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如白驹过隙,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白露节气如约而至。老话说:“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此时已是仲秋,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清晨常见草木凝珠,映照着季节的更替。
时间如白驹过隙,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白露节气如约而至。老话说:“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此时已是仲秋,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清晨常见草木凝珠,映照着季节的更替。
古籍中有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露得名,正是因夜间水汽遇冷成珠,晶莹剔透。此时白天依旧炎热,夜晚却渐显凉意,一日之间仿佛历经四季,呈现出“早凉、午热、晚爽”的特征。
白露也是“热凉分水岭”。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自此暑热渐退,寒意生起。三候之中,“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皆映射着万物随时序而变化的轨迹。
在民间,白露还有诸多习俗。有人以米酒为饮,称作“白露酒”;有人采茶煮水,谓之“白露茶”;也有地方习惯食番薯、敬祭先人。这些风俗既顺应节气,又寄托着人们对丰收与安康的祈愿。
白露一到,白天依旧阳光炽热,到了傍晚却凉意袭人,昼夜温差拉得更大。正应了那句老话:“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仿佛秋天的脚步一下子就清晰了许多。
到了白露,午后的热意还未散去,可早晚却已透着丝丝寒意,衣裳添了一件,人也清醒了不少。有人说“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意思是气温一降,连蚊虫也慢慢退场,夏季的喧闹开始安静下来。
白露标志着由热转凉的节点,万物开始收敛,田间农人换季耕作,屋前屋后也渐少虫鸣。正是“寒生露凝”的时节,大地褪去了炎夏的躁动,多了几分沉稳与清明。
所以,白露之后昼夜温差拉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白天光照足,利于制造营养;夜晚气温低,有助于养分储存。所以白露一到,农作物成熟得特别快。这个节气天气若多晴少雨,最适合秋收的收割、运输与晾晒。正所谓农谚说: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
白露枣儿两头红。
白露到,摘花椒。
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
这些农谚提醒我们,白露时节若是天晴,对农事十分有利。农民们此时要加紧秋收,还得为秋种小麦做准备。而对菜农来说,白露一到,正是下地种大葱的好时机。
“白天白露,单衣过冬;夜晚白露,冻死老牛”
白露节气在农历七月十六,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正式到来。民间有句老话:“白天白露,单衣过冬;夜晚白露,冻死老牛。”说的就是交节时辰不同,预兆的冬季气候也不一样。
如果白露落在白天,往往意味着冬季会偏暖,人们衣着不必过厚;而若交节在夜晚,则常被视为寒冬来得更急,就连耐寒的牛也难以熬过。这样的说法源于古人长期观察气象,总结出的农时经验。
今年的白露交节恰好在下午16时51分41秒,属于“白天白露”。按照经验,这样的时辰常常预示着冬季相对温和,衣着可略减。正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气候的转折点就在此刻。
对于农事来说,白露既是收成的节点,也是播种的起点。晴好的天气利于秋收与晾晒,也有利于小麦、蔬菜等秋种的开展。农谚不仅指示冷暖,也提醒农人合理安排劳作,顺应节气而动,方能稳稳把握丰收的希望。
故,9月7号白露,今年白露不一般,是个“白天白露”。虽说没有现代仪器,老祖宗却凭借经验,总结出不少观天识地的智慧,用来预判冷暖,安排农事。农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就怕白露是雨天。”这背后有何寓意?白露雨天有啥预兆?不妨一起来听听农谚里的讲法。
进入白露,老话常说:“白露有雨烂冬,白露无雨好过年。”意思很直白,若这天落雨,往往预示着冬季雨雪频繁,道路泥泞,寒气逼人;若天朗气清,则春节前后大多晴好,过年也就舒心。
从气候规律来看,白露已是仲秋,冷空气逐渐增强,降雨往往意味着冬季的寒潮更为频繁。而若天晴无雨,则往往是冷空气推迟,春节时天气也会相对温和,这就是农谚里总结的经验。
农人更明白“该冷不冷不成年景”的道理。冬天若少雪,作物缺乏保护,反而容易受冻。厚雪覆盖如同“麦盖三层被”,既能隔绝冷空气,又能在雪水融化时滋润田地,还能杀灭虫卵,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因此,这句谚语不仅是天气冷暖的判断,更是提醒农人顺应天时,早做准备。无论是晴是雨,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启示,只要读懂农谚,便能在白露时节安排好农事,守住一份丰收的希望。
白露时若天降细雨,往往被视作冬日寒雪的前兆。正如农谚所言:“白露当天雨绵绵,数九寒天雪封山。”意思是说,一旦白露遇雨,等到隆冬时节,雪势频繁,连山岭都会被封严,寒冷程度可想而知。
“数九寒天”是冬季最难熬的日子,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共八十一天,尤以“三九”“四九”最为严酷,冷得让人牙齿直打颤。这时若冬雪沉重,农人也要提前收拾棉衣棉被,防止寒气侵袭。
而若白露当天艳阳高照,那又是另一番景象。老话说:“白露天晴冬天暖,数九寒天不穿棉。”意思就是若白露天朗气清,则冬天往往暖和,哪怕进入最冷的数九时节,也不必穿厚棉衣御寒。
从农耕的角度看,白露雨雪虽让冬日更冷,却能厚积土壤水分,为来年播种增添保障。若遇暖冬,虽人们舒适,却可能让害虫越冬,对来年庄稼不利。因此,白露雨晴的差别,不仅是冷暖的预兆,也是农人规划农事的重要依据。
白露时节,正是稻谷灌浆、逐渐转黄的关键阶段。农谚有言:“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意思是说,若此时天朗气清,稻谷籽粒就能积累更多养分,颗粒饱满,收割晾晒都格外顺利,丰收在望。
若白露遇上连绵阴雨,那就麻烦了。不仅影响稻谷的灌浆,还可能造成田间潮湿,植株易染病害,甚至出现稻谷发芽的情况。农人最怕这种场景,因为辛苦一年的希望可能大打折扣。
气候上看,白露天晴往往意味着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正如古人所说,“秋高气爽”,在它的控制下,往后多是晴朗少雨的天气,这对水稻的成熟和储存都有利。
所以,白露晴天不仅是秋高气爽的象征,更是丰收的信号。对农人来说,这一场天光,就是“谷米满仓”的底气,也是秋天里最喜人的盼望。
农谚有言:“白露一日雨,秋后十日阴。”意思是说,白露当天若是降雨,往后十天多半少见晴空。白露正处在农作物成熟的关口,若是连绵阴雨,势必会影响农人收成。
庄稼在这一时期,需要充足的阳光来积累营养,雨水一多,光照不足,籽粒自然就不够饱满。老话常说“秋收看天色”,这便道出了天气对产量的决定作用。
更麻烦的是,雨水浸润土壤,容易让庄稼根基松动,出现倒伏。对于待收的稻谷、玉米等作物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收割难度,也提高了农忙的成本。
因此,白露一场雨,不仅是天气的预兆,也是对农事的提醒。晴天利丰收,阴雨多添忧,这份经验正是老祖宗们在土地上辛勤耕作后留下的智慧。
总结:9月7号白露,今年白露不一般,是“白天白露”。老人常说:“就怕白露是雨天。”虽不必全信,但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还是有些参考意义。农谚寥寥,却蕴含道理,我们也要理性对待,你怎么看?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