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在这里读懂古代中国: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在辽博开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05:39 1

摘要:3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在辽博一层2号展厅开幕。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副馆长徐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刘宁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主持。

古代中国是什么样的?

如何读到真实的古代中国?

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古代人又是如何记录生活的?

3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在辽博一层2号展厅开幕。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副馆长徐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刘宁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主持。

开幕式现场

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记录着丰富的社会百态和历史传承。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简牍由剖截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作而成。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古人因地制宜,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因为竹稀少,人们就多以松、胡杨和红柳等制作简牍。简牍一般出土于长城烽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简牍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辽博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界的交流合作与区域联动,努力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加立体的文明叙事体系。此次展览是辽博与甘简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加强辽宁与甘肃两省文化交流,让辽宁广大观众深入了解灿烂璀璨的丝路文明的具体举措。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在致辞中说,此次展览是“简述中国”系列展览在国内巡展的首次亮相,对于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张掖都尉棨信(仿制品)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敦煌太守简 汉 木 悬泉置遗址出土

据介绍,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0129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套,一级文物1679件/套。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1万余件。

天气简 汉 木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此次“简述中国”展出展品共计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展出时间从3月29日至6月15日。本次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简牍传薪·百人共书文化盛典”大型社教活动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辽博还在一楼大厅举办了“简牍传薪·百人共书文化盛典”大型社教活动,近百名青少年观众在老师的带领下,现场制作、临摹简牍,通过展览与社教活动的双向赋能,让大家感受简牍文化的传承与魅力。29日下午,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做客辽博讲堂,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精彩讲座。

观众在参观展览

重点文物

01 1.“诏书”木楬

汉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02 放马滩秦简

战国 天水放马滩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03 “甲渠候官”木简

汉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04 肩水廷隧木简

汉 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文/图:记者 景雪峰

视频:景雪峰

编辑:徐博彦

检校:水天

责编:景雪峰

来源:今日辽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