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电刺激强制人微笑,却发现他们更开心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20:01 1

摘要:“每天笑一笑,烦恼都甩掉。”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常出现在贺卡上的祝福语,可能有一定科学道理。几十年来,研究者一直很困惑:微笑真的会让人心情变好,而皱眉会让人心情变糟吗?人们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 来源:Unsplash

“每天笑一笑,烦恼都甩掉。”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常出现在贺卡上的祝福语,可能有一定科学道理。几十年来,研究者一直很困惑: 微笑真的会让人心情变好,而皱眉会让人心情变糟吗? 人们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肌肉电刺激技术(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EMS),迫使人们嘴角上扬或下垂,做出微笑或皱眉的动作,试图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

结果发现,这些身体动作似乎真的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让人更加积极向上,亦或更加消极丧气。 这项研究结果最终发表在期刊《情感》( Emotion )上。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心理学高级讲师塞巴斯蒂安·科布(Sebastian Korb,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认为,人的身体在感受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一古老的观点仍未被普遍接受,但始终吸引着人们的兴趣。

科布表示,新研究表明, 面部活动的确会影响人们的情绪 ,为这一长久存在但争议不断的观点增添了证据。

01

面部表情的影响

实际上,早在19世纪,人们便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当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与一位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都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会对情绪产生影响,而进入20世纪,研究人员则开始关注面部表情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观点才有了正式的名称—— “面部反馈假说”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假说得到了褒贬不一的实证支持。

1988年,德国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所设计的实验也在后来被广泛流传——利用一支笔所开展的研究。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了两组,并让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用嘴含住一支笔:其中一组用牙齿咬住,另一组则用嘴唇含住,分别模拟人类微笑和犯愁时的表情。

△ 来源:Unsplash

除此以外,两组人员含笔的细节并无差别,他们都将笔的一端放在嘴中,另一端径直朝外,与唇线垂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让参与者观看动画片,并对动画片的好笑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发现,相较于模拟犯愁的参与者,模拟微笑的参与者认为动画片更好笑。研究人员以此为据,来支持面部反馈假说的成立。

然而2016年,这项著名的研究却遭到了质疑。

在当时,包括科布在内的一群研究人员动用了17个实验室,为每个实验室的研究征集了超过100名参与者,试图复制当初的研究结果。 可惜事与愿违,这次的研究结果却无法为面部反馈假说提供有力的证明。

对此,科布谈道:“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彻底放弃这个假设。而另一些人和我一样,都认为事情不能这么快结束,重复实验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假说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也开始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能够减少人们控制肌肉时的变数,而不需要将笔含在嘴里进行实验。”

02

电刺激微笑

科布和他的同事开展了一项全新的实验,这次他们采用的方法换成了 电刺激 (electrical stimulation)。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刺激面部特定的肌肉。

实验时,他们将电极放在了58名参与者的皮肤上,逐步加大电流,直到他们的面部肌肉开始紧张,被迫做出皱眉或微笑的表情。此外,考虑到参与者之间存在解剖学差异,为了激活目标肌肉,每位参与者所接受的电流水平也略有不同。

实验期间,每位参与者都进行了许多次实验。其中,每次实验只持续5秒钟,且实验条件不尽相同:

1)保持微笑或皱眉的表情观察一张空白屏幕;2)保持微笑的同时观看一张令人开心的图片(例如美丽的海滩);3)保持皱眉的同时观看一张令人抑郁的图片(例如被铺满垃圾的海滩) 。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调低了电流,避免参与者面部肌肉出现明显抽动,来进行重复实验。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再对自己在不同条件下的心理感受进行打分。

结果发现,在较弱的电刺激中,参与者的面部表情与他们的感受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过,这种感受尚且不会影响到参与者的心情。 随着电刺激加强,参与者脸上出现微笑,当他们看到令人开心的图像时,这种相关性也达到最大。

同时,研究还发现,当参与者被迫微笑看图时,他们感受到的积极情绪更多,打分越高;而当他们被迫皱眉看图时,感受到的消极情绪更多,打分也越低——不过,研究人员没有向参与者们看过中性图像(既不让人开心也不让人抑郁的图像)。

△ 来源:Unsplash

除此以外,在参与者观看空白屏幕的一组实验中,科布发现,面部表情的作用便不太明显了。

不过他也谈道:“我们只是对特定的肌肉进行了5秒钟的微弱刺激,在这样的情景中,面部表情的效果可能本就不明显。”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心理与脑科学的教授希瑟·伦奇(Heather Lench,未参与这项研究)认为, 这项研究的工作十分出色,为诱导面部表情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前,科布及其同事已经初步证明实验方法的有效性,未来他们计划将开展更多的研究, 比如尝试刺激面部不同肌肉,探寻其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感受,或考虑利用脑电图来分析大脑对刺激部位改变情绪反应的快慢

科布还补充道,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面部肌肉的活动是否真的会影响情绪,还是说此前实验的参与者出现情绪变化,只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相应部位的肌肉被刺激了,从而联想到了对应的情绪状态。

在伦奇看来,科布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还可能应用到现实之中。她表示,如果肌肉刺激和情绪之间的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开辟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例如人们将能利用可穿戴设备自主刺激肌肉,改变自己的心情。无论是从健康的角度、伦理的角度,还是社会的角度,这类应用的影响都会非常引人关注。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