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辞职回乡创业失败 婆婆偷偷拿出棺材本 如今村里的土鸡供不应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05:53 1

摘要:院子里的公鸡咯咯叫着,好像在抗议这世界醒得太早。她拿起破旧的扫帚——那是婆婆用了十几年的老物件,扫把头已经歪了,但婆婆说”能用就不换”。

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小丽就起床了。

院子里的公鸡咯咯叫着,好像在抗议这世界醒得太早。她拿起破旧的扫帚——那是婆婆用了十几年的老物件,扫把头已经歪了,但婆婆说”能用就不换”。

小丽喂完鸡,看着它们争先恐后地啄食,忍不住笑了。这些土鸡,毛色杂乱,有黑有黄有花的,一点也不像城里超市里整齐划一的白毛鸡。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家伙,改变了她的命运。

三年前,小丽还在城里一家外贸公司做文员。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挤公交,晚上八点回家,工资勉强够房租和日常开销。对了,她还有个爱唠叨的男朋友——现在的丈夫老赵。

“你看你忙这么久,也没攒下什么钱,不如咱回农村吧。”老赵总这么说。

小丽每次都笑着怼回去:“回去干嘛?种地啊?”

直到有一天,小丽的同事小美带了几个土鸡蛋上班。

“这是我妈寄来的,农村散养的,你尝尝。”

煮好的鸡蛋,蛋黄颜色橙红,一股子浓郁的香气,小丽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

“这也太好吃了吧!”

“是啊,现在城里人都追这个,我妈养的鸡下的蛋,根本不够卖。”

那天回家,小丽破天荒地主动提起了回农村的事。

“我想回去养土鸡。”

老赵愣了半天,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次日,小丽就辞了职。朋友们都说她傻,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要,跑回农村养鸡。小丽不理会,她已经做了功课——城里人越来越注重吃得健康,散养土鸡和土鸡蛋有市场,利润也不低。

回到农村,老赵家的房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盖的土砖房,墙角的日历还停在2015年。院子倒是大,有半亩地,足够养几十只鸡了。

婆婆是个传统农村妇女,头发半白,腰常年弯着,好像那是她自然的姿势。听说儿媳妇要养鸡,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养就养吧。”

来自婆婆的反应,不冷不热,但至少没反对。公公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只有婆婆、老赵和小丽三口人。

开始养鸡的第一批钱,是小丽从城里带回的积蓄,一万多块钱。她买了五十只小鸡,还有饲料、疫苗、搭鸡棚的材料。

“够了吗?”老赵问。

“够了,我计算过的。”小丽信心满满。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

第一个月,十只小鸡因为水土不服死了。第二个月,一场暴雨,鸡棚进水,又病死了八只。第三个月,一只黄狗钻进院子,咬死了三只。

更糟的是,剩下的鸡也不怎么下蛋。

“可能是饲料不对。”小丽换了更贵的饲料。

“可能是品种不行。”小丽又花钱换了据说更好的品种。

半年下来,不仅赚不到钱,连本都快赔完了。老赵开始有点动摇,在晚饭时提议:

“要不算了吧,我去镇上工厂上班,你……”

“你闭嘴!”婆婆突然打断了儿子的话,“小丽既然决定了,就让她做下去。”

这是婆婆第一次在小丽面前批评儿子,小丽愣住了。

那天晚上,小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来农村已经快半年了,除了赔钱,似乎什么成绩都没有。最让她难受的是,村里人开始议论:

“小赵家那媳妇,放着城里的工作不要,非要回来养鸡,现在鸡没养活,钱倒是赔了不少。”

“城里人就是不懂农村,养什么不好,养鸡,又脏又臭的。”

第二天一早,小丽把剩下的钱翻了翻——只剩两千多了。

“不够了……”她自言自语。

正想着怎么办,婆婆敲门进来了,手里拿着个塑料袋。

“这是我的钱,你拿去用。”婆婆把袋子递给小丽。

袋子里是一沓旧钞票,有些都已经泛黄。小丽数了数,一共八千块。

“婆婆,这是……”

“我的棺材本。”婆婆平静地说,“我攒了十几年了,本来想死了用的。现在给你,你好好养鸡。”

小丽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她知道农村老人的”棺材本”意味着什么——那是他们最后的尊严,是为自己准备的最后一程。

“婆婆,我……”

“别哭,哭什么。”婆婆的声音依然平静,“我信你能成。”

就这样,小丽拿着婆婆的棺材本,重新开始了。

这一次,她吸取了教训。首先,她去县里的农业站请教专家;其次,她走访了附近几个养鸡成功的农户;最后,她在网上加入了几个养殖群,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她发现了之前的几个致命错误:饲料配比不对、鸡舍通风不良、没有定期驱虫。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土鸡养殖不能急,要循序渐进。

慢慢地,情况开始好转。鸡少死了,下蛋也勤了。小丽开始在村口摆摊卖鸡蛋,蛋黄橙红,味道香浓,很快就有了回头客。

一次偶然的机会,镇上一家农家乐老板来买鸡蛋,尝了之后马上订了五十个。

“你这鸡蛋真不错,以后每周给我送五十个。”

就这样,小丽有了第一个批发客户。

接着,她把鸡蛋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城里的朋友们看到那橙红色的蛋黄,纷纷留言:

“我要买!” “多少钱一斤?” “能不能快递?”

小丽发现,土鸡蛋在城里卖得更贵。她开始研究如何包装邮寄,让鸡蛋安全地到达城里顾客手中。

老赵看到生意有起色,也辞掉了镇上工厂的工作,全职帮小丽。他负责喂鸡、打扫鸡舍,小丽负责销售和客户维护。

婆婆虽然年纪大了,却坚持每天去菜地里挖野菜、捡虫子回来喂鸡。

“鸡吃了野菜和虫子,下的蛋才香。”婆婆说。

有一次,小丽发现婆婆在鸡食里掺了什么红色的东西。

“这是什么?”小丽问。

“辣椒面。”婆婆说,“鸡吃了辣椒,下的蛋蛋黄颜色才正。”

小丽将信将疑,但尊重婆婆的做法。没想到,加了辣椒面后,鸡蛋的蛋黄真的颜色更红了,客户反馈味道也更香。

随着口碑相传,订单越来越多。小丽不得不扩大规模,从五十只增加到一百只,又从一百只增加到两百只。

院子不够用了,她租了村边的一块地,按照专家的建议,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式的鸡舍,让鸡既能在阳光下活动,又有遮风挡雨的地方。

两年过去,小丽的土鸡场已经小有名气。她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婆婆家的鸡”,开了网店,还在县里几家高档超市设了专柜。

现在她不仅卖鸡蛋,还卖整只土鸡。每逢节假日,城里人不远百里开车来买,常常供不应求。

去年春节前,小丽带着婆婆去县城买了两套新衣服。在商场门口的奶茶店,婆婆盯着五颜六色的奶茶看了半天。

“想喝吗?”小丽问。

婆婆摇摇头:“太贵了,二十多块钱一杯。”

小丽笑了,给婆婆点了一杯芋泥波波奶茶。看着婆婆小心翼翼地吸着奶茶,一脸满足的样子,小丽心里暖暖的。

回家路上,婆婆突然说:“小丽,你养的鸡真不错。”

这是婆婆第一次正面表扬她。小丽忍不住问:“婆婆,你当初为什么把棺材本给我?”

婆婆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看你犟。”

“就因为我犟?”

“犟的人不容易认输,我赌你能成。”婆婆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了,我那棺材本放在那也是放着,死了又带不走,给你用,不是更好吗?”

小丽没再说话,只是偷偷抹了抹眼角。

现在,小丽的鸡场每月纯收入已经过万。她在镇上给老赵买了辆二手面包车,方便送货。她还在县城给小叔子交了一年的补习班费用,让他有机会考上大学。

最让小丽骄傲的是,她申请了一笔农业补贴,盖了一栋新房子,三室一厅,带卫生间,冬天有暖气。婆婆终于不用再用院子里的旱厕了。

搬新房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小丽的”创业史”。

“小丽可真有本事,城里人就是不一样。” “谁说不是呢,现在村里好几家都跟着学养鸡了。” “我家闺女在城里上班,我都想让她回来了。”

小丽听着这些话,只是笑。她知道,三年前,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看她笑话的。

新房客厅的正中央,小丽挂了一张婆婆年轻时的照片。那时的婆婆,头发乌黑,眼神坚定,嘴角带着一丝倔强的微笑。

“婆婆,你年轻时候真漂亮。”小丽由衷地说。

婆婆摆摆手:“别贫了,快去看看鸡吃完没有。”

小丽笑着走出门,看到院子里那台旧洗衣机——婆婆坚持从老房子搬过来的。机身已经锈迹斑斑,但婆婆说”还能用”。小丽没再坚持给婆婆买新的,她懂得尊重老人的习惯。

门前的大树上,挂着几个空了的农药瓶,那是婆婆用来吓唬麻雀的”武器”。树下放着一个破水桶,接着屋檐滴下来的雨水,婆婆说这水浇花特别好。

这就是她的生活。不完美,有些凌乱,但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晚上,小丽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新房前,婆婆抱着一只土鸡,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她写道:“感谢我的创业合伙人——婆婆。”

朋友们纷纷点赞留言:

“好羡慕你现在的生活!” “土鸡蛋还有吗?我要再订两斤!” “小丽好样的!”

其中一条评论引起了小丽的注意,是她以前公司的经理:

“有兴趣来县城开个实体店吗?位置我都看好了,就在商业街。”

小丽笑了笑,没急着回复。她走到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青草、泥土和鸡舍的味道——这是她现在的生活气息。

“小丽,进来吃水果!”婆婆在屋里喊。

“来了!”小丽应了一声,又看了一眼手机,给经理回了条消息:

“谢谢,我考虑考虑,最近鸡场要扩建,可能要先忙这边的事。”

放下手机,小丽走进屋内。桌上是婆婆切好的苹果,切得歪歪扭扭的,但每一块都剔除了果核。

婆婆正在看电视,是个农业致富的节目。看到小丽进来,婆婆指着电视说:“你看,人家养羊也挺赚钱的,要不咱也养几只?”

小丽笑了:“婆婆,咱先把鸡养好,行吗?”

婆婆点点头:“也是,先把鸡养好。”

电视的光映在婆婆脸上,她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却也盛满了希望。小丽突然发现,婆婆的眼神和照片上年轻时一模一样——坚定而又带着一丝倔强。

或许,正是这种倔强,让婆婆看到了她身上的可能性;也正是这种倔强,支撑着小丽从失败中爬起来,一次次尝试,最终成功。

这时,院子里的鸡又叫了起来。

“吵死了,”婆婆嘟囔道,“明天多喂点米,让它们少叫会儿。”

小丽点点头,心里想着明天还要去县城送货,后天要去看新的孵化器,大后天农业局要来人考察……

日子就这样,平凡而忙碌地继续着。

窗外,一轮明月升起,照亮了小丽家的新房子,也照亮了村里越来越多的鸡舍——那是小丽带来的新希望。

来源:清爽溪流ikhZi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