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刷到有人说“视同缴费年限一清零,退休金直接少一半”,看得人心里发毛。确实有真事:有人入狱后30年工龄“作废”,有人旷工被开除后15年视同缴费年限没了,但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清零”的,全有明确规定。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谁会受影响、普通人咋保住这笔养老钱
最近总刷到有人说“视同缴费年限一清零,退休金直接少一半”,看得人心里发毛。确实有真事:有人入狱后30年工龄“作废”,有人旷工被开除后15年视同缴费年限没了,但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清零”的,全有明确规定。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谁会受影响、普通人咋保住这笔养老钱,一次性讲明白。
先得搞懂最基础的:啥是“视同缴费年限”?简单说,就是咱们国家没全面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前,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就算“视同”你已经缴过社保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是1992-1996年之间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制,比如北京是1992年10月,上海是1993年1月,在这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只要符合条件,那段工龄就可能算“视同缴费年限”。
别小看这几年年限,对退休金影响不小。根据现行养老金计算办法,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1%。举个例子,某地2023年社平工资为8000元,若某人视同缴费年限5年、实际缴费20年,总年限25年,和只有20年实际缴费的人比,基础养老金每月能多拿8000÷2×5×1%=200元,一年就是2400元,而且养老金每年上调时,缴费年限长的人涨得也更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约3100元,其中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比没有的人高约400-600元,年限越长差距越大。这也是为啥大家这么在意视同缴费年限——这可是实打实的养老钱。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人的视同缴费年限都会“稳稳的”,以下4类情况,确实会导致视同缴费年限被取消,而且完全合法。
第一类是被判刑或劳动教养的人员。根据《关于退休人员被判刑后有关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职工被判处有期徒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其视同缴费年限会被取消;即使刑满释放后继续缴费,之前的视同年限也不能恢复。比如有人1980年参加工作,1995年因犯罪被判刑,他1980-1992年(当地实行缴费制时间)这12年的视同缴费年限就会作废,只能算1992-1995年3年实际缴费年限,退休时总年限大幅缩水。
第二类是被单位开除的人员。这里说的“开除”是指因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比如连续旷工15天、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或严重失职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等)被单位正式开除,而非主动辞职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关于除名职工重新参加工作后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被开除人员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会被取消,只能从重新参加工作或实际缴费开始计算年限。2023年某地社保部门公开案例显示,一名职工因连续旷工20天被开除,其1988-1993年5年视同缴费年限未被认定,导致退休时月养老金少拿约300元。
第三类是自动离职的人员。和“开除”不同,自动离职是指职工未经单位批准,擅自离岗且超过规定时间(一般是15天),单位按自动离职处理。根据人社部相关规定,自动离职前的视同缴费年限,除特殊情况外(如单位倒闭、破产等),一般不予认定。比如有人1990年参加工作,1994年自动离职,当地1995年实行缴费制,他1990-1995年这段时间既没有实际缴费,视同年限也不被认,等于这5年工龄“白干”了。
第四类是档案丢失或关键材料不全的人员。视同缴费年限认定的核心依据是档案,里面得有招工表、转正定级表、工资表、劳动合同等材料,证明你当时的工作经历和岗位性质。人社部202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因档案材料不全无法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案例约占社保咨询总量的12%。比如有人1985年在国企工作,2023年退休时发现档案里没有1985-1990年的工资表,原单位早已倒闭,无法补充材料,这段5年的视同年限就没能认定。
看到这儿,普通打工人可能会问:那我只要没犯事、没丢档案,视同缴费年限就一定安全?答案是“基本没问题”。只要你是正常上班、按规定离职(提前30天书面申请,办理离职手续),档案材料齐全,不管换多少工作,视同缴费年限都会被正常认定。
但千万别掉以轻心,现在很多人的档案要么在原单位放着,要么自己拿着,时间一长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1970-1985年出生、可能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建议赶紧做这3件事,别等退休时才发现麻烦。
第一件事:立刻翻出老工资条、招工表等材料。重点找1992-1996年之前的工资发放记录(纸质工资条、工资台账复印件都算)、单位招工登记表、转正审批表。这些是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核心证据,哪怕只有部分年份的材料,也比完全没有强。如果找不到了,赶紧联系原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去单位所在地的档案馆查询(国企、集体企业的职工档案,很多会移交当地档案馆保存)。2024年某地档案馆数据显示,通过档案查询补充视同缴费年限认定材料的成功率约65%,越早查越容易找到。
第二件事:让原单位给材料补盖人事章。找到的材料如果没有单位公章,或公章模糊,一定要找原单位(若已改制、合并,找承接其人事业务的单位)补盖人事专用章。有些老职工手里的工资条是当时自己留存的,没有公章,社保部门可能不认可,补盖公章后才能作为有效证据。这里要注意,补盖的章必须是原单位或承接单位的“人事专用章”“行政公章”,部门章(如财务部章、办公室章)通常无效。
第三件事:把档案存进人社局指定的代理机构。千万别自己保管档案!根据《档案法》规定,个人保管人事档案是不符合规定的,社保部门对个人保管的档案,在认定视同缴费年限时会格外严格,甚至可能不认可。目前全国每个县区都有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过去叫“人才市场”),可以接收个人档案托管,每年托管费一般在120-240元,有些地区对失业人员还会减免费用。把档案存进去,不仅能避免丢失,还能让社保部门在认定视同缴费年限时直接调阅档案,省去很多麻烦。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如果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视同缴费年限,或材料是否齐全,直接带身份证去当地社保局的“养老保险待遇核定窗口”查询,工作人员会根据你的参保记录和档案情况,明确告知你有多少视同缴费年限,以及需要补充哪些材料。别觉得“还早”,现在很多原单位在改制、搬迁中,档案材料很容易流失,尤其是超过20年的老材料,说不定今天不找,明天就真找不到了。
视同缴费年限不是“想清零就清零”,但也不是“放着就没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安分守己、材料齐全,这笔养老钱就跑不了;但关键在“早动手”,别等退休前才着急,到时候真可能追悔莫及。赶紧趁着有空,把这3件事办了,给自己的养老金上个“双保险”。
来源:神牛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