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东汉末年的乱象,很多人脱口而出就是黄巾军,是不是?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黄巾起义确实闹腾了一把,声势浩大,人人喊打,但你要说他们是真正把东汉朝搞塌了,恐怕有些“冤枉”他们了。真正让整个天下腥风血雨、百姓疲于奔命的,好像还得往皇宫里看,那里头的权力斗争,连现
要说东汉末年的乱象,很多人脱口而出就是黄巾军,是不是?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黄巾起义确实闹腾了一把,声势浩大,人人喊打,但你要说他们是真正把东汉朝搞塌了,恐怕有些“冤枉”他们了。真正让整个天下腥风血雨、百姓疲于奔命的,好像还得往皇宫里看,那里头的权力斗争,连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那股子狠劲儿。
说起这乱局,最开始还不是市井里流民造反,而是高门大户、宫墙之中的那些角色掀了桌子。黄巾虽号称“天下大乱”的起点,他们顶多像是在大街上喊了十个月口号,朱儁和卢植这些老将一瞧,带着朝廷兵,三下五除二就给平了。剩下的余孽在小地方折腾,都不怎么上京城的心,这里头闹了十几年,但也不过像是野草,东汉的大树根还在。可宫里头的事就不是这么简单咯。
真正的关键转折,发生在一个叫何进的人身上。这人你要细说,不是哪路草莽出身,还真是靠了妹子的“加持”一路高升。何进是灵帝的皇后亲哥,身份算是外戚,又赶上乱世好机会,内外都是自己人,所以官做得一天比一天大,后来干脆当了大将军,兵权也握在手里。而且他那弟弟,何苗,也是一条好汉,被派去当车骑将军,可见皇上的信任还真是两口子给到位了。
官场上的风云谁看不出来?但汉灵帝可不是省油的灯,一边把皇后哥哥扶高高,一边又生怕外戚坐大,直接给了宦官蹇硕一张“王牌”——西园军,八校尉,专门抗衡何家的兵力。蹇硕当了大头目,这人也不简单,敢在宫里和外戚拼命,西园军直接对皇帝报告,说白了,就是皇帝用一群太监控制一队兵,防止外戚反手把皇帝给架空。这点小算盘,宫里的人谁都心里有数,但能不能玩好,还真要看谁出手快。
其实翻翻东汉史,就跟在看宫斗剧一样,外戚、宦官、士大夫三股势力,哪个不是既要站出来,又怕被人铲了。历史上哪有长久专权的?比如窦宪、梁冀,外戚当到头了,皇帝也不傻,宦官一协助,政变说来就来,落幕就是满门抄斩。这套路延续了一百年,多数皇帝起初也怕外戚干政,后来就靠着宦官来平衡,像灵帝这招“西园八校尉”,真是老祖宗一套备份方案。
可惜,每一代皇帝临终时都想着留后路,比如灵帝临死前托孤幼子刘协,这一步棋摆给了蹇硕。皇帝信宦官,不信外戚,那时刘协年纪小,城里只要蹇硕拉兵,何进要是被宦官捏了脖子,朝堂谁说了算还真不好说。结果呢,何进这边消息灵通,手下人先把蹇硕的计划捅出来。蹇硕慌了,忙着给十常侍发求援信,哪知这帮人墙头草得很,直接卖了他,把信给了何进。
说到这,宫里宦官和外戚,不管是明争暗斗,最后都是谁手里有兵,谁就能说话。蹇硕栽了,何进一举吃下西园军,兵权大了,原本还得受点约束,这一下整个京城变成何家说了算。但你要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那就是想得太简单了。何进杀了蹇硕,确实扬眉吐气,可宫里士大夫、外戚、宦官的心结还在。党锢之祸,把一批又一批的士人摁在家里,朝廷信宦官,不信士人,不信外戚,宦官反过来打压这些人,抢吃抢喝,谁都不服谁。
你要问,为什么士大夫和外戚死死盯着宦官呢?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宦官靠着侍奉天子,表面上一副忠心耿耿,实则贪财权,朝廷大权慢慢就被小圈子把持住了。那时候的大将军位置,说得玄乎些,就是个“短命官”,说出名字一个个都没啥好下场。何进就是其中之一,他想改革,想抄了所有宦官,可惜人心不齐,他那当皇后的妹妹软硬不吃,死活不肯让他下刀。
说到袁绍,这哥们那真是个老谋深算的角色,后来的“三国帝国掘墓人”称号不是白来的。袁绍当时在宫里横竖劝何进:不如一次铲干净所有宦官。这种话在宴席上说出来,旁边人听得直冒冷汗。何进虽嘴上答应,可做事差点,“好哥们”袁绍见他犹豫,就来一手狠的:以何进名义征调地方军进京,要借兵威来让皇后松口。于是董卓、丁原、桥瑁这些人全被叫到京城外,阵仗越弄越大,把宦官们吓得有些发抖。
宦官眼见大祸临头,纷纷跑去求情,可袁绍还不肯收手,继续撺掇何进下杀手。无奈何进还是优柔寡断,没下决心。这时候袁绍一计未成又生一计,干脆以何进名头让地方抓宦官家属,这下可踩到宦官的痛点了,真正把这帮人逼急了。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到了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地步。宦官不愿束手待毙,于是找机会借着何太后名号把何进骗进宫,一刀毙命。
就这一刀,天下从此变天。何进倒下,再没了制衡,袁绍、袁术这些人一拥而入,皇宫血腥一片,连没胡子的年轻男侍也当作宦官被砍。这一阵乱杀,权力一夜之间失控,小人物在乱世里哪谈生死,谁都没了明天,只剩一片混乱。
董卓这人,原本只是地方一霸,这下看准机会,“套马的汉子”直接带着兵杀进京城。赶上宦官劫持两个皇子跑路,他在城外拦住把人带回洛阳,又借机吞了丁原部队,还把自家兄弟董旻的势力融进来。群雄还没缓过神来,董卓已经成了新任一霸。原来何家立威才几天,就被董卓一手接管。这前后不过数月,朝廷说变天就变天。
都说董卓狠毒嗜杀,这人上台,干的事都像是“三国志”里记的一样,废帝立帝、毒杀太后、残害百官,迁都一事更是让老百姓哭天喊地。别说地方官,谁服他谁吃亏,于是群雄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当年自负,关东诸侯表面联军,实际各怀鬼胎,真敢和董卓掰手腕的,倒是曹操、孙坚那一帮头铁的,其他人多半抱着守糊口的算盘。
何进活着时朝廷还能压住一帮地方军阀,他死了,天子成了傀儡,董卓得势,连吕布都投了,后来又反手杀董卓。你以为罢了?李傕、郭汜又跳出来把汉献帝捆在裤带上。这期间汉献帝就跟皮球一样,哪位诸侯“看上了”,就往自家府邸一领,世道荒唐。一路折腾,最后到曹操手里,皇帝名义还在,当家做主早没了。
地方割据也从这会儿开始。你要说谁最先动念?刘焉倒是个开头,他原是诸侯后裔,担着太常和宗正之职,敢建议灵帝:刺史都快没权了,不如派有声望的人做州牧——直接一把手管政管军,朝廷还有什么“天子的威严”?他顺便请求出镇益州,把持一方。嘿,这招“改州立牧”可不是纸上谈兵,当年州最高官是刺史,只是坐等上报,刘焉提议州牧,把“斤两”全装在自己口袋里了。
这头陈设,一边刘焉私下制作天子的行车、车具千乘,还真有些跃跃欲试,“皇帝二号”的念头浮上来了。刘表接到风声,居然给朝廷递本:说刘焉怕是要称帝了。事实就是这么冷不丁地“升温”,再也没了往日的中央集权。
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袁家的兄弟、韩遂、马腾、公孙瓒、曹操、公孙度、陶谦之流,全都抢地盘,就像玩棋局一样,谁的兵马、粮草多,谁就是土皇帝,谁还真在乎朝廷那块牌子?
说到底,秦末、新朝末年那些农民起义,一群人冲破藩篱,闹得天下大乱。东汉末年的状况,却是京城里争权夺利,国家一把手先乱了套,于是地方趁火打劫,人人自保。这个剧本,比唐末藩镇割据还要诡异:唐朝先是地方强,才导致朝廷弱,东汉是宫里倒了,地方才群起分疆。
那时候的乱世,说是两个人“造”出来的也不过分:一个是何进,他死得突然,整个朝廷从此如割草;另一个是袁绍,幕后的老手,不断拱火,煽动政斗,甚至把何进推到悬崖边上。可能袁绍最想的是坐享渔翁之利,最后却让董卓给抢了头筹。转眼间,官渡之战又败给曹操,这人生起落,谁说得清?
东汉的天下,就像是没收住的棋局,宫里的斗争从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气息。哪怕今日谈起,那个血色的时刻,还在史书边上飘着,让人捧着茶杯,不由得叹一句——权力这东西,哪朝哪代都没省过事。剩下的故事还长,东汉的悲歌,也许真正唱到尾声,还得看下一个谁来收拾那满地的残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