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术语规范化变革,不仅是对几个专业名词的调整,更是对行业传统认知体系的一次深刻重构。术语规范化正是行业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走向“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行业术语规范化变革,不仅是对几个专业名词的调整,更是对行业传统认知体系的一次深刻重构。
术语规范化正是行业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走向“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文|田洪涛
9月3日,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与古井集团的座谈交流中透露,协会正在大力推进白酒术语规范化改革。
以勾调取代勾兑、淡化香型分类、重构酒精度标准的术语革新,直指白酒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壁垒与发展痛点,是推动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的关键一步,值得肯定与响应。
与此同时,任何重大变革都需兼顾传统与创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审慎和周密的方式。
“每一款酒都有自己的语言”
行业术语规范化变革,不仅是对几个专业名词的调整,更是对行业传统认知体系的一次深刻重构。
一方面,术语规范化是白酒行业打破认知隔阂、对接现代消费语境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勾兑”一词在公众认知中常与“酒精勾兑”“劣质酒”等负面印象关联,严重忽视了其在白酒酿造中“精心调配”的传统技艺与科学内涵。
而改为“勾调”,不仅更贴近工艺本质,也更符合消费者对“技艺”“匠心”的价值认同。这一语言层面的“正名”,实则是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桥梁。
另一方面,淡化“香型”、强调“品牌+风味”的分类方式,有助于企业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走向以个性化和品质化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传统香型分类虽在历史上起到规范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品的创新与差异化表达。
如今,协会鼓励企业依据品牌特质和风味特点定义产品,不仅更符合国际酒类市场的表达习惯,也能推动企业深化品牌建设,构建更具识别度的产品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每一款酒都有自己的语言”。
术语变革背后是思维方式的升级。中国白酒行业长期以来习惯于以生产端和工艺端的话语体系主导传播,却忽视了消费端的认知逻辑与接受程度。术语规范化正是行业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走向“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它要求名酒企业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酿造者,更要成为新饮用场景的定义者、风味价值的传播者以及消费风尚的引领者。
这一变革也为白酒的国际化奠定了语言基础。
长期以来,白酒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认知门槛高、文化隔阂深的问题。术语体系的不清晰、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传播难度。通过建立更简洁、更现代、更易于理解的术语系统,中国白酒能够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酒类话语体系,真正实现“中国味道,世界表达”。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任何术语体系的变革都不仅仅是概念的更替,更涉及到整个产业生态的调整和消费者认知的重新塑造。在推进过程中,确实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旧体系的过渡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引导。消费者对传统香型分类和酒精度标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突然的术语变革可能导致短期内选择困惑。因此,行业需要配套相应的消费者教育计划,通过品鉴活动、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推动认知转变。
其二,企业在适应新术语体系时面临实际挑战。产品重新定位、包装更新、营销话术调整等都需要投入相应资源,特别是对中小酒企而言可能带来一定压力。应考虑制定分层分类的推进策略,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指导和支持。
其三,在鼓励风味创新和个性表达的同时,也需注意保持中国白酒的传统特色和文化根脉。白酒香型体系凝聚了中国酿酒工艺的精华,在淡化香型分类的同时,如何避免传统工艺价值的流失,值得深入思考。
其四,术语标准化需要更加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如“高度酒”新标准的科学依据、风味描述的具体指标等,都需要建立清晰、统一的规范,避免因概念
模糊导致市场混乱。
总体而言,白酒术语革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接国际标准、拥抱新消费群体的重要举措。我们赞同这一改革方向,同时也建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小步快跑、逐步完善”的策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习惯,建立包括企业、专家、消费者在内的多方沟通机制,确保术语变革平稳落地。
术语之变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白酒更好地讲述自己的品质故事和文化故事。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改革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术语之变,变的不仅是说法,更是思维;不仅是语言,更是战略。中国酒业协会此次推动的术语规范化改革,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行业启蒙,它标志着白酒产业正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迈向一个由消费者和风味共同定义的新时代。
我们期待企业、渠道、媒体与消费者共同拥抱这一变化,携手推动中国白酒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