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地人评广东鸡”,这听上去像个玩笑,但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村席大厨》做白切鸡被刷下去,真的掀起了不小风波。更扎心的地方在于:评委没一个广东人,更别说碰过家乡那一锅白切鸡。节目播完,网络上评论像炸开的锅,满是“外行瞎指挥”的质问。
“外地人评广东鸡”,这听上去像个玩笑,但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村席大厨》做白切鸡被刷下去,真的掀起了不小风波。更扎心的地方在于:评委没一个广东人,更别说碰过家乡那一锅白切鸡。节目播完,网络上评论像炸开的锅,满是“外行瞎指挥”的质问。
白切鸡这种事,看着简单,其实门道藏得深。选哪种鸡,用多大年纪的鸡,广东各地自有一番说法。比如全进华挑了自己湛江家乡那种180天的三黄线鸡,口感更韧、更香,当地人正爱得紧。可评委们却认死理儿,非说“老、柴”,硬生生把地方特色评成了失误。你要是问问广东湛江乡下的大叔大婶,才180天?他们八成会嫌嫩,说要更老一点才够味。
评委们似乎没有想过一道菜在不同地方的变体。他们只凭舌头印象给分,结果踢走了土生土长的正宗做法。这像不像没喝过普洱茶的人指着半生晒的大叶种说“毛糙”?喝茶吃鸡,本就各自有道。只要把标准钉死在自己的味蕾上,那广府、粤西、闽南花样百出的饮食传统统统都要被矮化。
有细心网友翻出养鸡场数据:湛江三黄线鸡养到半年最合适,皮紧肉弹,是本地人过年首选。但节目组轻描淡写地跳过细节,空有评分表,却忽略背后的讲究。更有咋舌网友拿米饭比喻:你让没插过秧的人来争论怎样的米最好吃,这不是捧杀传统吗?
不只是“哪个标准准”,更是“谁有资格立标准”。这一回全进华被淘汰,其实是一次地域饮食权威的冲突。千百年来广东人吃鸡讲头道道得很,如果评委连公母、阉鸡、乌骨鸡之间的区别都说不明白,却只讲口感嫩不嫩、味道香不香,这本身就让在意家乡风味的人难以信服。
全进华自己倒是看得开。他表示习惯家里的做法,比赛输赢并不重要。但观众显然咽不下这口气。在社交媒体上,各路网友排队贴家里做法和市场挑鸡图,几乎变成一场广式美食科普大会。他们晒祖传刀工,只为多证明一句:广东白切鸡不是速成嫩鸡能替代的。
这场争论,其实也把全国美食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主创和评委是不是真的懂地道饮食文化?裁判桌上评断的究竟是个人偏好,还是整个地方的传统?有人主张以后应让当地美食家登场,否则“老字号”就容易被外行拆解成快餐口味。
白切鸡之争,归根到底是在问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样的味道算正宗?有人偏爱皮脆弹牙,有人钟情滑嫩入口,这真的有标准答案吗?对厨师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平常赛制,可节目背后却坐着一大群把经典当日常的土著食客。“标准”这个词,对于跨地域风味讨论,只怕永远没对错。
如果换个角度,从传统美食在娱乐节目中的存活角度看问题,这未尝不是一种发展机会。以前白切鸡小众地藏在粤西、珠三角各县的巷子馆子,如今争议之下反而引发全国网友兴趣,大伙开始琢磨:原来不同地方连选鸡都大有门道。
批评归批评,广东人下饭时依旧用自家的挑鸡逻辑。正因为如此,菜市场卖鸡的小贩们才直言,“电视上那一套,不碍咱买卖”。大家心照不宣地沿用爷爷奶奶教下来的窍门,节目组能定义一时,却难以撼动平常老百姓一桌一盘上的传承。有意思的是,本土厨师看着互联网上波涛汹涌,也只是私底下会心一笑——最终大家认的是自己家里的那口锅。
地域差异造成的误会,其实随处可见。外省吃辣,内地煮面,每一种与众不同都曾被质疑为“不正宗”。如果说节目组最大的疏忽,是没想到一道白切鸡会成为地方自尊的风暴眼,那观众们的最大执念,是坚持下去的“内行规矩”。标准在不同地方各有侧重,广东师傅选180天硬鸡就是他们对好味道的定义——哪怕有人嫌老,有人嫌柴。
不可否认,这场风波暴露出圈外人可能低估了地方饮食底蕴。谁没听过杂技团笑话“外行领导内行”,但真轮到美食这样接地气又复杂的事物时,那种戴着滤镜给评分的尴尬就会被放大百倍。也许越来越多综艺应该思考,到底是引导大众探索新口味,还是无意掐掉地方本色。
全进华说辞无意火上浇油,但背后无数广东家庭为这种“被误解”而心有戚戚。他们晒厨艺、教人选鸡,使本来冷门的话题成了潮流。反过来看,也许传统味道就需要一些外力的刺激才能让更多人珍惜。据说最近广州酒楼老板开始专门为外地食客介绍“行家吃法”,让本地菜更真,更值得品。
最后必须承认,美食毕竟没有唯一标尺。不论电视上如何吵,你愿意怎么做、怎么吃,都是真正的传承。白切鸡之争,也许只是让更多人重新思考:为什么一个平常的家乡菜关乎情感?那些被评委点评否定的小细节,其实才是最无法被替代的一部分归属感。
当你下一次在市场里挑三黄线鸡、或是跟老人学上一手“老火靓汤”的诀窍,大可不必理会屏幕外的辩论。传统其实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有人喜欢、有人不懂,但它依然鲜活。就像这一次争议后,广东师傅和普通食客都各自回家继续熬着靓汤煮着老鸡——风波过后,一切照旧。
比起一句“谁家的白切鸡最好吃”,或许更该问:我们是否真正看到了每个地方独特又可贵的饮食记忆?谁在评价美食,谁又该为标准发声,这些答案其实都装在那只蒸汽腾腾的大碗里。
来源:千风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