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了几百万上低代码平台,结果开发团队还是用传统方式编程,业务人员根本不碰!”
近几年,不少企业老板、IT负责人跟我吐槽类似的话:
“花了几百万上低代码平台,结果开发团队还是用传统方式编程,业务人员根本不碰!”
花钱的时候,厂商承诺得好好的:“全民开发”、“快速交付”、“降本增效”。等平台一上线,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开发人员抱怨生成代码不够灵活,业务人员说可视化搭建不如Excel方便,最后平台成了摆在企业数字化展厅里的"装饰品"。
花200万买了个寂寞,这种现象在大中型企业中并不少见。
今天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行业案例,跟大家聊聊——企业引入低代码平台,为什么容易失败?坑在哪儿?怎么避?
01
先看一个真实例子
为什么我题目中会说是200万?这是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去年的真实投入。
这家企业规模不小,2000多人,年营收几十亿。老板听说数字化转型要趁早,选了一家知名低代码平台厂商,花了200万购买许可和实施服务。
老板心里盘算得很好:
业务人员自己搭建应用,减少IT部门压力
开发人员快速交付项目,降低外包成本
统一技术栈,解决系统孤岛问题
可现实情况却啪啪打脸:
业务人员培训后还是不会用,觉得不如直接找IT部门开发省事
开发人员认为平台限制太多,生成的代码难以维护,反而降低了效率
各个部门仍然沿用老方法:Excel表格、Access数据库、甚至纸质单据
……
最终,这个昂贵的低代码平台只用来搭建了几个简单的审批流程和数据查询界面,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02
低代码平台落地常见的几个坑
像上面这种情况,90%都是掉坑里了。我总结了下,最常见的坑有这几个:
1. 选型追求功能全,而非适合自己
许多企业选低代码平台的逻辑很直接:“听说国内某家低代码产品功能全,就选它了!”
结果呢?大型平台往往设计复杂,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有效使用。而对于业务人员来说,上手门槛太高。
就像给办公室文员配了台专业图形工作站,性能强大但90%的功能根本用不上,反而因为操作复杂被闲置。
2. 以为低代码=零代码,角色分工不明确
许多企业上线低代码平台后期望业务人员能够完全自主搭建应用,这其实是个误区。
即使是优秀的低代码平台,也明确区分了"零代码"(业务人员)和"低代码"(开发人员)两种使用模式(参考轻骑兵低代码PaaS平台)。
业务人员适合用零代码搭建简单应用,但复杂系统仍然需要专业开发人员参与。角色分工不明确,导致两边都不满意。
3. 培训支持不到位,缺乏成功案例引导
低代码平台引入了,简单的培训也做了,但没有持续的支持和指导,导致未能实现最佳实践或内部成功案例落地。
员工面对新平台难免都有畏难情绪,遇到问题不知道问谁,几次尝试失败后自然就放弃了。
4. 与传统系统集成不足,形成数据孤岛
许多低代码平台搭建的应用与现有核心系统(如ERP、MES)连接薄弱,数据无法流通,流程无法衔接。
业务人员需要在多个系统间来回切换,重复录入数据,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好的低代码平台应该提供完善的集成能力,可以通过可视化配置的方式实现企业服务集成,打通企业内部数据。
03
企业如何真正用好低代码平台
说了这么多问题,那企业到底该怎么落地低代码平台?结合行业成功经验,靠谱的思路大概这5步:
1)选型不看名气,重点考察平台适配性
别盲目追求大牌,要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特点的平台。
选型前一定要亲自用真实业务场景去体验平台开发——光听介绍不够,甚至看演示也可能有“滤镜”,亲手做一遍才最可靠。
2)明确分工:业务人员搞创新,开发人员做深化
合理的分工模式是:业务人员负责前端页面和简单流程搭建,专业开发人员负责后端逻辑集成和复杂功能实现。
好的低代码平台应该支持不同开发模式的无缝衔接,真正满足不同角色的开发需求。
低代码平台不应该试图取代开发人员,而是让他们更高效。
3)从小处着手,先打造内部成功案例
不要一开始就全面铺开,期望所有业务都上平台。选择一个痛点明确、价值明显的场景作为切入点(如采购审批、工时汇报),集中资源打造最佳实践。
这种快速见效的项目最能说服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内部广告”。
例如某企业引入低代码平台后,仅用3个月就上线了50多个核心系统模块,开发效率提升了60%,用实际成果消除了团队的疑虑。
4)重视培训与支持,建立内部社区
低代码平台引入后,要投入足够资源进行培训和支持,打造内部使用生态,分享最佳实践,培养内部专家。提供从初级入门到进阶提升的完整学习资源,帮助员工跨越学习曲线。
5)将平台使用纳入日常工作流程和绩效激励
业务人员自主搭建应用的数量和质量
使用平台搭建应用的需求响应速度
平台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指标
只有这样,员工才有真正使用平台的动力。
04
写在最后
低代码平台不是万能的,它不是替代专业开发和业务流程的魔术棒,但它代表着未来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更高效、更敏捷、更民主化。
花200万买低代码平台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它当作"面子工程",出了问题不找方法、只找借口,最后变成花钱买心酸。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通过正确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坚定的执行,一步步走出来的。
来源:我看着像熊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