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标·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5定档|五大洲超200位国际诗人曾在此相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3:01 1

摘要:十六年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以诗歌为桥梁,持续推动跨越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连接世界与本土。2025年,诗歌节以「浮标 BUOY」为主题,将于10月8日至10月19日在阿那亚・金山岭、开平、春沐源小镇、香港四地举行,邀请来自全球的十五位杰出诗人及十多位音乐家、艺术家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5 先导片

十六年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以诗歌为桥梁,持续推动跨越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连接世界与本土。2025年,诗歌节以「浮标 BUOY」为主题,将于10月8日至10月19日在阿那亚・金山岭、开平、春沐源小镇、香港四地举行,邀请来自全球的十五位杰出诗人及十多位音乐家、艺术家、学者,共同展开为期十二天的诗歌盛会。

今年的活动在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维度,深度融合现场演出、跨界合作与公众参与,由诗歌节创始人诗人北岛统筹,与执行总监宋子江、总策划何依亭等编委共同延续这一传统,为本届诗歌节编选出版官方双语诗集「浮标BUOY」,为观众带来一次多层次、多语种、多空间的国际诗歌体验。

自2009年由诗人北岛先生创办以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节之一。十六年间,活动汇聚了来自五大洲超过200位国际诗人,通过诗歌朗诵、世纪对话、学术论坛、跨界艺术合作等形式,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文学的大门。

在过去的十六年中,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积累了大量的原创学术资源、现场录音与影像,并通过与凤凰网、香港及内地各大高校、艺术机构的长期合作,形成了辐射全球的传播矩阵。活动不仅为国际诗坛建立交流平台,也促进了中文诗歌与世界诗歌的对话,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品牌之一。

2025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将在四座城市联动展开,为观众呈现一场立体、多元的诗歌之旅:

阿那亚・金山岭丨10月8日~10月11日
以历史与自然交汇的长城地带为背景,探索诗歌与空间、文明与当下的关系开平丨10月8日~10月11日
在侨乡碉楼群落中回望漂泊与归航,连接在地文化与诗歌记忆春沐源小镇・河源丨10月12日~10月16日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美学,开辟诗歌与艺术对话的新空间香港丨10月17日~10月19日作为诗歌节的起点与中心,延续“跨文化对话”的传统,举办高密度的主题朗诵会、音乐诗会与学术论坛

2025年的诗歌节强调每一站的在地性与原创性,在保持统一主题的同时,为每座城市设计独特的诗歌场景与跨界合作。

2025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邀请到来自11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诗人及中国诗人,他们将用近十种语言展开现场对话。嘉宾涵盖美国国家图书奖、欧洲文学奖、日本现代诗歌大奖、西班牙国家诗歌奖等多项国际文学大奖得主,同时也包括活跃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的先锋诗人和青年创作者。

今年的阵容不仅关注诗歌创作的多样性,也致力于呈现跨文化的交互与交融,读者将在原声朗诵与多语种翻译中,感受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张力与共鸣。

立足本土,连接传统与当下: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邀请多位中国诗人,他们在语言与形式上的探索,展现出当代诗歌的多样面貌。柏桦的创作关注历史与文体之间的互动;梁晓明在意象的先锋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丝绒陨在日常生活与幽微情感之间展开词与物的独特表达;王小龙以口语化语言捕捉生活的即时性;周鱼的诗歌则在灵性与哲思中展开探寻。

跨越地域,汇聚世界诗声:西班牙诗人约兰达・卡斯塔尼奥以女性目光重塑物质世界的诸态;新加坡诗人语凡在简练与平实中呈现诗意;德国诗人沃尔夫冈・顾彬长期关注中西文化的交汇与互文;日本诗人野村喜和夫通过敏锐的语言感受,记录现代生活的裂隙。

多元表达,回应当下:韩裔诗人崔燉美的创作融合实验性与多重身份历史;美国诗人卢嘉莉在数字语境中探索纪实诗歌新的可能;罗马尼亚诗人奥拉・克里斯蒂的写作关注存在与信念;北马其顿诗人莉迪娅・迪姆科夫斯卡在语言与记忆的交错中寻找个人的叙事;波黑诗人塞纳丁・穆萨贝戈维奇以细节描写呈现历经战争的个人生命经验;印尼诗人阿弗里扎尔・马尔纳通过独特的视觉语法在事物之间建立奇异的关联,拓展诗歌感知的边界。

在“浮标”之下的相遇:这些来自不同文化、操持不同语言的诗人,共同构成了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今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以「浮标 BUOY」为主题,让这些独立的诗歌坐标在同一片海面上相互呼应,形成跨越语言与地域的精神网络。

作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重要板块之一,出版物计划在2025年将继续深化。今年9月中旬,收录15位IPNHK受邀诗人的原创作品与中文译文,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物封面特邀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设计,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源。

出版物可在江苏凤凰文艺官网进行线上购买,亦可在全国五家方所书店(广州、青岛、西安、北京、南京)进行线下购买。除了诗集之外,诗歌节还将推出一系列专题访谈与影像档案,系统记录现场诗人朗诵、对谈与交流内容,形成可持续传播的学术与文化成果。

2025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与不同艺术门类的合作:邀请海内外音乐家、艺术家与国际诗人共同呈现“诗歌与音乐之夜”,探索声音与诗意的边界;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张永和教授与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亦将参与诗歌节活动,进行建筑与诗歌的跨美学对话。

在香港,诗歌节还将开启“诗歌地铁”项目,以城市为载体,让诗歌穿行在生活空间,构建独特的公共文学场景。通过诗歌展览、户外活动、诗歌策展等方式,观众将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获得更开放的体验。

2025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凤凰网文化继续深化战略合作,全面覆盖线上与线下传播渠道。通过直播、专题纪录片、深度访谈、社交媒体矩阵,活动将在全球范围内与更广泛的观众建立联系。凤凰网已推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5「浮标」专题页面。每周实时更新诗歌节最新动态,欢迎关注浏览。

与此同时,诗歌节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华住集团、先锋书店建立紧密合作,并得到了阿那亚、春沐源小镇、观夏、方所、高地艺术中心等品牌机构的支持,推动诗歌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交流,为海内外全球文学生态持续注入活力。

自2009年由诗人北岛创办以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已经走过十六个年头,发展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节之一,也是全球诗坛的盛事。每年举办一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诗人、音乐家、翻译家和学者,在香港及内地多个城市举办高质量的诗歌与音乐盛会。过去的十六年中,诗歌之夜不仅成为跨文化诗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推动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提升了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在十六年的积累中,逐步确立了独特的文化定位:在保持国际视野的同时,根植于本土语境;在推动跨语言交流的同时,保留对母语的深度思考。

未来,诗歌节将在持续邀请世界杰出诗人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可能性,让诗歌与当代艺术、音乐、影像、建筑等多重维度相互交融,创造出更具延展性与影响力的文化实践。

在跨越语言的诗歌之旅中,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试图寻找那些在世界与个体之间闪烁的「浮标」,让诗歌的光芒在多重语境中交汇、折射,并最终抵达心灵最深处的共鸣。

2025年10月8日至10月19日,我们诚邀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与三十多位国际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共赴一场诗意与思想的盛会。


Bai Hua

柏桦

柏桦,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诗集及学术著作多种,最新出版的有:《我们的人生:柏桦诗文自选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表达:一个时代抒情的呼吸》(诗文集,台湾花木兰出版公司2023年版)。曾获安高诗歌奖、《上海文学》诗歌奖、柔刚诗歌奖、重庆“红岩文学奖”、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第九届四川文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

▲向上滑动浏览

约兰达 · 卡斯塔尼奥

约兰达・卡斯塔尼奥是一位诗人、散文家、编辑与策展人,目前担任加利西亚国际作家驻留项目的负责人。作为加利西亚当代诗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名字,她曾获2023年西班牙国家诗歌奖(西班牙诗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批判之眼”奖(西班牙青年作家最佳诗集奖)以及加利西亚文化奖等众多荣誉。她已出版七部加利西亚语和西班牙语诗集,最新出版的外语诗集有《第二语》(2014)和《景深》(2009)。

▲向上滑动浏览

Don Mee Choi

崔燉美

崔燉美,韩裔美国诗人,出版诗集多部,其中《非军事区殖民地》获得美国2020年国家图书奖。她也是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韩语诗歌译者,她的翻译使得韩国诗人金惠顺成为当今世界诗坛最为重要的女性诗歌典范。崔燉美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奖、格里芬国际诗歌奖、卢西恩・斯图雷克翻译奖、麦克阿瑟奖学金等,并为英国皇家文学院评选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12位国际作家。

▲向上滑动浏览

Aura Christi

奥拉・克里斯蒂

罗马尼亚知名女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出生于摩尔多瓦共和国首都基希讷乌。奥拉自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至今已出版的诗集有:《悲剧梦想者》(2013)、《寒冷球体》(2011)、《质朴的花园》(2010)、《诱惑之书》(2003)等;散文集《尼采和伟大的正午》(2011)、《狂野的圆圈》(2010)、《黑暗中的房屋》(2008)、《生者宗教》(2007)等;长篇小说《羊羔之雪》(2007)、《夜鹰》(2001)、《雕刻家》(2004)、《异乡人之夜》(2004)等。奥拉曾获罗马尼亚科学院诗歌奖、罗马尼亚作家联合会诗歌奖、摩尔多瓦作家联合会诗歌奖等诗歌奖项,现为罗马尼亚文化杂志《当代人》主编。

▲向上滑动浏览

Lidija Dimkovska

莉迪娅・迪姆科夫斯卡

莉迪娅・迪姆科夫斯卡来自北马其顿,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及译者,主要将罗马尼亚语和斯洛维尼亚语作品翻译成马其顿语。她已出版七部诗集、四部小说、一部美国日记集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并编辑了四部选集。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七种语言。她在诗歌方面的奖项包括欧洲“佩特鲁・克尔杜”文学奖(2016年)、斯洛文尼亚“不朽之杯”诗歌奖(2020年)、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奈姆・弗拉谢里”诗歌奖(2020年),以及马其顿“米拉迪诺夫兄弟”最佳诗集奖(2021年)。她的小说《隐藏的相机》与《闲余人生》,分获马其顿作家协会年度最佳小说奖及2013年欧盟文学奖。她亦曾入围德国“柏林之桥”文学奖(2013年)、欧洲自由诗人奖章(2016年),以及斯洛文尼亚笔会颁发的MIRA奖(2022年)。

▲向上滑动浏览

Wolfgang Kubin

沃尔夫冈・顾彬

沃尔夫冈・顾彬,德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作家,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策勒。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欧洲思想史。1989年起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方》及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2002年起主编十卷本的《中国文学史》并撰写其中的《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古典戏曲史》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此外,编辑两种德文杂志,获德意志语言和文学学科学院颁发的“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以中文创作的散文作品获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金奖。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

▲向上滑动浏览

Liang Xiaoming

梁晓明

梁晓明,生于上海。1988年创办中国民间先锋诗刊《北回归线》。出版诗集:《神游》《披发赤足而行》《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印迹:梁晓明组诗与长诗》《忆长安:诗译唐诗集》等。1994年获《人民文学》“建国四十五周年诗歌奖”;2022年8月获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杰出创作成就奖”;2023年12月获十四届闻一多诗歌奖。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西、罗、日、韩等十多种文字。他曾在家乡杭州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现在浙江电视台工作。

▲向上滑动浏览

阿弗里扎尔・马尔纳

阿弗里扎尔・马尔纳生于印尼雅加达。他是一位诗人,透过数位媒体创作了许多诗歌表演,部分作品可在他的YouTube频道上观看。其中包括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面具剧场”系列,以及发布于其Instagram帐号(@malna.a)上的其他作品。他的最新著作包括《行为艺术与后艺术现场》(日惹:Diva Press,2023)、《自传式的电影票》(日惹:JBS,2023)、《生蛋煎蛋(修订版)》(日惹:Diva Press,2024)、《文件粉碎博物馆》(由丹尼尔.欧文翻译,纽约:World Poetry Books,2024)以及《焦虑神话》(由安迪.富勒翻译,雅加达:Yayasan Lontar,2013)。马尔纳曾因其著作《普罗米修斯弹珠台》被《时代报》杂志评选为2020年度艺术人物,现为雅加达学院2020–2025年度成员。他曾策划并参与多个诗歌节和表演,包括“坏诗节”、“日惹文化节”以及雅加达艺术理事会主办的“雅加达国际剧场平台”。

▲向上滑动浏览

塞纳丁・穆萨贝戈维奇

塞纳丁・穆萨贝戈维奇,生于萨拉热窝。大学期间攻读哲学,后留学意大利,获博士学位。现为萨拉热窝大学哲学院教授。萨拉热窝被围困期间,塞纳丁曾参军赴前线,并担任过军队记者。战争期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已出版《身体打击》(1995)、《祖国在成熟》(1999)、《天堂般的星球》(2004)等诗集。他的第二本诗集《祖国在成熟》曾获1999年波黑作家协会最佳书籍奖。

▲向上滑动浏览

卢嘉莉

卢嘉莉是香港中文大学创意写作助理教授。她的创作关注于数位与纪实诗学的交汇,特别致力于探索美国与太平洋地区去殖民与非军事化运动之间的联系。她的诗集包括融合印刷与互动形式的《我所立足之地并非我之地》(Drunken Boat出版社,2015年)及《彼岸,蓝色》(Four Way出版社,2011年)。她的创作与学术工作曾获得麦道尔艺术村、尤克罗斯基金会、佛蒙特艺术中心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其以实践为本的研究更荣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奖”。

▲向上滑动浏览

Kiwao Nomura

野村喜和夫

日本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生于琦玉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8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衰竭的河》以来,先后出版有《反复彷徨》、《野草就是诗情》、《城市一件衣服下的彩虹是条蛇》、《现代诗文库141・野村喜和夫》(思潮社)、长诗三部曲《疯狂凉爽的种子》和《幸福物质》以及《光景》等10数部。其中诗集《风的分配》和《新灵感》分别获得“高见顺诗歌奖”和“现代诗花椿奖”。评论集《兰波・横断的哲学》、《散文中心》、《讨论战后诗》(与人共著)、《21世纪诗歌计划》、《阅读金子光晴吧》、《现代诗导读》、《讨论诗的现在》(与人共著)等10余部。翻译出版有《海外诗文库6・魏尔兰诗选》(思潮社)等。作为出生在战后的诗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野村喜和夫都在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日本文坛的最前线,他也是日本当代诗坛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其中,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诗集《奇观与猪圈》由吉田京子和弗罗斯特・甘德翻译,赢得2012年最佳翻译书奖。

▲向上滑动浏览

丝绒陨,诗人、摄影师。著有诗集《遇见你,而后有悬崖》《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梦地察看》《八月的鲸鱼转让大海》《谁与我跳舞,谁就迷途》等。

王小龙

王小龙,生于海南。诗人,前纪录片工作者。1968年开始诗歌写作。出版诗集《男人也要生一次孩子》、《每个年代都有它的表情》、《我的老吉普》、《每一首都是情歌》。个人纪录片作品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莎士比亚长什么样》等。王小龙是当代最早完全使用口语构成诗歌,并且写出了经典诗篇的诗人。早在80年代初期,他就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口语诗歌写作的内在逻辑,对具体感、现场感的追求,对叙述功能的放大,对反讽和戏谑的娴熟运用,对语感和口气的强调,在他诗歌中都清晰可见。

▲向上滑动浏览

Yu Fan

语凡

Zhou Yu

周鱼

周鱼,著有诗集《两种生活》《清空练习》。曾获第四届“奔腾诗歌奖”、第五届扬子江青年诗人奖、《诗歌月刊》《广西文学》刊物诗歌奖、顶度诗歌奖。

敬请期待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是诗人北岛于二〇〇九年创办的国际诗歌节。IPNHK十六年来已成功传递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上百位知名国际诗人的诗歌及思想,成为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也是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IPNHK是“世界文学联盟”的成员,与该联盟合作并打造世界最领先的诗歌节。
版权:除特殊标注外,本平台诗歌、图片及视频归香港诗歌节基金会及相关权利方所有
撰文:依亭、阿浅丨责编及排版:文煜

来源:活字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