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人贡”三个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没有见过是什么样子的,但对于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会时不时地触动起脑海中的某些回忆。
“糖人贡”三个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没有见过是什么样子的,但对于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会时不时地触动起脑海中的某些回忆。
说起糖人贡,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制作成人物形状的贡品。也有人书写为糖人供,俗称供品,我的老家则直接称之为“糖供”。
相传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享用的糖品,后逐渐演流入民间。在明朝时期的糖品里,有做吹糖人的,也有做小吃的,还有做酒席装饰的。明代李时珍先生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飨糖,在鲁西南一些地区则被称之为“响糖”、“相糖”或者“享糖”。据此可以推断,糖人贡作为祭祀用品在明代已经盛行,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过去农村生活不富裕,遇到祭祀、祝寿这类大事,买不起丰盛的实物供品,就用糖做的供品来表达心意。糖供的样子也说明了这点——祭祀用的糖供,会做成鸡、鱼、肉的模样,代表祭品;祝寿用的糖供,则做成八仙、龙柱和仙桃这些图案,都是传统文化里象征福寿的好兆头。所以在红白喜事上,糖供很常见。清代中期糖人贡由中原地区传入丰沛一带,并逐渐融入当地百姓的丧葬仪式,成为连接世俗与神灵的媒介。本地区的糖人贡只能在白事上作为祭礼使用,结婚、庆典等喜事上则不会采用。
丰沛两县地邻邹鲁,崇儒尊礼,宋鲁遗风,由来已久。而沿袭至今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会受到孔夫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思想的深刻影响,亲人离世时要按照礼制进行丧葬,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崇高礼节。丰沛两地人民自古敦厚朴实,又受儒家思想多年熏陶,在民俗上格外重视礼制观念,遵礼制,守孝道,主次分明,长幼有序。因丧葬祭祀时所需物品较多,慢慢的糖人贡就逐渐演变成丧葬祭祀时不可缺失的物品。糖人贡作为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一种载体,早些年间在丰沛两县的白事上尤为盛行。至今在苏、鲁、豫、皖交界处部分农村的丧礼中还偶有见到。
糖人贡模具
糖人贡一般采用梨木制成的模具注塑,模具多为祖传。以优质白糖为主要原料,经过浸熬制、倒模、起模等繁琐工序,注塑成仙佛诸神、飞禽走兽、器物果品、亭台楼阁等。再用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描绘上色,最终成型。丰沛两地的糖人贡有6件套、24件套、32件套之分,按照亲疏远近在殡葬祭祀活动中以相应的礼仪使用。32件套为最高规格,制作起来也最耗费白糖,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不是一般的家庭能承受得起的!
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丰县、沛县一带的糖人贡,既吸收了中原木雕的造型手法,又结合了江淮地区的彩绘上色技巧,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形象古朴优美、生动传神、通体雪白、瑞泽如玉、晶莹剔透、加之用食用色素描绘,洁净而艳丽、意趣天成,质朴中透出典雅之气,每一块糖供都是匠人用心熬制的艺术品,蜚声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
糖人贡技艺及制作模具大都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密不授人,历史文献资料对其专门论述留世甚少。旧社会一般穷苦百姓及小户人家遇到丧事是用不起糖人贡的,只有象达官贵人、富贾大户这样的富裕家庭才用得起糖人贡,他们能买得起白糖原料,请糖人贡艺人上门现场制作。
丰、沛县一带的丧事活动程序复杂、十分讲究、分为撑纸幡、入殓、前酬、讣闻,吊丧、打坑、发引、谢丧、圆坟等等。“糖人贡”既然是祭祀用品,与它密切相关的活动即吊丧,也是俗称的烧纸。丧屋前搭设灵棚,前来祭祀的亲友将祭品摆放在方桌上,置于灵堂前,按亲疏关系,至亲要办三牲贡(即猪、鲤鱼、鸡),俗称三鲜供,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整猪逐渐用猪头和肉碗来代替。而一般亲友仅办一些“糖人贡”,关系再疏者仅办四事祭盏(鞭炮、草纸、蜡烛、糖盏)而已。另外,一般人家在春节、清明节、农历“十月一”上坟、祭祀时,糖人贡也是必备的祭品之一。
糖人贡因其原料为食用白糖,故可食用。在丧礼的供桌上同其他供品一起摆放。在丧事结束后,事主家通常会将糖供分发给邻居和亲戚朋友。动物造型的糖供被分送给年轻人和儿童,象征着祝福他们健康、无病无灾;而寿桃、福禄寿“三星”等则专为长辈们准备,寓意着健康长寿。事主家则保留了狮子、宝塔、牌楼等象征吉祥的贡品。
在丰沛两地传统的吊丧礼仪中,有“抢贡”这一习俗,抢到的糖供一般只给小孩子吃,大人则不吃。听有的老人说小孩“吃了可以避灾气”,有的老人讲“吃了可以添福气”,甚至还有的老人断言“吃了之后指定能飞黄腾达”。一言以蔽之,小孩子吃了糖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抢贡”的人一定要是丧者的孙子辈。按习俗,亲友吊唁时,丧者侄孙辈在灵棚两旁跪谢,称为跪棚。小孩子跪棚的乐趣不是陪哭、陪磕头,而是为了供桌上的那些糖供,因为可以抢来吃。一般是有的客(‘亲戚’的方言表述,方言读音为kei)来灵棚祭奠,吊唁完毕,亲友即将转身之际,由主持丧事的人(俗称大老执)高喊:“谢客!”,跪棚者即双手握着丧棍,匍匐跪谢吊唁人。而此时,丧者的孙子辈的小孩们会一涌而上,抢贡桌上的糖人贡,抢多少就吃多少。如遇到年经的死者去世吊丧时,则不会出现“抢贡”的情况,这也是本地民俗中特别注重人情世故,比较人性化的一面。
由此想起我的孩提时代,因为村子大,每年总会有一些老一辈的人故去。发丧的那天,年龄大的叔父和兄长们要去跪棚,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蛰伏在大人不注意的灵棚的一角,没有心思观看吊唁人的什么“三六九叩”或者“二十四拜”的跪礼,眼睛紧紧地盯着灵棚内方桌上摆放的大大小小的糖人贡,只待唢呐声嘎然而止,"大老执"拖着高亢而悠扬的声调高喊:“谢客——!”,不等话落音,我们便从各个角落里倏地窜出,也不管事先已经商量好的“张国老”糖人归我,“韩湘子”糖人归他,只听得糖人贡在噼里啪啦的疯抢中折碎,一旁的大人也高声的劝喊:“别动大寿桃!别动大寿桃!圆坟要用的!”一阵慌乱疯抢之后,我们各自揣着抢来的已经烂的不成样子的糖供跑到隐蔽处相互炫耀、大口吞吃起来……
由于糖人贡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手艺往往密不外传,随着老一辈糖人贡艺人的自然离世,现在从事这一手艺的人已为数不多,糖人贡面临濒危和湮灭。目前,糖人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现代人对于逝者的吊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程序越来越简单,现金随礼已成为主流,祭祀用品的市场逐渐缩减,人们也鲜能看到抢贡的场景了。糖人贡也几乎成了一种象征,其独特的魅力也随之消逝。
来源:小蔚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