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深的别院中,夏日的竹席格外清凉,石榴花盛开,红艳之色透过帘栊显得分外明艳。正值午时,满地都是树荫,从梦中醒来,只听得黄莺儿偶尔传来一声流转的啼鸣。此诗写夏日幽居的静趣。院“深”,席“清”,树“阴”,共同构筑了一个清凉宁谧的世界。而那“时一声”的莺啼,非但未打
01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幽深的别院中,夏日的竹席格外清凉,石榴花盛开,红艳之色透过帘栊显得分外明艳。正值午时,满地都是树荫,从梦中醒来,只听得黄莺儿偶尔传来一声流转的啼鸣。
此诗写夏日幽居的静趣。院“深”,席“清”,树“阴”,共同构筑了一个清凉宁谧的世界。而那“时一声”的莺啼,非但未打破宁静,反而以声衬静,更显小院之清幽,诗人心境之闲适,犹如一幅工笔小品。
02
《和宿硖石寺下》
宋·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淮河岸边的佛塔高耸,仿佛半倚着天空,山中的高僧想必早已远离了尘世纷扰。暮色中,山寺的松门紧锁,不见人迹,只允许那悠扬的钟声,一声声传入我这画船之中。
旅途夜宿,遥望山寺,心生向往。寺门暮锁,隔绝尘缘,只闻钟声,悠远空灵。这钟声是尘世与方外唯一的联结,洗涤着旅人的心灵,也带来一种超然物外的静谧感,令人俗虑顿消。
03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细雨映照寒空,似有似无,我悠闲地登上城隅的高楼,凭栏远眺。那浅深不一的山色,高低错落的树木,浑然天成,仿佛一幅水墨淋漓的江南画卷。
诗人以画家之眼观景。微雨迷蒙,山树参差,这本是寻常景致,在他眼中却自动晕染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登楼之“闲”与景色之“淡”相契合,体现出一种疏朗、闲适而又富有艺术情趣的心境。
04
《西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海浪如云堆叠,奔涌而去又复回,北风呼啸,卷起阵阵雷鸣。我却将朱楼四面的帘子全都挂起,安然躺卧,准备欣赏那千山急雨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
此诗展现了一位勇者的豪情与胸襟。在海涛汹涌、雷声震天的狂暴自然面前,诗人非但不惧,反而高挂疏帘,卧看雨来。这种主动迎接、甚至欣赏风雨的态度,充满了豪迈气概和开阔的审美趣味。
05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场春雨过后,池塘里的水面上涨,平静无波,如同轻轻磨拭过的明镜,映照着檐下的楹柱。东风忽然吹起,垂杨翩翩起舞,叶上积存的雨点洒向池中荷叶,发出万点清脆的声响。
诗人精准地捕捉了雨后池塘的瞬间变化。前两句是极致的静,水面如镜,万物倒映;后两句是灵动的动,风起杨舞,雨点作声。这一静一动的转换,绘声绘色,让雨后清新的池塘充满了生趣与美妙的韵律。
06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流水环绕着坡田,翠竹环绕着篱笆,榆钱早已落尽,木槿花也日渐稀疏。夕阳西下,牛儿自行归来,背上并无牧童横卧,只驮着三两只寒鸦,一同缓缓归家。
这是一幅宁静到近乎孤寂的乡村晚景图。一切仿佛都慢了下来,牛识归路,鸦栖牛背,万物安然自得。没有人的喧扰,只有自然界的默契与宁静,一种淡淡的野逸闲愁弥漫在夕阳的余晖里。
07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日下,湖水波光荡漾,正是美好;雨幕中,山色空灵迷蒙,也别具风韵。若要把西湖比作那位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是淡扫蛾眉还是浓施粉黛,她总是那般恰到好处,风姿天成。
这是对西湖之美的最高礼赞。诗人以绝世佳人作比,一下子抓住了西湖的神韵,那种无论晴雨、无论浓淡都无可挑剔的天然美与内在美。这个比喻如此贴切,以致于西湖从此拥有了“西子湖”的雅称。
08
《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红叶片片的枫林间,酒旗缓缓落下,白沙点点的洲渚上,夕阳的余晖已渐渐微弱。苍茫暮色之外,传来几声轻柔的橹声,是那江村中的人,在夜色里归来?
全诗宛如一幅淡雅的秋江晚归图。诗人静观景物由明转暗,在万籁渐寂之时,那数声“柔橹”和未知的“人归”,为画面注入了生活的气息与温暖的遐想,一种淡淡的、无需言表的闲适之情流淌其间。
09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那双飞的燕子是几时回来的?两岸的桃花蘸着春水盛开。春雨涨满了湖面,淹没了小桥,行人正无法渡河之时,一条小船从柳荫深处缓缓撑了出来。
这首诗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盎然生趣。燕子双飞,桃花蘸水,已是明媚春景。最妙的是后两句,断桥阻路本是小烦恼,而柳荫中撑出的小舟立刻化解了这点困窘,为春游增添了一份意外之喜和动态的美感,清新逼人,妙趣横生。
10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熟的时节,反而天天都是晴朗天气,乘船到了小溪尽头,便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时的水路相比丝毫不减其幽深,更添上了黄莺儿四五声清脆的鸣叫。
这是一次愉悦的夏日旅途。诗人心情如天气般明媚,水路陆路交替,充满探索的乐趣。“添得黄鹂四五声”是点睛之笔,以声衬静,不仅打破了山行的寂静,更平添了无限生机与趣味,将诗人山行时轻松惬意的心境表露无遗。
11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飞落的鲜花映红了行船,沿着栽满榆树的长堤,顺风行船半日已百里。躺卧船中,看满天白云似乎凝然不动,却不知是云彩正与我一同向东而行。
诗人以灵动之笔写出舟行江上的快意与错觉。顺风半日百里,是行船之快,卧看云不动,是视觉之趣。当醒悟到“云与我俱东”时,一种与自然同步、物我相谐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旅途的闲适与喜悦尽在其中。
12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出门锄草,夜晚在家搓麻,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担当着家里的活计。就连还不懂得如何耕田织布的小孙儿,也傍着桑树的阴凉,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学习种瓜呢。
此诗生动描绘了农村夏日忙碌而充满生趣的场景。大人“各当家”,一片繁忙;孩童“学种瓜”,天真烂漫。一幅真实的田园生活画卷跃然纸上,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劳动带来的朴拙乐趣。
13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仿佛珍惜泉水,让它无声地渗出细流,树影眷恋着晴日的柔和风光,映照在水面上。嫩绿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蜻蜓立在了它的上头。
诗人以无比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万物间微小而动人的情趣。他用“惜”、“爱”二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情感。而“小荷”与“蜻蜓”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玲珑可爱的世界,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1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六月中旬的西湖风光,此时的景色与其他时节大不相同。那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仿佛与天相接,阳光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映照得格外红艳。
这是一首色彩绚丽的西湖赞歌。诗人开门见山,赞叹六月西湖的独一无二。后两句用工笔重彩,描绘出“接天”的无穷碧色和“映日”的别样红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夏日西湖的壮美、绚烂和蓬勃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5
《平甫见招不欲往》
宋·姜夔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年纪渐老,已没了听歌赏曲的心绪,身体抱恙,连饮酒也不再方便。人生最难得的,是这夏末秋初的凉雨,不如就让我在这空寂的厅堂里,自在安眠。
这是一首婉拒友人邀约的诗。诗人坦言自己因年老多病,无心于管弦杯酒之乐。后两句笔锋一转,将秋前雨视为难得的享受,只乞求一份“自在眠”的清静。在慵懒疏淡的语气下,流露出的是历经世情后的一种淡泊与自适。
16
《新凉》
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田畴水满,稻叶整齐,晨曦穿过树梢,晓雾低垂。连那黄莺也格外喜爱这新秋的凉爽,欢快地飞过青山的阴影,不住地啼鸣。
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初秋清晨的田园景象。水满、日穿、烟低,勾勒出静谧的背景。而黄莺的“飞”与“啼”,则为画面注入了灵动与生机,将其拟人化,说它“爱新凉”,巧妙传达出诗人自身对新凉时节的喜悦之情。
17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无边秋色浸染了晴日的水湾,带来些许寒意,无数峰峦在远近间叠现。我闲来登上山峦本想观赏野水,却忽然在澄澈的水中,看见了青山的倒影。
此诗妙在结局的意外发现。上山是为看水,却于水中见山。这“忽见”的惊喜,展现了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也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得、乐于探索自然之趣的心境。语言简淡,意境幽远。
18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整个夜晚,林间都洒满星月皎洁的光辉,既无云朵,也无雷声。待到天明时,忽见溪流变得湍急,这才知道是别的山上下过了大雨。
诗人巧妙地从侧面描写山雨。前两句极写夜间晴空,为后文埋下伏笔。后两句通过“溪流急”这一结果,推断出“他山雨”的原因,构思新颖独特。写出了山间气候的局部性特点,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和理趣。
19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翠的苔藓,怕被我的木屐齿踩出印痕吧,我轻轻叩击柴门,许久也无人应答。满园的盎然春色终究是关不住的,你看,有一枝娇艳的红杏,早已探出墙头来了。
此诗妙在由失望转为惊喜,富有哲理趣味。久叩不开的扫兴,被一枝出墙的红杏完全补偿。这“关不住”的“春色”,既是自然景色的蓬勃生机,也象征着一切美好、向上、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是禁锢不住的。
20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孩童们在篱笆旁嬉戏,沐浴着夕阳,空气中弥漫着煮豆荚、姜芽和社肉的香气。一路稻花盛开,这美景仿佛没有主人,只有红蜻蜓伴着绿螳螂,自在徜徉。
诗歌生动描绘了秋日乡村路上所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收的喜悦。儿童、斜阳、篱落、香气,构成温馨的画面。“红蜻蛉伴绿螳螂”色彩明丽,动静结合,将乡村秋日描绘得生机盎然,野趣十足。
21
《春思》
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春风啊,你多么随和,也太忙碌了,总是与鲜花和翠柳相伴而行。你帮燕子衔泥做窝,助蜜蜂采花酿蜜,刚吹来一场小雨滋润万物,又得赶紧放晴。
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描绘成一位勤劳忙碌、可爱可亲的形象。“太忙生”概括其特点,“长共”、“与”、“才”、“又”等词,具体罗列其“业绩”,语言活泼风趣,充满了对春风、对春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
来源:荔枝姑娘诗词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