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舫 | 关于现代林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07:37 1

摘要:本文主要从战略角度对现代林草业的本质、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形成及发展进程来看,现在林草部门从事自然资源经营管理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部门之一。其次,明确林草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支柱

摘要:本文主要从战略角度对现代林草业的本质、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形成及发展进程来看,现在林草部门从事自然资源经营管理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部门之一。其次,明确林草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支柱,同时它又是带有物质生产功能的产业部门。在分别仔细分析林草业在 3 个生态系统领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及高层次区域生态系统)的治理活动,以及林草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产提供、生态调节、社会文化及系统支持)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之后,指出林草业的这种双重身份,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为了充分发挥林草业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做三件大事,即生态保护、科学绿化和林草可持续经营。在分别分析这三条路径的内涵和原则方针后提出结论,即护绿、扩绿、兴绿三绿并举。生态保护、科学绿化、林草可持续经营这三驾马车并列前进,必将使中国的林草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根坚强支柱,也将把林草业上升为一个强国富民的兴旺产业。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群系(biome),不仅是因为它的面积大(世界陆地的31%,中国陆地的24%),厚度高(可达数十米),生物量最大(占全球陆地生物量的80%),碳储量也最大(大概是生物量的 40%),而且还因为它的生物多样性最高(>50% 陆地生物物种),生产率最高(热带雨林NPP为2200 g·m−2a−1),生态服务功能全面[物产提供(provisining)、生态调节(regulating)、社会文化(cultural)和系统支持功能(supporting)] 也最给力,因此,森林成为全球生物圈赖以维系以及几十亿民众赖以生存的靠山。

草地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群系。它面积最大(占中国陆地面积约 1/3),生物量虽不如森林大,但碳储量也很大(主要在草原土壤中),有一定碳汇潜力。草地生态群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的类似,也很齐全,也很给力。

我国林草业实际上管理着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多个自然生态群系(占国土陆地面积 70% 以上),也涉及各类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乡村、道路及交通场站、管线等)的环境修复、生态屏障建立及绿化美化需求。林草业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生态建设体系和多元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支柱。

一、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业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要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完成本身的任务,而且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即使之都进行绿色转型。这样的提法前所未有,全世界仅有。我们大家都为此感到鼓舞,并愿为此努力奋斗。

生态文明思想至少有 3 个起源: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老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主要由西方起始的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可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并不断发展而在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一贯坚持的绿化祖国及生态治理的实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后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沈国舫, 2000; 2024;沈国舫等, 2017)。

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初期的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了“绿化祖国”和“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 1965 年就提出“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要求。由邓小平同志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年代又提出了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引领的一系列防护林及绿化生态建设工程。上世纪末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又把我国的生态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根据之前已经积累的进步的自然保育和环境保护思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据此提出了人类发展 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形成了一股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洪流。中国是这股洪流中的一股起积极作用的支流,首先提出了中国的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议程,然后在 21 世纪初期又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主张,不久后正式树起了“人和自然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沈国舫,1995)。

本世纪初,我国林业部门在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中(2003 年)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目标,纳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之中。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进行的“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也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一个目标,并促进了生态文明初次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07 年)。但当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又是一个认识上和理论上的大提升。在这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时代的标志(之一),而且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布局的五大建设行列,使它起到了全局性的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生态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大大推动了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沈国舫,2017)。

生态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这本是一个正确的原则,但有些人对此原则有片面认识,产生了单纯依靠自然封育的保护而忽略了人为促进的偏向,甚至有弃用生态建设这个术语的倾向。经过了一部分人的建议和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在生态修复和建设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使天然林保护方针得到了改进,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为森林可持续经营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沈国舫,2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把原来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扩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共同体,为全面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并推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践行,指出了“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关系,并进而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被联合国环境署(UNEP)誉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级版。

生态文明建设除了促进其他各项建设向绿色转型之外,它本身也负有重大的工作任务,归纳起来是一个统筹和三大板块。一个统筹就是对全部国土和海洋按其自然生态系统组分的本质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配置和综合治理。三大板块则分别是资源节约合理(绿色、循环及低碳)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环境(气、水、土等)污染的防治。这三大板块的工作是互为补充和支持的。

林草业作为自然资源(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的经营管理的事业,首先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布局治理的主要支柱,也是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 治理 (governance)] 这一板块的主要支柱。同时,林草业也是带有物质生产功能的产业部门。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四大服务功能(物产供给、生态调节、社会文化和地球系统支持),包含四库(粮、水、钱、碳)功能。因此,也可以认为林草部门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部门之一。下面分生态治理和林草产业两个方面分别探讨。

二、生态建设(治理)的三大领域和内容

暂时把所有生态治理(eco-governance)措施的总和称之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的内涵很广,可分为3个领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高层次(以区域为主)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领域(含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等)的治理可按其退化程度的不同(原始、退 化、破 坏 和 消 失 )而分成4个等级,即保护(protection)、保育(conservation)、修复(remediation)、重建和新建(restoration & new establishment)(表 1)(沈国舫,2014)。

生态保护和生态保育性质相近,实际上现在已很少有完全原始的生态系统,因此很多情况下,把生态保育就直接翻译成生态保护,意思是在践行生态保护中也拥有一定的培育意识。退化、破坏和消失代表生态系统被损害的3个不同层次,因而要有修复、重建和新建 3 个层次的治理对策。

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类似的治理对策。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除了共性之外,各有其本质特性,因此其治理对策也各有其特色。如草原治理可采用定期局部封禁(轮牧、休牧)及保持草畜平衡的方式来实施保护和修复。又如荒漠(沙漠)治理除了采用林草生物措施外,还可以和机械沙障(草方格)、光伏能源和风能建设相结合,这些在三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在人工生态系统领域,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属性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表 2)。

高层次的生态系统领域可分为景观(landscape)层次、区域(region)及次区域(subregion)层次(小域或流域层次),大陆(continent)及全球(global)层 次 ,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表 3)。

从以上 3 个领域不同状况(性质、层次和程度)的生态治理对策分析可见,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工程)体系,生态保护是整个体系的基础,但也只是一个局部。要做好生态建设(治理)工作,必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状况采用相应的治理对策。

三、林草业是经营自然资源的产业部门

林业和草业都是和农业、牧业、渔业等并列的产业部门,这本来是很明确的事,但是由于近年来比较强调了林草业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些人忽略了林草业的产业身份,这是应该予以补正的(沈国舫,2004)。

林草业作为产业部门源自于林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物产提供、生态调节、社会文化、系统支持)定位。

首先,林草业的物产供给功能可提供大量人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林产品(如林木和林下生产的木竹纤维原材料、粮油菜果茶等食物、木本饲料和桑蚕、药材、花卉、燃料等等)和草产品(如牧草、草原菌类、药材、花卉和草坪)。这张林产品和草产品的清单还可大大扩展和延伸。

其次,林草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和社会文化功能也能提供大量的经济收益。

通过对林草生态系统的观赏、旅游、康养、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活动,可能产生大量的经济收益。林草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支持功能也能通过不同形式的生态补偿及碳汇转让等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沈国舫,2015)。

森林的四库(粮、水、钱、碳)功能与上述生态系统四大服务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其理解和表述上的差异,需作专文介绍。基于林草生态系统的四大服务功能,通过林草产品利用、林下经济开发、生态旅游康养和生态补偿(含碳汇转让)四条途径,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效益。这些都使得林草业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林草业既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事业,又是自然资源经营利用的重要产业,这一点笔者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著文阐明(沈国舫,1995),这个双重身份是林草业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根据林草业的双重身份,要做好林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利用的工作,主要是:林草系统的保护(护绿)、科学绿化建设新的林草系统(扩绿)和已建林草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兴绿)这三大项。下面将分别予以探讨。

四、生态保护的内涵和践行

保护在生态建设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然保护地的“保护”(protection),其工作对象是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另一层是植物保护中的“保护”,其工作对象是各种可能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灾害因子,如火灾、病虫害、气象灾害(如风倒、冰雪灾害等)、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如乱砍滥伐、乱垦、不科学的经营活动等),这层意思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防护(prevention)。这两者之间有紧密的关系,防灾是达到保护目的的必要手段。

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应该得到保护,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其不同的特质及其处于不同的处境(自然的及社会经济的)中需要不同的保护方式和强度。

自然保护地分为三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种自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为补充,对他们的保护方式和力度是不同的。

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时包括其过渡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禁止一切人为活动,任其自然发展,自生自灭,为的是为科学研究及子孙后代保留下最原生态的自然区域,对最外层的试验区可以进行适当的经营活动。国家公园范围很广,有其特有的保护对象,也有其供公众观赏、体验、教育等活动的需求,因此其内部必有区分。有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需进行严格保护;也有可供公众活动的区域,可以进行某些允许的经营活动。至于各种自然公园,需根据各单元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应有更多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也可允许有更多的经营活动,因此保护的强度是较低的。究竟有哪些经营活动是可允许的(permittable),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公众利益来研究探讨的课题。

在保护地之外还有相当大面积需要保护的生态系统,如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有些林区和地方由于历史及经济的原因划定的生态公益林过大,已经对公众利益和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且即使是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也是可以经营的,使它在保全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还能更好地发挥多种效益,使林区及附近民众获得一定的收益。

天然林的保护从 1998 年正式启动以来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但也存在单纯保护和一刀切的问题。本来提出天然林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好大江大河上游的原始老林,保护这些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水源涵养作用。但后来的发展转移到了应对我国东北及西南天然林区因连年过伐而产生的“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因而过份地强调了禁伐,造成了单纯保护的倾向。并且为了从国家争取更多资助用于人员经费,又产生了过多地划定生态公益林的倾向。

单纯采取禁伐保护的天然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恢复天然林的效果,但所恢复的天然林相当一部分质量不高,因而在天然林保护的第二个执行期内开始增加了抚育管理的要求。但由于单纯保护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又受到了社会上对伐木的片面负面认识的影响,因而又给抚育采伐设置了重重限制,使得有一些抚育管理措施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这种倾向又经过了很长时间,通过有识的林业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才逐渐得到扭转(沈国舫,2017;2022)。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了要对森林,包括天然林在内,进行可持续经营的正确方向,使天然林保护得以健康发展。

天然林保护的另一个倾向是一刀切。天然林是一个面积很大、性质多样的大群体。既有原始天然林、次生天然林、杂灌木林及其间多种过渡状态(不同的退化程度),又有大量有多种人为干扰或补充(人工补植、抚育、促更、防灾等)的林分,再加上林分树种组成、结构和林龄的差异,以及林分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所有权属性的差异,采用“禁伐”一刀切是不科学的、脱离实际的办法。现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有的应改划为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有的应降低保护层级,放开一些可持续经营措施。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可以合并管理(它们之间有大量的重复),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管理的层次和程序。

五、科学绿化是生态修复和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

绿化泛指一切在原来非绿色土地上建立新的绿色植被的活动,包括造林、种草、造园等,是生态建设中的一项重头戏。绿化需要在人和自然和谐的框架下按科学规律进行,国务院办公厅在 2021 年发出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我曾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过一个《科学绿化的内涵辨析》的讲座,向全国林业部门发布。因此在这里不再全部重复,而只提出几个重点注意事项。

要做好科学绿化工作,需要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领。严格按科学要求进行施工(整地、种植、抚育等),并且要有全过程(生命周期)抚育管理的后续保障。在这个绿化实施周期中最主要的科学原则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须贯彻到绿化用地的选择和定向、树种草种的选择、定向培育中的全面决策中去,在三北地区更要重点落实以水定绿的要求。

随着全国绿化工作的持续进展,新绿化用地已相当有限。哪些土地可以作为绿化用地?用什么样的绿化方式?需要对土地及其所在地区进行全面考量。

要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林、草、湿应根据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使其各得其所,不能因为偏爱造林而侵占本该适合草地和湿地的地方。

现在森林覆盖率已接近可能达到的目标,如何继续扩绿要科学掂量,不要盲动行事。

对宜荒则荒要稍作解释。这里的荒可作荒漠(desert),也可作荒野(wildness)解。荒漠也是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沙漠、重盐碱地、石漠(戈壁)等不同类型,须区别对待,有些地方可以保留一些荒漠,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供观察研究。沙漠会引起风沙危害,可以采用绿化锁边、沙障固沙和生物(灌草)固沙等办法来控制其危害。近年来,以可再生能源利用(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办法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有些水分匮缺的地方分布着一些灌草和矮树混生的荒野,自然景观(疏林草地)支持一些野生动物生存,适当的地方可保留一些荒野作为景观存在,不必全都作为治理的对象。

适地适树适草是科学绿化最主要的环节。树种选择首先要根据培育目的(按林种及亚林种)确定范围,然后按适地适树原则来确定树种(及其品种、类型)。选定乡土树(草)种一般能比较符合适地适树要求,但不要拘泥于此,有时已经驯化的引进树种,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桉树(Eucalyptus) 等,可能是很好的选择,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科学绿化不仅要关注造林(草)施工阶段的操作,而且还要顾及森林(草)培育的全生命过程。如要培育混交林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在造林时就营造合理搭配的人工混交林,也可以在有阔叶树种天然更新的地方增植针叶树种,形成所谓“人天混”的针阔混交林,也可以在造林树种成长一段时间后,在林冠下引入其他树种 [ 落叶松 (Larix)×云杉 (Picea)],桉树×硬阔)形成复层混交林。合理的抚育管理也是科学绿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六、林草可持续经营是林草业发展的主题

林草可持续经营是林草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育、经营管理和利用的综合行动,是现代林草业发展的主题。森林(草地)可持续经营的大概念是包括生态保护和科学绿化在内的。当这两件大事被单独提出来以后,则森林(草地)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就是在森林(草地)建立(建群)以后的一切培育经营活动的总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包括林草资源的清查、监测和调控,成林的抚育管理(主要是抚育伐)、退化林和退化草地的修复,成过熟林的主伐更新,林下经济的发展,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和草产品的采收、加工和利用,在这个全生命过程中完成生态系统的生命过程,包括水循环、氮素及矿物质循环,与大气之间的碳循环及碳汇形成。草地有与森林相似的生态过程和经营活动。

森林(草地)可持续经营的可持续性表现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产、调节、文化、支持)完整持续及其效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最大化和持续发挥。这实际上就是“两山论”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同时兼有,保护和发展平衡践行(沈国舫,2017)。

当前,在实施林草可持续经营全套内容时,要努力应用先进的现代技术:现代的育种及种业生物技术,林木及草地培育的新技术,各种自动化和适应性强的机械设备(包括低空技术)在资源监测、林草培育、林草产品采收加工中的开发应用(包括正在兴起的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林草业在这方面是大大落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急起直追、奋力争先、为民创利。

在林草可持续经营技术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积累,群众也有许多创造,应及时总结推广。要坚信,现代的科学技术只要应用得当,就能够保证森林(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科学的可持续经营可以保证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合理拓展和布局,森林(草地)生产力和质量的稳步提升,森林(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采伐量的控制,林地的生态保护),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如果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得到可持续经营的覆盖,那么就没有必要把过大面积的森林(草地)置于严格禁伐保护之下,这就能大大缓解保护和发展(民生)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压力。

从对林草可持续经营的分析可见,它是和生态保护和科学绿化相辅相成的。林草可持续经营必须要有生态保护的支撑保障,在林草可持续经营中也必须贯彻科学绿化的各项原则、方针,特别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原则要求。

护绿、扩绿、兴绿,三绿并举。生态保护、科学绿化、林草可持续经营并力前行。这现代林草业的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必将使林草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根坚强支柱,也将使林草业上升为一个强国富民的兴旺产业。

参考文献


沈国舫. 1995. 走向 21 世纪的林业学科发展趋势及高级人才的培养//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Shen G F. 1995. Development trends of forestry disciplines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and training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s//Higher Department of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Collection of papers from“ seminar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the 21st century”,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In Chinese])

沈国舫. 2000. 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Shen G F. 2000. Forest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Nanning: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In Chinese])

沈国舫. 2004. 关于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几点认识. 中国林业产业, (1):1−3.

(Shen G F. 2004. Understanding forestry as an industry sector. China Forestry Industry, (1): 1−3.[In Chinese])

沈国舫. 2014. 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名称和内涵的探讨. 生态学报, 34(7): 1891−1895.

(Shen G F. 2014. Discussion on the terminology and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 Acta Ecologica Sinica, 34(7): 1891−1895.[In Chinese])

沈国舫. 2015. 生物碳汇扩增战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Shen G F. 2015. Strategic research on biological carbon sink expans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In Chinese])

沈国舫. 2016. 从生态修复的概念说起. 浙江日报理论版, 2016−04−21.

(Shen G F. 2016.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Zhejiang Daily, Theoretical Section, 2016−04−21.[In Chinese])

沈 国 舫 . 2017. 两 山 论 与 生 态 系 统 可 持 续 经 营 . 中 国 绿 色 时 报 , 2017−12−18, 1−2 版.

(Shen G F. 2017.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 China Green Times, 2017−12−18, Page 1−2.[ In Chinese])

沈 国 舫 . 2022. 伐 木 无 过 , 可 持 续 经 营 森 林 更 有 功 . 中 国 科 学 报 , 2022−03−28, 11 版.

(Shen G F. 2022. No fault in logging, greater merit i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China Science Daily, 2022−03−28, Page 11.[ In Chinese])

沈国舫. 2024. 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水土保持, (1): 1−5.

(Shen G F. 2024.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 1−5.[ In Chinese])

沈国舫, 吴斌, 张守攻, 等. 2017. 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Shen G F, Wu B, Zhang S G, et al. 2017. Research on nat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Beijing: Science Press.[In Chinese])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15.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公报, 2015 年 第 14 号 .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64050.htm.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 State Council. 2015.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ate Council Gazette, No. 14.[In Chinese]

来源:务林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