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王朝1566》自2007年首播以来,经历了从“收视遇冷”到“封神之作”的逆袭,目前在豆瓣以9.7分位居华语剧榜首。关于其是否被高估的争议,本质是对“历史剧评价维度”的认知差异。需从创作野心、历史解构、艺术表达及时代隐喻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大明王朝1566》自2007年首播以来,经历了从“收视遇冷”到“封神之作”的逆袭,目前在豆瓣以9.7分位居华语剧榜首。关于其是否被高估的争议,本质是对“历史剧评价维度”的认知差异。需从创作野心、历史解构、艺术表达及时代隐喻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剧的“天花板”还是“空中楼阁”?
剧本的史诗级野心
权力结构的显微镜:以“改稻为桑”为切口,解剖嘉靖-严嵩-清流-宦官的权力闭环,展现“权力的毛细血管”(如吕芳教冯保“思危思退思变”的官场哲学)。
对白的文学性:台词高度凝练,如嘉靖敲磬议政、海瑞上疏“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将政治博弈提炼为哲学思辨,远超一般权谋剧的“厚黑学”层次。
历史真实与戏剧虚构的平衡
虚构成分争议:历史上“改稻为桑”纯属虚构,严世蕃被过度丑化,但刘和平通过虚构事件揭示明朝财政崩溃的制度性病灶(盐税、皇庄、官商勾结),反而比考据派更接近历史本质。
二、被诟病的“缺陷”是否成立?
“节奏缓慢” vs “政治肌理”
批评者认为前15集铺垫冗长,实则以“浙江毁堤淹田”到“织造局买田”的推拉过程,完整呈现政策执行中中央意志、地方利益、百姓存亡的三重绞杀,是“慢火炖朝局”的必然节奏。
“人物脸谱化” vs “人性灰度”
表面看严党贪婪、清流伪善,但深挖可见:
嘉靖的孤独:借修仙操控朝局,却对黄锦说“朕的孙子将来会明白”;
胡宗宪的挣扎:明知严党必败仍竭力补天,体现传统士大夫的悲剧性;
海瑞的偏执:道德完人的背后是家庭伦理的撕裂(妻子流产、母亲压抑)。
三、艺术表达的先锋性
影像符号的隐喻系统
嘉靖的纱幕:象征皇权与群臣的信息不对等;
紫禁城的阴冷色调 vs 江南的氤氲水汽:对比皇权异化与民间疾苦;
反复出现的乌鸦:暗示王朝腐朽的不可逆。
表演的教科书级别
陈宝国的嘉靖:慵懒语调与凌厉眼神的矛盾统一,演绎“最高权力者的虚无感”;
倪大红的严嵩:衰老躯壳下的政治嗅觉,一句“大明朝只有皇上可以呼风唤雨”道尽权臣本质;
王庆祥的胡宗宪:宦海沉浮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风骨。
四、时代隐喻:历史剧的“现实穿刺力”
该剧真正价值不在于还原1566年,而在于通过历史棱镜折射当代命题:
“倒严”与反腐:严党倒台后徐阶家族迅速腐化,揭示权力监督的永恒困境;
“苦一苦百姓”:政策执行中底层代价的合理化,至今仍是治理难题;
海瑞的“无用之怒”:理想主义者在体制内的撕裂,引发知识分子共鸣。
五、高估与否?取决于评价坐标系
若以“大众娱乐性”衡量:其艰深台词、缓慢节奏确属“观看门槛过高”,评分存在圈层滤镜;
若以“历史思辨深度”衡量:其对权力本质的解剖(如嘉靖云“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对人性的复杂刻画,堪称华语剧独一档;
横向对比同类剧:相比《雍正王朝》的明君叙事、《走向共和》的启蒙视角,本剧更聚焦“制度性腐败”,完成度更高。
可以这么讲:《大明王朝1566》的“神剧”地位,源于它将历史剧从“故事再现”提升到“哲学思辨”维度。它不提供爽感,却以冷峻笔触揭示权力运行的暗码、人性在体制中的异化、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对抗。这种对历史本质的叩问,使其超越影视娱乐范畴,成为一部“政治哲学影像文本”。所谓“高估”,实质是大众市场对严肃叙事的接受度落差,而非作品本身过誉。
来源:茅塞盾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