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但在历史上这却并不是唯一一个称作“北京”的地方,我国曾先后过五个北京,最早称作北京的是太原,还有一座北京城毁于洪水之中,至今仍埋藏于黄沙之下,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楔子
众所周知,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但在历史上这却并不是唯一一个称作“北京”的地方,我国曾先后过五个北京,最早称作北京的是太原,还有一座北京城毁于洪水之中,至今仍埋藏于黄沙之下,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唐朝的北京太原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穿梭于此,呈三面群山环抱之势,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在其北面有数道长城分布,东西两侧有大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原便以晋阳之名所存在,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首座都城,秦朝时为太原郡郡治,西汉时为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的国都,汉武帝时为并州刺史治所,后复为太原郡郡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阳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往往能决定了一个割据政权的命运,北周更是在此一战送走了北齐,结束了“精神紊乱”的高氏王朝。
隋文帝时晋阳因杨广曾做过并州总管而再度耀眼,隋炀帝时改为太原郡,并让自己的表亲李渊镇守于此,以备突厥来犯,也因此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李渊。使其能够以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的名义招兵买马,当时正值隋末乱世,李渊便趁着隋炀帝南下江都无法返回之际,从太原起兵挥师渡过黄河直取关中,建立大唐,太原也由此成为李唐的“龙兴之地”。
李渊建立大唐后,将太原视作北都,与长安、洛阳遥相呼应,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改京师为西京,东都洛阳为东京,北都太原为北京。
五代十国时诸多割据政权都以继承大唐作为标榜自己政权的合理性,后唐、后晋、后汉都以北京来命名太原,到北汉时废掉了太原北京的名号,改置并州,并在后来被宋军围困数年才被攻克,宋太宗赵匡义为泄私愤,先是纵火焚烧晋阳城,后又掘开汾河水彻底冲垮了这座延续千年的雄城。
北宋的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曾在《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出现过,当时大名府的知府梁中书是正三品,要知道普通的知府一般是正四品、从四品的官职,从这一设置就能看出北京大名府在北宋时的重要性。
大名府的旧治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境内,属邯郸市管辖,卫河、漳河、马颊河在此并行向东北方流淌,地势平坦低洼,总面积为10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6万,是一块三省交汇之地。
大名境内在战国时期曾是魏国公子元的食邑,西汉时始置元城县,曹魏时为阳平郡郡治,两晋南北朝时元城并入了贵乡县,是魏州的州治。
唐德宗年间,镇守魏州的节度使田悦不服从唐朝的节制,自立为王,为取一个好听的彩头,以兴旺强大的吉词,改魏州为大名府,后来虽被唐朝改回魏州,到五代十国时大名府又被重新起用。
魏州之所以能被后世朝代复为大名府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它整体处在黄河以北,隋朝大运河在向北开凿时,永济渠贯通全境,使得境内成为了著名的水陆码头,人丁兴旺,巅峰时的人口就达百万之多。
后来随着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后,整个河北都是一马平川,契丹骑兵可不费吹灰之力饮马黄河,而大名府正好处在黄河北岸,是最后一道屏障。
宋仁宗时为加强北方的军事存在,于公元1042年特将大名府设为陪都,称作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为后来是金元明三朝所沿用,前后达300多年,然而在公元1401年时,黄河泛滥成灾,淹没这座雄伟坚城,旧址被黄沙深埋于4米之下。
金朝的北京宁城
宁城又称大宁,是如今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它是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山脉的结合处,向东南可俯视松辽平原、辽西走廊,是一座天然的高地,老哈河穿梭于此。
全境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18万,是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地带。
宁城之名是后来大宁、小城子合并而来的,西汉时将此地设为右北平郡郡治,节制辽西一带。
唐朝时改设为饶乐都督府,后来契丹族在此逐渐强大,公元1007年在此修筑中京城,城池以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回”字形结构,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土筑古城,此后一直作为辽朝的中心。
公元1122年金兵攻占辽朝的中京,改为大定府治,1153年金朝效仿辽的五京制,因大定位于金朝国都燕京的北方,特改为北京,置北京留守司。
金朝的北京并没有沿用多久,元朝时将其改为大宁,明朝时称大宁卫,1933年改建宁城县。
金朝的北京巴林左旗
金朝实际上有两座北京城,是改的辽上京,也是十分出名的临潢府。
这座北京城的旧址同样位于赤峰市境内,是宁城县正北方的巴林左旗,蒙语中巴林有要塞的意思,大兴安岭绵延于此,使其成为内蒙古高原和科尔沁沙地的天然分割线。全境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61万。
巴林左旗早先是乌桓、鲜卑牧地,唐中期分属契丹、奚族部落,后来契丹建国后在此营建首座都城,比较有意思的是,契丹族十分重视汉文化,在建造都城时特意分设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十分紧密。
公元938年随着燕云十六州纳入辽国,辽的南部疆域得到大大扩展,为了展示国力强盛,改皇都为上京,增设临潢府,以幽州为南京,随着辽的逐步汉化,后期便迁往中京城的宁城县境内。
辽被金所灭后,金朝沿用了五京制,金熙宗时每逢盛夏便喜好到此避暑,于1138年将辽上京改作北京。
元朝时将此地划入全宁路,明嘉靖年间随着明军的影响力减弱,巴林部填补了这一空缺,清顺治年间(1648年)正式将此地编为巴林左、右翼,1950年更名为巴林左旗。
明朝的北京开封
我们都知道开封是“八朝古都”,其实它作为陪都的次数同样不少,明朝在取代元朝的统治后,本就彰显继承宋朝遗志的朱元璋曾一度将开封定为都城,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开封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特殊环境下,是合格的陪都所在。
开封市位于黄河以南,历史上和黄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曾被黄河淹没过数次,至今黄沙之下还埋有数座古代城池,保有世界都城史上少有的城摞城遗址。全市总面积62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1.4万,共辖5区4县。
开封境内在先秦时期就曾做过夏朝、魏国的国都,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梁城,汉景帝时定名为开封,北周时称作汴州,是当时重要的粮运中转站,唐玄宗时为河南道治所。
到五代十国时中原的割据政权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纷纷以此定都,后来发动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曾一度想迁都洛阳,终未如愿,北宋和汴梁成为融为一体的历史名词,汴梁城巅峰时刻的人口达150万,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史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当时极盛的场景惟妙惟肖的描绘出来。
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汴梁,起初并没有将此设为都城,完颜亮时改作南京开封府,公元1214年被蒙古军攻破中都后,完颜珣迁都于此,为金国延续数年。
元朝时改南京开封府为汴梁路,是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治,元末明初时红巾军曾以此为都城。公元1368年徐达大军攻破汴梁,更名为开封府,设为陪都北京,作为明军北方的指挥中枢。
1378年朱元璋撤销开封府的北京称号,改为周王朱橚的封地,明清时期为河南的省会,直到1954年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开封一直是这一地区的中心。
明清及近现代的北京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首都北京,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将北平改作北京的,1420年正式将北京定为明朝的国都,改南京为陪都。
明清时期的北京又称京师,置顺天府,1928年北京再度被改为北平,到1949年9月的建国前夕,北平再度改作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来源:史话古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