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遇见小镇青年:被骤然推开的非遗之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20:34 1

摘要:“用绳子轻轻一勒,就掉下一个金色的小南瓜,它就是鲁中地区记忆中的年味——糖瓜。”一条关于“莱芜陈楼糖瓜”的短视频在几个小时内突破30万点赞,90后千万量级非遗创作博主的到来,让这种即将消失的传统美食闯进流量赛道。

“用绳子轻轻一勒,就掉下一个金色的小南瓜,它就是鲁中地区记忆中的年味——糖瓜。”一条关于“莱芜陈楼糖瓜”的短视频在几个小时内突破30万点赞,90后千万量级非遗创作博主的到来,让这种即将消失的传统美食闯进流量赛道。

这次“糖瓜”指定能火

江寻千(九月)是自媒体平台打标“非遗传承人”的流量王者,抖音账号点赞量2.5亿,粉丝量2200多万,走南闯北拜师学艺,不少隐匿在江湖的“非遗技艺”因她而重生。

去年冬天,她来到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学习糖瓜制作技艺。

高翔是土生土长的莱芜青年,也是莱芜区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十几年来为家乡申报非遗11项,其中就包括陈楼糖瓜。

“当得知九月要来我们小镇拍摄糖瓜制作技艺时,心情很是激动,早早备好摄像机,向我的‘非遗界’偶像学习。”跟拍的三天三夜,让高翔这位小镇青年心生钦佩,“非遗传承需要敬业精神,也需要开拓视野。”

陈楼糖瓜外形好看、入口清甜好吃,整个制作工艺必定十分烦琐。

五个小时的熬糖环节在白天进行,生产制作糖瓜需要在温度较低的晚上6点—10点,炒糖是半夜12点到凌晨4点之间进行。“三天三夜,每天七八个小时的拍摄,反复重复着每一个动作。”在九月的镜头里,高翔对“非遗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朴实的场景最动人,要想讲好家乡故事,“匠心”必不可少。

炒糖和拔糖环节是个体力活,可在非遗传承人的身体里却“藏”着使不完的力气,在镜头中浅笑嫣然的九月看不出她的丝毫疲惫。“递糖合缝和勒断成球则是个技术活,这两个步骤常人掌握起来难度很高,九月在练习了四五个小时后,便能熟练操作。”高翔见此,觉得这次“糖瓜”指定能火。

清冷的冬日,身着素净衣衫,身形瘦弱的九月笑着裹上头巾,熟练地骑着农家三轮车,载着糖瓜去赶杨庄大集。找到集市上合适的位置,她拿起喇叭,有模有样地学着莱芜口音叫卖着:“糖瓜,陈楼糖瓜,香甜可口!”高翔原本以为拍摄团队会刻意策划一些场景进行录制,但九月说,“要用最真实场景展现非遗人最接地气的一面,这样才能还原农村手艺人真实生活状态。”

每拍摄一段时间,她都要找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对视频素材反复回看,不满意的要重拍,对画面要求非常之严格。让非遗真正从镜头走进人的心里,需要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感情。

糖瓜真的很好吃

“当我为老头说他一年收入只有三四千而难过时,老头却不明白我为什么哭,他以为我只是饿了或者累了,在他的世界里,吃饱了就是幸福。”评论区里,九月说糖瓜真的很好吃,让大家帮帮老头,两万多条回复里,“小镇青年们”纷纷诉说着糖瓜的“甜”、思乡的“苦”。

吃到糖瓜,就是要过年了。

拍摄即将收尾,九月与73岁的糖瓜代表性传承人陈佃起老人深入交谈,看到小姑娘渐渐红了眼眶,陈师傅幽默地安慰她:“姑娘应该是冻坏了吧?饿了吧?饿了咱就吃饭,我炒两个农家菜。”

九月拿着馒头边吃边抹眼泪,陈师傅也默默不语,屋子里也安静了下来。

“她转过头突然对我说‘感谢你这位乡村守艺人给老人们做的贡献’。”听到这句褒奖,高翔心中备感温暖,“非遗是先辈们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温度,绝不容许在岁月长河中被遗忘与尘封。”

“非遗传承人花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就做了一辈子。就是应该让他们赚到钱,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他做非遗很赚钱,那不就有更多的人去做了吗?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群人的事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非遗行列中来,5000年以后,我们中华文化依旧璀璨!”九月这样说。

既要富起来的精神也要鼓起来的腰包

古老技艺与新媒体碰撞出奇妙火花,这恰似一扇窗被骤然推开,让传统文化挣脱地域与小众圈子的桎梏,投身于广阔无垠的大众视野,在数字浪潮中激起活力涟漪。

非遗传承在新时代一定有无限可能,九月说:“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传承人们过得更好,拥有更体面的生活。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非遗瑰宝,养活中国的手艺人。”

让非遗产品走出小镇,走向千家万户。在这一过程中,正因为有了像九月这样的文化传播者,也因为小镇青年的默默坚守。

看着一部部唯美且富有文化底蕴的非遗视频作品冲上热搜,带火的不仅是地域文化,还有村民富起来的精神、鼓起来的腰包。

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小镇青年要学习网络大V的方法,人家把流量带来了,我们一定得抓住啊。”高翔认为,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正借助新的力量,跨越地域与年龄的藩篱,绽放出耀眼光芒,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大步迈进,定会为文化宝库续写着新篇章。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