家彭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