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4—8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一旦发生叮咬,可能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台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提醒,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即将进入高发期,大家在外出劳作或山野游玩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更要提高警惕。
每年4—8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一旦发生叮咬,可能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台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提醒,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即将进入高发期,大家在外出劳作或山野游玩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更要提高警惕。
我市多发于4—8月
发热伴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已知发热伴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新闻上也偶有报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引起感染,但有病毒学专家指出,总体来看,类似传播事件“较为少见”。
“发热伴全年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市多于每年的4—8月出现病例,这也是大部分蜱虫繁殖、活动的高峰期。”台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制所医师陈冰之说,“蜱虫喜欢活跃在草丛、低矮灌木丛、田埂、杂木林等地,也可以寄生在牛、羊、犬、猫等家养动物的身上。”
对于一些常居住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的人,以及频繁去山野游玩、踏青的人,要当心接触蜱虫引发感染。另外,在照顾、陪护、探视患者时,要提高个人警惕,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和自我健康监测。
我市病例以农民为主
老年人占多数
发热伴起病急,早期症状有高热、食欲减退、畏寒、全身酸痛等,部分患者还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患病期间,患者的体温多在38℃以上,严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并持续10天以上;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虽然目前尚无针对发热伴的疫苗和特效药,但只要及时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不过,也不排除一些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较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多脏器出血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发热伴是我市重点关注和防控的传染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我市病例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以农民为主,老年人占多数。”陈冰之说,发热伴即将迎来高发季,如果出现发热伴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最近出行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发热伴
避免蜱虫叮咬是关键
由于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预防发热伴,避免蜱虫叮咬是关键。
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大家外出时,要注意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草地、树林等 蜱虫的主要栖息地中长时间坐卧,减少叮咬风险。
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穿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然后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山野活动回家后,最好仔细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查看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日常生活、居住的环境,大家一定要定期打扫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住在乡镇农村,有饲养家禽、家畜和宠物的家庭,还要多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如果发现家里的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陈冰之说。
那么,不小心被蜱虫叮咬该如何正确处理?对此,陈冰之表示,需要尽快将蜱虫取出。但切忌用手直接捏、拽、拉扯,或用火等其他东西刺激蜱虫,这样可能会导致蜱虫头部残留在体内。
“可以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完整取出蜱虫。如果没有把握完整取出,应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陈冰之说。
取出蜱虫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然后观察身体状况,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发热伴症状,或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