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七十多年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9:58 4

摘要:说起来,咱们中国如今风风光光,羊肉串吃着,花灯赏着,过年抢红包都抢得兴高采烈,可在我爷爷那一辈的眼里,这日子简直不像真的。一百年前,全国大地可没这么热闹。民不聊生那仨字,说出来都觉得扎心——真的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穿着破烂衣服在街头无处可投。那时的当权者也没什

说起来,咱们中国如今风风光光,羊肉串吃着,花灯赏着,过年抢红包都抢得兴高采烈,可在我爷爷那一辈的眼里,这日子简直不像真的。一百年前,全国大地可没这么热闹。民不聊生那仨字,说出来都觉得扎心——真的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穿着破烂衣服在街头无处可投。那时的当权者也没什么仁义可讲,只管自己的钱包鼓不鼓,百姓死活全当看不见。听老人们念叨旧社会的故事,有一回一个寡妇带着俩孩子为了一口饭在米铺门口磕头,一边磕一边哭,说是就求一碗剩饭——你说,现在让咱们想想,那种日子谁受得了?

后来,一群不怕死的年轻人,他们不拿大旗扯口号,是用命在试探黑暗边界。我总觉得他们的骨头里有一份倔强,世道乱糟糟,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有打压追杀,可偏偏愣头青们照样翻山越岭打仗。像东北雪夜里的炮声,像井冈山草丛里吃着红薯的兵——这些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咱不能一直让自家人饿肚皮。很多人都没能活到胜利那一天,留下的烈士墓,墓碑上刻的字,过年过节还有老乡烧纸,真的很让人心里发酸。

解放那年,就是1949年,有些人甚至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年”,大家都抱着一个信念——日子,得自己过起来。从那以后,新中国起步,大家像是赛跑比赛刚刚鸣枪出发,咣咣咣地干活。建设工地上人山人海,铁路一根接一根地修,北方吹着寒风修水库,南方运粮食,那个劲头跟现在的“996”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老李家三兄弟,二哥为了盖房子手掌磨出血泡,谁还管什么幸福不幸福,能活着能吃饭,已经算是福气了。

到了八十年代,事情慢慢有点改头换面了。听我父亲说,那时家里添了收音机,小学墙头还贴着“改革开放”的大字标语。以前想出国是天方夜谭,这会儿开始有路边小贩学着卖西瓜、烤红薯,铁皮柜子里还放着第一批进口的香烟。城市里工厂火车头轰鸣,农村也不再全靠挣工分吃饭,这才叫“国家的发展加速”——可这事儿不是电视上播的那么简单,谁家都得顶着点辛苦,摸着石头过河,别说“幸福”,连怎么“稳稳当当”都不知道。

21世纪一到,全国都在高谈阔论“国力、世贸、全球化”。那时周围人谈天时说,咱们中国崛起了,经济数据一年更比一年棒。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和同学吹牛谁家先买得起汽车,上网查GDP排名,发现中国真的排到了世界第二。街头、商场和微信红包,哪哪都能感受到一种朝气,像是大家都走到了一个新台阶。但细细想来,我们普通人有多幸福?“国富民安”听起来是句响亮的话,可我邻居家三口人,爸妈早上五点起来打工,孩子放学后自己泡面——这样的生活和“幸福感”,怎么凑在一起?是憧憬,但也夹着很多烦心事儿。

那时候,有些年过的真的特别忙,饭桌上一边吃着刚买来的快餐,一边刷手机新闻,看的人头晕。小区门口的老太太们聊的还是“买房、孩子、看病”,大事虽变,小情依然在。

让人困惑的是,即便咱们一直在进步,奔小康挂在嘴边,楼房一栋栋盖得比以前高、工资标杆也在网上晒得花里胡哨,可很多人依然在咬牙支撑。你要问原因,可不是一句“跟着国家走,大家都过好了”就能回答的。下面我想拉着大家好好唠一唠,日子里那些看不见的卡壳——你家里幸不幸福,也许就挡在这几个坎上。

首先,医院门口排队你见过没?现在人人说医保好,政策也多,但真到医院挂号,有时候还得靠抢手机。就说我舅舅那场胰腺炎,医院闹得人山人海,医保卡摁半天,医生还问“要不要办个特快挂号?”其实很多小地方说是报销,可操作起来折腾得人崩溃。儿科排队两小时,老人看病还得提前好几天拜托“关系”。后来听邻居张大妈说,有医院拿制度做文章,能报销的钱居然要教熟人才能拿到。看病贵,吃药贵,孩子一感冒就是三百四百,医保虽好,漏洞依然不少。

再说工资和物价,互联网看新闻,总能刷到“平均工资多少多少”,北京新贵月入过万,外地朋友心里凉凉。其实咱们老百姓看看自己工资条,很多三四线城市月薪三两千,一二线城市也都是加班加点。房租、公交、油价,吃个快餐还不便宜。小两口辛苦一年,到年底一算,手里“存款”没剩几个零。物价飞涨,菜市场里鸡蛋涨到八块,买肉都精打细算。幸福的标尺越来越难达,工资涨得慢,生活涨得快,谁能不着急?

房子,那真是现在年轻人头疼的事。逢年过节,大人总问“有对象没?房子买了吗?”想结婚,丈母娘盯着房本看,没房谁敢开口。朋友阿玲去年贷款买房,每月还款五千,工资只够吃饭和还贷,逢下雨天还惦记自己能不能有下月工资。楼市调整,大城市房子还是贵得要命,郊区也都十几万一平的房子。一家人住着蜗居,还指望孩子以后出人头地。这些压力,不是调侃,真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赚钱难这事,其实越过年越明显。早几年大家都有点余钱,旅游、买新衣、换手机都不心疼。后来经济大环境风头一转,疫情一来,公司裁员,摇号进厂都难。老同学三十多,失业半年,不敢告诉父母。家里存款能顶多久?想创业,哪里有资本;打工,工资又不高。以前存点钱到银行,现在到处都有理财风险,说“存款越来越少”,其实很多人都没钱存。

说到孩子,这几年“养不起”三个字特别扎心。生一个孩子,奶粉钱几年就花了三四万;稍大点,报兴趣班,暑假班,动辄五千六千。小学书包、辅导书、科技展,你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这起跑线就是一叠人民币。朋友小王夫妻俩,月入一万多,可买房还贷款、养孩子,月底剩下的就是几百块。多生孩子吧?头发掉了一大把,比GDP数据还让人焦虑。不是大家不愿意响应国家的号召,而是养和教的压力逼得人步步后退。

网上的声音特别多,有人说,咱们这也算“温饱线上”,别这么较劲了。不比发达国家,谁都不能指望人人住别墅,买得起房。美国大学贷款,毕业几年还债,别把国外都想成天堂。还有人自嘲:家里没存款,没新车,都下过岗,下过乡,还能活着,这也算幸福了。

也有人说,只要有房有车,不管贷款多少,这就算小康。我听了觉得,这种标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很多人的经历,也就是生病就在家熬着,不去医院,省点钱罢了。

其实回头看看,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真的是一步一个坑爬出来的。以前人均收入才几十美金,如今是上万美金。人均寿命,二三十到现在七十岁,医保、低保、免费盖房,有些老房子没换,也没人嫌丢人。比起从前确实好了太多。

但幸福感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五大难题——看病难、工资低、房价高、赚钱难、教育支出大——人在社会里一环接一环,解决起来哪能一蹴而就?我的同学们,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人人都有无奈和盼望。谁都不想一直卡在水深火热里。

或许我们有些问题不是一时能破解,但也不该把希望全搁在某个梦想上。日子其实就像锅里的米饭,得一粒粒地熬,慢慢出锅那一刻,才知道暖和与否。

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问题最让人难受?留言说说,唠唠心里话。社会大事有大事的步伐,咱们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坚持。挤地铁、数工资、看孩子笑,点点滴滴都是自己的小幸福。生活还得继续,不妨盼着那一天,咱们的难题都能慢慢走过去,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好日子。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