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未来农业产业研究院是省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共建的乡村振兴研究及服务平台。研究院以未来农业发展视野,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情,提供全新模式和解决方案,整合校友及相关资源,服务县域政府,农业企业、农业创业者。
研究院简介
湖北省未来农业产业研究院是省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共建的乡村振兴研究及服务平台。研究院以未来农业发展视野,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情,提供全新模式和解决方案,整合校友及相关资源,服务县域政府,农业企业、农业创业者。
2025年3月,武汉良之隆食材电商节以“进化·破局”为主题,汇聚5500多家企业、超35万观众,成为食材行业的“顶流”盛会。
展会上,预制菜成为绝对主角,从酸菜鱼、小龙虾到高端海鲜料理,琳琅满目的产品折射出行业供需两旺的态势。这场盛宴不仅是餐饮业的狂欢,更揭示了农业产业端亟需升级的深层逻辑——预制菜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倒逼农业从传统生产向工业化、智能化、全链条协同转型。
一、预制菜热潮背后的农业需求与痛点
1. 原料标准化需求激增
预制菜对食材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例如,一份酸菜鱼的鱼片厚度、含水量需高度统一,而传统农业分散化、非标化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展会上,龙头企业如国联水产、恒兴集团展示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全程标准化流程,凸显农业端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性。
2. 产业链协同不足
当前,预制菜产业链仍存在“断链”问题:上游农产品供应不稳定,中游加工技术参差不齐,下游冷链物流成本高企。例如,重庆调研发现,淡水鱼预制菜因原料保鲜技术不足,导致风味流失严重。
3. 附加值分配不均
农业端利润占比低,农民难以分享预制菜市场红利。数据显示,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或超万亿元,但多数利润集中于加工和流通环节。
二、农业产业端破局:四大核心策略
1. 推动“三产融合”,打造农业工业化新模式
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如重庆《预制菜发展促进办法》提出,支持预制菜企业与农户共建原材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智能监控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养。
延伸产业链价值:鼓励农业企业向加工端延伸。例如,河南华鼎冷链通过“雪豹数智大模型”优化仓储物流,降低农产品损耗13%,缩短调度响应时间至秒级,提升农业供应链效率。
2. 科技赋能,破解保鲜与加工瓶颈
保鲜技术创新:推广真空冷冻干燥、高压灭菌(HPP)等技术,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展会上,广东希恩等企业展示了智能化清洗、切割设备,助力农产品加工效率提升30%以上。
数字化溯源体系: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重庆方案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预制菜原料“一物一码”,增强消费者信任。
3. 政策引导,构建产业生态圈
财税与用地支持:地方政府可对预制菜产业园提供用地优惠,配套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例如,武汉“预制菜十条”政策通过补贴鼓励企业建设中央厨房。
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成立创新平台。如众联中央厨房研究院与良之隆合作,推动“智慧工厂”落地,实现从种子到筷子的全链条智能化。
4. 激活“新农人”力量,驱动产业升级
职业化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增设预制菜加工、电商营销等课程。重庆计划三年内培养10万名预制菜产业工人,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农民合作社转型:引导合作社从初级生产转向深加工。例如,河南千味央厨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将地方特色胡辣汤、面点转化为预制爆款,带动农户增收。
三、未来趋势:农业与食材产业的“双向奔赴
1. 从“卖原料”到“卖标准”:农业端需建立分级分类体系,例如淡水鱼按规格、脂肪含量分级定价,满足预制菜企业定制化需求。
2. 绿色农业与低碳转型:推广可降解包装、节能加工设备,响应消费者对环保预制菜的需求。展会上,浙江名瑞等企业已推出环保气调包装解决方案。
3. 全球化布局:借力RCEP政策红利,推动特色农产品出海。例如,恒兴集团通过预制菜出口东南亚,带动国内罗非鱼养殖规模化。
良之隆展会的火爆,不仅是预制菜行业的狂欢,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未来,农业与食材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政策、科技、资本与人才的协同发力。只有让农田成为“智能工厂”,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才能真正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未来农业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