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büchse 41 —— 德国的一种反坦克步枪,同时也是一门轻型火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1:32 1

摘要:s.Pz.B.41 的核心理念在 20 世纪初看起来几乎像科幻——那就是锥形炮管。与传统的圆柱形炮管不同,传统炮管从膛室到枪口口径保持不变,而这种炮的口径从膛室处的 28 毫米逐渐缩小到枪口的 20 毫米。这一设计源于长期研究,最早由德国教授卡尔·普夫(Kar

s.Pz.B.41 的核心理念在 20 世纪初看起来几乎像科幻——那就是锥形炮管。与传统的圆柱形炮管不同,传统炮管从膛室到枪口口径保持不变,而这种炮的口径从膛室处的 28 毫米逐渐缩小到枪口的 20 毫米。这一设计源于长期研究,最早由德国教授卡尔·普夫(Karl Puff)于 1903 年开始,随后由工程师赫尔曼·格尔利希(Hermann Gerlich)在 1920–1930 年代继续完善。

在索米尔坦克博物馆中的 2.8 cm s.Pz.B.41

原理很简单:弹丸在逐渐收缩的炮管内运动时,火药气体压力急剧升高。这使得轻型的次口径弹丸能够达到在当时极高的速度——约 1400 米/秒。相比之下,德国国防军步兵广泛使用的标准 37 毫米 Pak 36 炮,其弹丸速度仅为 760 米/秒。这意味着,尽管 s.Pz.B.41 的口径仅为 28 毫米,其穿甲能力却超过了许多 37 毫米甚至 45 毫米的炮。

在加拿大渥太华军事博物馆中的 2.8 cm s.Pz.B.41

不过,这种技术需要专用弹药。2.8 cm PzGr.41 穿甲次口径弹拥有钢制弹壳,并带有两个锥形凸缘,在通过炮管时会被压缩,以确保弹丸旋转与导向。弹丸内部是由钨合金制成的芯,含量约 91%,这种金属在当时极为稀缺。弹丸重量仅 124 克,但在 500 米距离上的动能足以穿透 90°角下 66 毫米厚的装甲。这使得该炮在对中型坦克的车侧和炮塔时极具杀伤力,例如对苏联的 T-34 或美制“谢尔曼”坦克。

它的正式名称是 schwere Panzerbüchse(重型反坦克步枪),本质上是一种“伪装”。在德军内部,这一名称可以规避对火炮生产与分配的限制。但在战场上,这门武器的表现完全就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火炮。它配备有带开张式支架的炮架、带悬挂装置的轮式牵引装置、反后坐装置、防盾,以及由 3–5 人组成的炮组。重量达 229 公斤,根本不可能由单兵携行,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步枪”的范畴。

战斗位置上的 2,8 cm s.Pz.B.41

在苏联和美国的情报资料中,这种武器从一开始就被称为 反坦克炮,而且这种说法完全正确。在 s.Pz.B.41 的结构里,没有任何轻武器的特征:没有枪托,没有握把,也无法像步枪那样从肩部射击。它是一种轻型炮兵系统,专门为固定阵位上进行精确的单发射击而设计。甚至它的瞄准方式——通过人力上下俯仰炮管、整体转动炮架来完成——也是典型的轻型火炮方式,而不是步枪。

s.Pz.B.41 的最大优势之一是 机动性。它既可以用 Infanteriekarre 8 步兵手推车牵引,也可以拆解运输。全炮可以分解为五个部分,最重的一件只有 62 公斤。这使它能够在复杂地形中搬运,包括壕沟、山区,甚至还能通过伞降投送。

为满足空降部队的需求,德空军开发了一种特别型号——s.Pz.B.41 le.Fl.41,重量仅 139 公斤。其炮架改为三脚架设计,取消了车轮和悬挂装置,使得火炮高度降低到 500 毫米。这种火炮可以进行 360° 环射,并能快速伪装。它堪称对敌装甲纵队进行突然袭击的理想武器——迅速渗透、打击、消失。

Sd.Kfz.250/11 装甲运兵车

但这还不是终点。部分 s.Pz.B.41 被安装在 Sd.Kfz.250/11 装甲运兵车Sd.Kfz.221 装甲侦察车上,使这些轻型侦察车辆变成真正的 坦克猎手。为此甚至还开发了坦克炮版本——2,8/2 cm KwK 42,配备镀铬炮管,寿命延长至 1000 发。虽然该型号并未批量生产(仅制造 24 门),但它的存在已经表明了德军对这项技术的高度认可。

所有这些复杂精巧的设计都有其反面。炮管寿命只有 500 发,而最初批次甚至更少。相比之下,37 毫米 Pak 35/36 能承受 高达 5000 发

安装在 Sd.Kfz.250 装甲运兵车上的 s.Pz.B.41

其膛压可达 3800 公斤力/平方厘米,这很快就会使膛线磨损。这意味着该火炮并非为持续射击而设计,而是用于 点状、战术性应用

另一个问题是 钨的短缺。穿甲弹芯采用这种稀有金属制造,但其产量十分有限。到 1943 年,钨已成为关键战略资源,s.Pz.B.41 的生产被迫中止。

短短三年,仅生产 2797 门,与大规模生产标准相比数量非常有限。而且 单价高达 4520 帝国马克,几乎等同于更大更重的火炮系统。在全面战争条件下,这种性价比显然不合算。

2,8 cm schwere Panzerbüchse 41(2,8 厘米重型反坦克步枪 41 型)的弹药:1. 穿甲次口径弹 2. 高爆弹

此外,其高爆弹几乎无效。其杀伤效果被评价为“极其微弱”,仅在紧急情况下作为自卫使用。这让该炮缺乏通用性,成为一种 高度专用的反装甲武器

37 毫米 Pak 35/36

1942 年,部队中已有 315 门;到 1944 年 11 月,数量增至 1336 门。最后一次战斗使用记录是在 柏林战役。它们曾在北非、西线、意大利使用。战术很简单:在狭窄道路、森林或渡口埋伏——开火后迅速转移。凭借 高精度与平直弹道,它能在 500 米内几乎无需提前量地命中目标。

野战中的 Panzerbüchse 41(41 型反坦克步枪)

甚至有记录表明,它击穿了 IS-2 重型坦克的下前装甲板——这是当时最防护严密的坦克之一。这说明即使在战争后期,当德军步兵不得不依赖“铁拳”和“反坦克筒”时,s.Pz.B.41 依旧是少数无需自杀式冒险就能有效抗坦的武器。

技术上的孤独

或许最令人惊讶的是,s.Pz.B.41 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 英国(QF 2 磅炮的“利特尔约翰”适配器)、法国(29/20 毫米拉森炮)、甚至 苏联(格拉宾主持的试验样炮)都尝试过锥形炮管,但除了德国,没有任何国家实现过批量生产。

野战中的 Panzerbüchse 41

原因很简单:该技术极其复杂。制造带有锥形膛线的炮管需要极高的精度、先进机床和高素质工匠。在全面动员的环境下,大家更需要的是能快速大量生产的火炮和坦克,这种复杂工艺显然不现实。

苏联设计师后来承认,直到战后依靠缴获的样品,他们才真正掌握这项技术。

如今,仍有少量 s.Pz.B.41 保存于博物馆。其中一门在 加拿大渥太华军事博物馆,另一门在 法国索米尔坦克博物馆,展出的是伞兵部队使用的改进型号。

1942 年,驻北非与中东的英军缴获了一门德军 28 毫米 s.Pz.B.41 反坦克炮(1942 年 3 月 6 日)。

这种武器并未改变战争的走向,也未改写战役的结果。但它证明了:即使在大规模生产的时代,人类依然能创造出 精巧、精准而致命的武器——靠的不是口径与体量,而是智慧。

来源:胡侃kaowo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