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江西、山东、福建深耕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02:15 1

摘要:“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河畔的长征渡口,河水滔滔,红旗飘扬,情景剧《告别》正在上演,再现中央红军集结出发时父送子、妻送郎、渡口托孤的动人场景。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胡晓军、高建进、马跃华、李志臣、刘艳杰、王洋、苏伟珍、冯家照、李玉兰、宋喜群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河畔的长征渡口,河水滔滔,红旗飘扬,情景剧《告别》正在上演,再现中央红军集结出发时父送子、妻送郎、渡口托孤的动人场景。

“作为于都儿女,我们从小听着长征故事成长。大伙儿都愿意每周无条件参演,让更多人了解长征历史。”演出人员朱珠说。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处122个点,可移动革命文物1079余件(套),核对登记的红色标语1720条,红色资源十分丰富。

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更好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创新传播形式,组建长征源宣讲团、长征源合唱团等志愿团队,创作《告别》《长征第一渡》等长征主题的作品,开发《红色于都——新时代新长征》地方红色教材,多举措将长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于都县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潘俊标说。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红星讲解员就会来到这里,为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长征故事。“于都有2200名小红星讲解员在全县红色旧址开展义务讲解。”潘俊标介绍。

红色土地,热血浸染;红色血脉,永续相传。近年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的江西、山东、福建等省,勇担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持续挖掘和保护红色遗存,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实践,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90年前,1.4万名红军将士在这里集结出发,6600多名宁化子弟兵参加长征,到达陕北时仅剩58人,在册革命烈士多达3307人。

宁化县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精选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4条,积极推介县革命纪念园、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等13个红色旅游景点,持续提升红色宁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的逐步完善,长征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1935年冬,赵健民与刘仲莹、黄仲华就是在这座小楼里一起分析着当时山东革命的形势……”日前,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的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莱芜区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饶有兴致地聆听解说员的讲解。

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实物、实景展现,立体化、沉浸式体验,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吸引着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纷至沓来,成了当地开展党性教育、厚植党建“基因”的主阵地。

近年来,莱芜区持续挖掘和保护红色遗存,围绕境内150余处红色旧址遗迹打造红色资源体系,将城中核心区、南部红色文化带、北部抗战文化带串联起来,形成“红色雁阵”,开辟4条红色文旅主题线路,推出“古往今‘莱’”红色研学路线,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莱芜梆子,创作《铡刀下的红梅》《烽火绝恋》《血乳》等优秀红色剧目20多个……

“今年,我们将创新‘红色基因永传承’品牌,抓好队伍阵地建设,深入挖掘莱芜红色文化,开展‘革命永相传’研学、‘红色基因永传承’展演、红色主题党会、创作红色作品等系列活动,实现‘日日周周月月’有活动,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文化浸润整个莱芜。”莱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网信办主任周光东说。

走进位于青岛莱西市姜山镇的保驾山红色教育基地,从党旗雕塑处放眼望去,几间青砖小瓦的传统民居映入眼帘,胶东半岛早期农村基层党支部旧址纪念馆就坐落于此,不时有中小学生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缅怀。

朱红岩就是参访队伍中的一员。这两天,朱红岩和妻子专程从青岛市区出发,踏上一程“初心之旅”。看着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再现在眼前。“了解老一辈革命事迹、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和后人不忘初心,要记得如今的好日子是咋来的。”朱红岩仔细端详着馆内文物,沉浸在“红色文化”的海洋中。

“近年来,聚力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我们主动开展革命文物的征集、研究、收藏、保管工作,突出内涵、特色,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实践,激发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活力,真正使红色资源可观、可读。”莱西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为让红色文化走“新”更走心,厦门大学将新型游戏社交形式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推出了“红色剧本杀”这一红色教育新模式。大学生换上极具时代感的服装,化身地下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完成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任务……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级硕士生戴欢欢是红色剧本杀《伯公灯》的主创之一。为了完成这个剧本的创作,团队成员提前一年组建了暑期实践队,到闽西收集了大量史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邹作仁发展亲属成为交通员、建立家庭式交通站的故事,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令我深受触动。”戴欢欢说,在角色扮演、互动思考、线索解密等体验中,剧本杀的创作者和参与者都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了历史的书写者。“我们和红色故事之间的时空距离仿佛消失了!”

如今,红色剧本杀不仅在校内生根发芽,也在校外开花结果,厦门大学“凝‘剧’力”剧本杀团队不仅多次受邀为校外党团组织提供志愿服务,还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设置了剧本杀活动体验中心。

近年来,厦门大学深入挖掘百年发展办学历程的红色基因,以身边的校史资源作鲜活教材,用好厦门大学历史文化展馆群,打造原创性的厦大特色专题展览和活动,发挥党史教育基地育人作用。以校史先辈故事为原型,以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打磨校本文化精品剧作。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1日 04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