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坐在这里谈我的书,谈我的读书经历,可以说是谈上个世纪的故事,会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听上两分钟?不过好在我们这个空间里已经有几个人,我不是对空言说。”
“今天坐在这里谈我的书,谈我的读书经历,可以说是谈上个世纪的故事,会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听上两分钟?不过好在我们这个空间里已经有几个人,我不是对空言说。”
由三联策划的知名学者扬之水先生的“读书别裁”特展,以这样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学者平静、充实、充满发现喜悦的治学之路。
此次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二层,展出了扬之水读书、问学四十余年来的日常,包含:读书笔记、研究手稿、外出考察日记,以及书法作品、已出版的著作等。应书店的要求,还展陈了扬之水收藏的孙机先生手札与手绘图。
特展即将撤展,诚挚邀请您来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二层逛展,来到展览现场的读者朋友,还会看到一件特别展品,大到足以让您无法错过,特别到足以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扬之水为展览和展品所亲笔撰写的说明文字。
缘起
作为我的娘家,三联书店给予了这样一个与读者交流的机会,教人很是感激,也很是欢喜。读书与治学,具体方法原是各种各样的。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主办者命之曰“读书别裁”,可谓一语中旳。机器人的时代今已揭开序幕,不过对于我所从事的名物研究,机器人似乎还缺少知识准备。曾倩家人与朋友向它叩问几幅图像的解读,聪明的它,王顾左右而言他。当然这不过是暂时的半失语,随着人工的喂养,机器人必定很快实现这一方面的飞跃,而玻璃柜里盛放的点滴“过去”,便是它成长的垫脚石了。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两卷),《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中国金银器》(共五卷),《诗歌名物百例》等。
问学·治学
初从遇安师问学,首先学到的是作各种各样的长编。一是资料卡片,按照自己设计的小题分类,分置于牛皮纸信封里。一是手绘图像资料,同样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录在不同的本子里。一是题目已确定,按照题目的需要,把材料整理好。这里放的就是后两种。
与敦煌研究院曾有过一个“敦煌艺术中的名物研究”合作课题。课题的缘起,即在二〇〇五年初秋的敦煌之行。此事之原委,已写在《曾有西风半点香》的后记里。在使用电脑和数码相机之前,外出的行装极简,一个方圆七寸的小布包便装下了全部(换洗衣服是不带的)。为了减重,外出日记就都写在小纸片上,装在牛皮纸信封里。
这是一九九九年写作《诗经别裁》抄录的资料,那时候线装书还可以从文学所资料室借回家,一次三五函。虽然家里有复印机,但却从来舍不得把书压在复印机下,因此都是手录。当然这种方式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难免抄错。如今有了古籍的数字化,这些便都是故事了。
飞天的传递
《沂南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初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二〇〇七年第一期,后收入《棔柿楼集·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我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二十年前,甫从遇安师问学,师即授以摹图之法,言传身教以至亲手为我的习作摹绘器物图。收入本卷的沂南画像石线描图,便是遇安师所绘,手泽珍藏至今,乃得制为长卷。披图溯往,当日的教学之乐亦不减沂水春风一段意思。”
著述·小记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催生了一套丛书——先是,持此书稿问诸社长俞晓群可否接受,答曰:可以,不过单独这么一本不好卖,最好能组织一套丛书。于是与沈公商议,经由《读书》诸君讨论,“书趣文丛”诞生了。第一辑十本,小书即忝列其中。早已向畅安先生求来的题签,因为丛书封面要求统一,也就没能用上,不得已,用在了扉页。手迹珍藏至今。
——关于《脂麻通鉴》
我在《读书》的那个年代,出版社考虑图书印量的主要依据,是发放用于征订的《社科新书目》之后得来的订数。如果征订数只有三五百,若非特别有价值的学术书,一般情况下就不印了。这本书的征订数只有三百,当日执掌辽教社的俞晓群却决定印。三十多年来,不止一家出版社提议重印,我都谢绝了,——“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只印了三百本”。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小书还是很有意义的。第一,它留下了两位长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负翁其一,谷林翁其二。第二,它记录了我曾经的读书痕迹,而当年读过的很多书如果不是留下这一点点文字,今天早已不记得。
——关于《棔柿楼读书记》
走上名物研究的路,最羡慕的是老师能够很容易就发现问题,当然也就找到了题目。而自己虽然读书不辍,日日努力于积累各种资料,却很久都练不出这样的本领。如是五年,终于迎来了转机,——《古诗文名物新证》中的文章,便是本世纪最初两三年内写就,原命作“风流还剩旧时香”,并且向畅安先生求得题签,交付紫禁城出版社。但主事者觉得书名不够学术,以是易作今名,遂成为出版社“紫禁书系”的第一本,由李猛设计,这也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
——关于《古诗文名物新证》
《乾隆趣味》出版于二〇一四年,它来自李猛的创议。当初的设想是:一篇文章做成一本书,数量满百之后,做一个可容百册的小箱子,然后起一个总的书名。这一最终形式虽然未免过于考究,不过闭目遥想,还是令人很觉期待,于是为它起了一个总名:落花深处。迄今为止,分别在三个出版社各出了一本,想到著名的雪夜访戴故事,“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如此之魏晋风流,也未尝不是一种做书的乐趣。
——关于《乾隆趣味》
小精装作为书籍的一种形式,十几年前,很是风光了一阵。此书初版于二〇一一年一月,当年七月再版,正是小精装热的产品之一。跋语中交代了原委:先读到黄裳《插图的故事》,后读到陆灏《东写西读》,书里的文字教人喜欢自不必多说,书的形式也极可爱,因不免见猎心喜。承陆灏兄雅爱,慨允为我做如此模样的一册,遂以一束文稿中拣得四篇,以其或言家具或所言与家具相关,又均不涉近年作为热点的明式家具,而取了一个老老实实的名称叫作“明式家具之前”。这或许也可以表明我的一种热心,即兴趣特别在于一事一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十年来每拈出“名物”来作文章,其实也正是因为名物一词本来包含了这样的意义。
——关于《明式家具之前》
关于《棔柿楼集》的出版缘起,曾写在日记里,——二〇一二年五月廿三日(三)十点多汪家明来,……问起我的文集目录是否整理出来,答曰已经准备给□□了,家明说:□□□我熟得很,他肯定没有我做得好,……我可以为此调配出一个黄金搭档,——从编辑到校对,从设计到印制,一直到销售,保证让它的好,是一步到位,即我出过之后,别人就没办法出了,……他说:我们这就算说定啦,我回去就进一步策划,尽快签订协议。五月廿四日(四)收到汪家明的邮件:“……我想,1.事情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来做此事,他们没什么可说;2.……;3.总是要以把书做好,对得起读者为妥。……”——之后的合作,十分顺畅,汪总不折不扣实践了诺言。
——关于《棔柿楼集》
不知《桑奇三塔》在读者眼中是怎样一本书,自己对它是很有感情的。桑奇“读”塔是我问学途中一段很可珍视的经历。很早就知道这一处重要的佛教艺术遗迹,同时又惊讶于国内对它的全面介绍竟是如此之少,而且至今未见改变。情知自己不是写这样一本书的合适人选,却因此决定勉力写一本我眼中的桑奇。下定决心之后,在三联的一次聚会上与汪总相遇,问三联对这个题目是否有兴趣,立刻得到肯定的回答,于是与老同事吴彬再次合作,于二〇一二年出版。四年后收入人美版“棔柿楼集”,同时在香港中和出版了繁体字版,二〇二三年纳入广西师大版“扬之水作品系列”。曾在三联版后记里记下一点感受,——行旅所及,在关注早期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慢慢生出看世界的感觉:一个小小的纹饰,竟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经历。天下格局分而合、合而分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文化传递,常会演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传奇。
——关于《桑奇三塔》
《古诗文名物新证》出版八年之后,天津教育社的主事者李勃洋找到我,说这部书不少读者感兴趣,但嫌价格太高(196元),因此我们社想做普及本,全部采用黑白图,这样就可以把价格压下来了。自然是同意的。此书二〇一二年初版,三年后再版,定价31.5元。后来李勃洋去执掌百花文艺社,又找到我,提议把《〈读书〉十年》里评述及提到的图书单独抽出来,配上书影,另成一编。自然也是同意的。然而从做出的几个样张来看,效果并不好。这时中华版的合同已到期,于是百花社出了一套五卷本,第五卷是中华版所无的《读书》十年期间师友书札,于二〇一九年问世,届时借了姜寻开在宣武门教堂的模范书局举办新书发布会。如今,这部书的策划人之一刘勇和模范书局的姜寻均英年早逝。
——关于《古诗文名物新证》
与《〈读书〉十年》的再版
对金银器的关注,虽然早在本世纪初年,并且发表了几篇文章,不过真正投入精力,还是以二〇〇五年为开端,彼时开启了与湖南省博物馆合力编撰《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的工作。当日我在这方面尚无建树,却得到了馆方的信任和支持。关于书的署名,馆长陈建明坚持在“主编”一项把我的名字署在前面。此书问世,却兴犹未尽,因为限于体例,很多材料和想法还没能够用上,自以为余勇可贾,遂写就三卷本《奢华之色》,初版于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二年,重印六次。然而仍觉金银首饰的题目尚未做透,于是又有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与出版社签署合同时的书名是“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小史”,不料写成了三卷本,当时它是以中国历代金银首饰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书。二〇一四年初版,至合同到期的二〇二〇年,凡六刷。如果以俄罗斯套娃为喻,那么《中国金银器》便是套娃的第四重了。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扩充资料和刷新认识的过程,当然就书本身而言,有不可避免的内容重复。所幸每一重“套娃”都为相关领域提供了若干解读金银器的线索,且不少定名被采用至今,乃至已成常识。
——关于“金银器”研究
《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
《奢华之色》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中国金银器》
我为《诗歌名物百例》词条定的标准,是收录自己的研究心得,但有几个例外,一是《引言》里说的,“其中有关《诗经》名物的几则,写作时间最早,乃三十年前初从遇安师间学,老师悉心指授所得”。此外是“弹棋局”条,这是摘自早年写下的《弹棋局》一篇,原为遇安师指导下的习作《古器丛考三则》中的一则,最初发表于河南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东方艺术》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这个杂志早就停刊了)。有人说《诗歌名物百例》,是我积三十年研究之功,这“三十年研究之功”也包含了早年老师悉心指授的心血。
——关于《诗歌名物百例》
絮语
十个柜子,收贮了三十年的岁月,约略呈现出三条线索:其一师诲,其一学飞,其一留痕,以及痕迹中点滴的人和事。作为从纸质书年代走过来的人,不难预料,很快会被“两基”时代的浪潮淘汰掉。那么可以说,这里留存的是一个人过去的痕迹,也是过去时代的微痕一点。
乙巳谷雨
展中著述目录
《乾隆趣味:宁寿宫花园玉粹轩明间西壁通景画的解读》故宫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
故宫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
《棔柿楼集》(十卷)
人民美术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六年
《终朝采蓝新编》(上、下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〇一七年
《〈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〇一七年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〇一八年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
中华书局 二〇一八年
《香识:中国古代的香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〇二〇年
寄语·对话
展品选定,策划人之一提出:需要为展品写个说明。于是取过手边的便笺,信手写下不劳刻意追想即涌入笔端的书故事。字迹拙劣潦草,要打印出来方显庄重,然而转念如此岂不更有轻松的氛围。由是复生奢望:既然在此坦露心迹,是不是可以收获来自读者朋友的批评和建议呢。因提议设一个意见本,盼望有兴趣的朋友用日渐消逝的书写方式,使“读书别裁”成为一场关于“昨天”的对话。
展览地点
展览费用
免费展览时间
2025年4月23日—9月15日书店营业时间:9:30—21:00来源:生活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