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97小时——这是今年6月,中国人每天平均盯着手机的时间。醒着的时间几乎都离不开它,可22。95%的人依旧会遇到“电量告急”,51。98%的人包里塞着充电宝。可是,厂商们盯上了这个焦虑,开始一刀刀切掉它的生存空间。
躺在外卖小哥外套口袋里的充电宝,正在被手机一点点“消灭”。
一台手机,连着跑五天不插电?有人已经真用上了。
充电宝,这门几十亿的生意,可能很快就会“没人搭理”!
7。97小时——这是今年6月,中国人每天平均盯着手机的时间。醒着的时间几乎都离不开它,可22。95%的人依旧会遇到“电量告急”,51。98%的人包里塞着充电宝。可是,厂商们盯上了这个焦虑,开始一刀刀切掉它的生存空间。
真我亮出15000mAh概念机,一充顶五天。荣耀X70装上8300mAh硅碳电池,在零下30℃能撑31个小时。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更扎眼:2025年5月,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5418mAh,全球第一,比海外高出518mAh。一年间,6000mAh以上机型占比从9%飙到35%。
你真觉得,还有谁会随身带个厚重的充电宝?
真正的大战,其实是在中低端机型上打响的。
iQOO Z10 Turbo+,8000mAh,2299元;
Redmi Turbo 4 Pro,7550mAh,2199元。
线下调研显示,这些机型78%的买家是外卖骑手、主播、或者整天离不开手机干活的人。他们需要的是续航,不是花哨功能。
2000元以下的市场里,电池容量已经成了买手机的首要标准,权重高达62%。价格够低、容量够大,就能立刻成交。
可旗舰机并没有无脑堆大电池。
小米15 Ultra,6499元——6000mAh;
vivo X200s——6200mAh。
为什么止步于此?华为线下店销售人员直话直说:旗舰机什么都要顾着,重量不能太大,厚度不能太超标,大底相机、潜望镜镜头都占了大量空间。旗舰用户虽然对续航满意度不高,但92%的人不愿接受厚度超过8。5mm的机身。
旗舰机必须在轻薄、拍照、性能和续航之间不停妥协。
但应用在疯狂吃电。端侧AI、4K/8K视频、户外直播、移动办公……每一项都像个电量黑洞。Google白皮书提到:端侧大模型推理功耗8W,是传统应用的15倍。
这逼着厂商往前跑——
- 硅碳负极材料,循环寿命1200次,膨胀率压到15%以下
- 璞泰来将硅碳负极成本砍到22万元/吨
- 半固态电池第一代能量密度300Wh/kg,第二代冲到400Wh/kg
中低端已普及大电池,就是因为技术和成本同时被拉下来了。
未来路线摆在那儿:
2025-2026年,硅碳负极渗透率要突破50%,半固态进旗舰机;
2027-2030年,全固态预计量产,能量密度500Wh/kg。
但难点也硬:半固态良率只有65%,硅碳负极CVD设备单台2000万人民币,高镍三元正极热失控温度才180℃,宁德时代只能用新型阻燃电解液去降风险。
全球格局更复杂:国内押注硅碳,日本韩国固态电解质领先。这意味着,技术节奏由供应链决定。
续航革命,并不仅仅是“大电池=更久”。柔性电池让续航和屏幕不再互相牵制;光伏充电让户外续航提升300%;AI动态功耗调节直接延长25%续航;端云协同降低40%的本地算力需求。还有人提出BaaS,按需租用大容量电池包……
若这些实现,不只是充电宝会消失,一些生产模式、回收产业甚至广告业务都会跟着变。全球充电宝年产量预计2027年会下滑60%,电子垃圾少12万吨,环保数字随之改写。
对普通人来说,这场变革意味着什么?
外卖小哥可能不再每天带两块充电宝出门;
旅游博主拍摄全程不用找插座;
老人拿着千元机,也能安心视频通几个小时。
可另一面,如果旗舰机继续“死磕轻薄”,它会不会被中低端在续航体验上反超?厂商是坚持品牌路线还是跟随市场需求?消费者到底是追轻薄手感,还是追极限续航?
你会为了超长续航接受一台更厚更重的手机吗?
还是要保持轻薄颜值、偶尔再买个充电宝?
选择权似乎是我们的,但技术和市场,早已先动手了……
来源:是你的嘉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