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市值蒸发2600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3:30 1

摘要: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微增0.05%,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上半年利润增速新低。

01.

业绩挑战

8月底,爱尔眼科2025年半年报姗姗来迟。

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微增0.05%,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上半年利润增速新低。

在半年报发布后次日,资本市场反应迅速,爱尔眼科股价大跌4.34%。这家曾经被各大公募基金热捧的眼科医疗巨头,如今股价持续在低位徘徊,与创新药企业的大涨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利润增速持续放缓,叠加投资者偏好发生转变,爱尔眼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持续低迷。截至9月4日,爱尔眼科市值1180亿元,相较2021年6月最高近4000亿的市值,累计跌幅已超过68%,市值蒸发逾2600亿元。

02.

陈邦的千亿眼科帝国

爱尔眼科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

它的实力有多雄厚,荣誉有多少,医生团队有多专业,这些信息在网上比比皆是,我们今天不再赘述。不如换一种方式,用一个简单而直观的例子,来感受它真正的影响力。

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3年,重庆全市共有医院862家。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在这些医院中,民营三级医院仅有29家。而在这一极为稀缺的类别中,眼科专科医院共9家,其中8家都属于爱尔眼科

这意味着,在重庆最高等级的民营眼科医疗机构中,爱尔眼科占据了近九成的份额。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是对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品牌信任的综合体现。

一家企业,能在如此高门槛、强监管的医疗领域做到如此规模与集中度,足以说明它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所发挥的深远作用。

而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同样值得尊敬。

196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普通家庭的陈邦,自幼怀揣军旅梦想。

1982年,17岁的他如愿参军,被分配到原成都军区某部基建连。在部队期间,他不仅磨炼了意志,还结识了日后的事业伙伴李力。李力同样是长沙人,和陈邦同年入伍,同一班,当时李力是班长,陈邦是副班长。

然而命运在1984年出现了转折。陈邦在军校入学体检时被查出红绿色盲,从此与军旅生涯无缘。这个打击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创业的决心。

回到地方后,陈邦先后在国企工作,后辞职进入民营装饰公司。凭借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勤奋,他很快成为公司合伙人。1988年,23岁的陈邦在长沙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涉足服装贸易、食品批发等多个领域。

1990年,海南房地产热潮涌动,陈邦带着积蓄南下淘金。短短两年间,他成为了亿万富翁。但1994年房地产泡沫破裂,让他几乎血本无归。随后在台湾的投资项目又因两岸关系变化而失败,30岁的陈邦承受着巨大压力。

人生最低谷时,陈邦因突发性耳聋回到长沙治疗。在医院期间,他偶然了解到眼科医疗设备的投资机会。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新的商机。

1996年,陈邦与战友李力共同创立长沙爱尔医疗。他们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口白内障治疗设备,与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开展“科室承包”业务。这种创新模式很快获得成功。

随着国家医疗政策调整,2001年陈邦开始转型自建医院。他收购长沙钢厂职工医院,建立了第一家爱尔眼科医院。面对专家流失的困境,他果断打出“先进治疗仪”的招牌吸引患者。

2003年,陈邦确立爱尔眼科连锁模式,先后开设4家医院。因资金压力大,2004年萌生上市想法,但受制于政策与规模未能成行。后获国际金融公司6400万元贷款及达晨创投等机构投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只新股正式挂牌交易,盛况空前。作为A股历史上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民营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备受市场青睐,最终募集资金8.82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59.4%。上市首日,公司市值即突破40亿元。

随后,陈邦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级连锁”扩张模式:以上海医院为技术中心,省会医院为区域中心,地级市医院为基础服务网络。这种模式使爱尔眼科快速扩张。

2014年,陈邦又开创了“上市公司+PE”型产业并购基金模式,用少量资金撬动大规模并购。这种资本运作方式让爱尔眼科得以快速扩张,同时控制风险。

从退役士兵到眼科医疗帝国的创立者,陈邦的人生经历了几度大起大落。部队培养的坚韧品格和战略思维,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宝贵财富。

如今,爱尔眼科已成为中国眼科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而陈邦的创业故事,也成为中国民营医疗发展的一个缩影。

03.

发展中的争议

然而,智者千虑,也有一失。

在发展过程中,爱尔眼科经历过不少争议。

爱尔眼科曾为了吸引和绑定人才而推出了“合伙人计划”,符合一定资格的核心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能够作为合伙人股东与爱尔眼科共同投资新设、并购或扩建新医院,待医院盈利后由公司以公允价格回购股权。然而,随着扩张加速,合伙人门槛不断降低,从高管逐步扩展至护士长等基层岗位,且认购逐渐变为强制。地方医院合伙人表示,是否可参与及持股比例均由CEO个人决定,缺乏透明机制。原承诺的业绩达标后股权溢价回购及每年6%利息回报难以兑现,回购标准由爱尔单方面掌握。更有合伙人指控集团通过虚高关联交易损害其利益,反馈无果反遭解聘,最终被迫退出,仅经谈判才获部分返利。

爱尔眼科还曾因为“艾芬事件”而陷入了持续数年的舆论争议中,甚至有人笑称,艾芬凭一己之力将爱尔拉下了3000亿资产的王座。爱尔眼科艾芬事件始于2020年,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在武汉爱尔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她质疑医院诊疗不当,未充分检查眼底便实施手术,并夸大晶体植入作用。此后,双方争议持续数年,艾芬通过社交媒体指控爱尔眼科存在多种违规行为,而爱尔眼科及相关人员也与艾芬发生了多起相互诉讼的名誉权纠纷,引发了公众对民营医疗机构合规运营及医疗纠纷解决方式的广泛关注。

而在重庆,《商业观察》也曾于2023年刊发一则《爱尔眼科回应14岁男孩手术几近失明:为术后并发症》的报道。报道称一名14岁男孩小鑫(化名)因眼眶骨折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接受手术后,左眼视力从术前的1.0骤降至0.06,几近失明。该事件经艾芬转发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患者父亲王刚(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明显失误,不仅导致儿子视力严重受损,更使其无法参加中考,对孩子的学业和未来造成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重庆万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还曾于2021年因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被重庆市万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万元并责令限期改正。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手术室的储物柜及抽屉内存放有已过期的医疗器械,包括“人工晶状体折叠夹”1枚、“一次性使用全麻组件”1包以及“加强型气管插管”2支,其中气管插管的失效日期为2020年11月,已过期逾一年。该行为违反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被依法处罚。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该公司首次被罚。此前,其因发布未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批、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医疗广告,违反《广告法》,已被重庆市万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消除影响,并处以0.8万元罚款。

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报道。

2017年,华中某地爱尔眼科因人工晶体安装失误,导致患者左眼失明。

2018年,东北某地爱尔眼科因诊疗过失,导致患者视网膜脱落。

2020年,华北某地爱尔眼科医院就曾因无发热门诊却公开募捐N95口罩且客服脏话回应质疑的消息,引发外界热议。

2020年,爱尔眼科在多个公众号上宣称“裸眼视力将纳入中考评价指标”,而后被教育部辟谣。

2021年,爱尔眼科某前员工在微博发文称,由于术前主刀医生未按要求对手术方案及手术后遗症、禁忌症等进行详细沟通,自己屈光手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25。经过三年多治疗,双眼裸眼视力依然下滑至0.05,矫正视力仅0.2。

04.

陈邦曾言:“上市能让我去更多地方开更多的医院,让更多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灵活运作,享有优质、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这无疑是一个真挚、宏大且利他的商业愿景。

时至今日,爱尔眼科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976家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网络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更多地方开更多的医院”,已成为可被量化的现实;而“让更多人享有优质、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则更接近于一种需要持续践行的承诺。

它关乎体验,关乎信任,关乎每一位患者的真切感受。

来源:西南财经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