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到了3月底、10月底,就是民航大换季的时候,无论是对机场、还是航空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翼哥多次说过,民航主要有两个季节:
淡季和旺季
旺季又有两个季:
春运和暑运
这是通俗的说法
实际上,民航一年是划分两个航季:
冬春季
夏秋季
每年到了3月底、10月底,就是民航大换季的时候,无论是对机场、还是航空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每年的换季大会,大家都绷着一根线
能否拿到一条好航线
能否抢到一个好时刻
这是决定航司能不能赚钱的最核心的资源。
2025年3月30日起至10月25日,为民航2025年夏秋航季。
也就是说,从今天起(2025年3月30日),民航将进入夏秋航季航班运营。
因为今年的一季度行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接下来的夏秋季将决定行业业绩走向的关键极端。
翼哥认为,今年的夏秋季航班总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总量调控:结构冰火两重天
当下,民航“内卷式”竞争非常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过于求。
因此,行业必须要面对这一现实,是要数量,还是要质量。
民航局做了正确的决策,严控航班总量、保持适度增长。
换季航班计划情况来看,新航季共有20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定期客货运航班12.3万班,同比2024年夏秋航季增长1.0%,民航运输生产总体平稳有序。
一是严控总量,适度增长。
2025年夏航季,共有20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每周定期航班12.3万班,同比增长1.0%。
二是客货分化,货升客降。
目前民航业的市场形势,是客运亏钱、货运赚钱。
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对客货运航班做出调整。
整体来看,是客运下降、货运上升。
2025年夏航季,民航客运周计划总量同比下降3.3%,日均减少627 班次,这是疫情后国内航班时刻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三是区域分化,外升内降。
在总量调控下,市场呈现明显分化特征:
国内航线客运时刻同比下降3.9%,国际及地区航线则逆势增长6.1%,形成 "内需收缩、外需回暖" 的双向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航线恢复至2019年的85%,其中东南亚恢复率达84%,日韩航线更实现95%的高恢复度,而中美航线仅恢复至23.1%,成为复苏洼地。
客运方面,民航局共批复14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中方32家、外航108家)的每周17512班客运航班计划(中方11004班、外航6508班),比2024年夏秋航季增长38.4%,涉及77个境外国家,其中“一带一路”国家57个。
二、枢纽争霸:强者地位提升
一是四大航枢纽地位提升。
国内航空市场呈现“强者恒强”态势,四大航:国航、南航、东航、海航进一步巩固在主基地市场地位。
国航把控北京首都机场73%的时刻资源;
南航在广州白云机场占据49%份额;
东航在上海两场(浦东、虹桥)合计占比45%。
海航系则在海口美兰机场形成 34% 的主基地优势。
二是大型机场份额提升。
数据显示,全协调时刻(起降均为繁忙机场)占比达 50%,较 2019 年增长 21%,凸显枢纽机场在时刻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
千万级机场周度进出港量占比达 74.7%,其中:
北京大兴、成都天府等新枢纽正加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枢纽枢纽内部,航司竞争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
吉祥航空在上海两场份额提升至11%,春秋航空凭借低成本运营占据8%的时刻资源,形成 "两超一强多专" 的市场格局。
三、版图重构:航司战略大挪移
由于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航空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自己的主基地,筑起护城河。
航司普遍实施“提质减量”举措,采取明显的 "降中低端、保高端" 调整策略:
三大航合计削减中低线航线时刻超1500班次,其中:
南航系国内时刻下降 6%,川航系更是锐降9%。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夏航空支线时刻增长 12%,春秋航空通过 "干支结合" 模式保持3%的市场份额。
这种调整反映出航司在供需关系变化下的战略转型:在一线城市时刻趋近饱和的背景下,通过优化航线网络提升运营效率。
从航线级别看,新一线城市起飞航线下降2%,二线城市下降6.7%,三线及以下城市下降5.2%,而一线机场起飞航线仅微降0.5%。
这种梯度调整既缓解了低端市场的供给过剩,又强化了核心枢纽的网络价值。
数据显示,周频过千班次的22家航司占据 90.8% 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四、热门航线:角逐白热化
在最具经济价值的热门商务航线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TOP10商务航线中,6条涉及北京,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 北京-上海线以日均129.7班次居首,12家航司参与角逐;
• 北京-成都线紧随其后,日均120.9班次,承运航司多达12家。
TOP10商务线全部由7家以上航司竞争,形成 "诸侯割据" 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航线增减方面出现新动向:
新开的哈尔滨-兰州、合肥-温州等 10 条干线多为区域经济带连接,
而停飞的大连-南宁、长沙-珠海等 11 条航线则集中在传统旅游市场。
这种结构性调整反映出航司正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经营转型,通过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提升收益水平。
航线加密与减量并存:
新开独飞航线集中在新疆、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山东、黑龙江等省区旅游目的地支线机场与重庆、贵阳、长沙、西安、天津、厦门、哈尔滨等枢纽机场间的干支衔接航线和支线航线。
海口-揭阳线周频暴增72班次,依托自贸港政策与旅游需求;
而银川-鄂尔多斯线周频骤降82班次,反映区域经济波动对航空市场的直接影响。
航司通过动态调整频次与机型,争夺高价值客源,市场竞争步入精细化阶段。
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航局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聚焦“入境游、研学游、亲子游、银发游”等航旅融合发展需求,深挖市场潜力,扩大航空运输市场需求。
2025 年夏航季的调整,标志着中国民航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既是民航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总量调控下,国际航线的回暖、枢纽网络的强化、航司战略的优化,正在重塑中国民航的竞争格局。
未来,如何在供需平衡中把握结构性机会,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来源:民航之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