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古人结不结两三次婚,或者孩子到底上不上谱,搁今天大部分人也就是饭桌上的谈资。可一到司马迁身上,“后代到底有没有”还真成了个让人掰扯半天的话题。主要源头无非就那一刀——汉武帝让他遭了宫刑,连带让后人都忍不住犯起小九九:这人家族还能开枝散叶吗?细想其实没那么玄
你说古人结不结两三次婚,或者孩子到底上不上谱,搁今天大部分人也就是饭桌上的谈资。可一到司马迁身上,“后代到底有没有”还真成了个让人掰扯半天的话题。主要源头无非就那一刀——汉武帝让他遭了宫刑,连带让后人都忍不住犯起小九九:这人家族还能开枝散叶吗?细想其实没那么玄乎。
先说这茬,司马迁遭难其实已经四十好几,按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算法,那会儿早就是儿孙满堂的年纪。更别提古时候成家早,像汉武帝自己,三十都快要发疯似的没孩子,周围全当他是个“废人”。所以司马师太史公如果说到那把年纪了还没把家中香火安排妥当,反倒更值得怀疑。至于他到底留下几个儿女,具体叫啥,流传下来版本花样很多,真实情况像雾里看花。有说儿子叫司马临、司马观,也有的说干脆被王莽“查户口”时登记了“史通子”这么个名号,也不排除王莽心里打着“我得做个明君表率”的小算盘,拉个正派名门来哄天下,冒充一下亦未可知。
有趣的是,陕西韩城到现在还有司、同、冯三姓传说,彼此约法不通婚,理由嘛——据说就是因为当年司马迁“灭门”之祸后,家里后人改了姓逃避追查。真的还是假的,已说不清了。岁月长了,人愿意往祖宗身上贴金,也是种人情常理。
比起这些糊涂说法,司马迁女儿这一路反倒真实得多。聊起她,其实我们现代人挺感慨——古人女子地位有多低,看她史书里只叫“司马氏”便知,要不是嫁了大官老公,孩子也出息,她就像千万迷雾里的一缕炊烟,被家国大事轻描淡写地绕过。有人考据她名叫司马英,这倒是添了点烟火气,让冷冰冰的“女儿”身份多了一点血肉。
司马英有胆有识,家里遭难那会,她可不是一味哭哭啼啼、手足无措的淑女。史记快写完,还没公开,汉武帝要是冒火烧书,几代人的心血就毁了。司马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念头,很可能是背后女儿使了力。你别不信,历史就是这样——好多关键工程,都是没名字的“女将”在背后把关。老司马家那套传世典藏,有段时间能留住,多半就是司马英咬咬牙偷偷带到华山以北杨家的。
换到现代,大家老爱吐槽“女怕嫁错郎”,司马英前半生可能也这样想。杨敞,司马英的丈夫,刚结婚那会是个普通文官,相貌不是英雄,胆略也不出众,但架不住人家祖上厉害。杨家的“顶梁柱”杨喜,最后灭楚霸王项羽的场面里立下军功,分得项羽一截遗体才被封了侯——你说传奇不传奇?可风水轮流转,杨敞一辈子都是小心谨慎,手扶权柄也没多大脾气。别说杀伐果断,遇上啥大事就缩脖子,怕把自己搭进去。这种男人,碰上家国危亡,谁顶得住?偏偏天意弄人,他做了丞相——真不要以为时时处处都要金刚怒目的人才熬得上大位,有时候,偏偏是这种“不会惹事”的主儿,能混到最后。
不过不争气归不争气,运气真不是胡说的。那会国家动荡,霍光权倾朝野,要废掉刘贺。田延年赶着去杨丞相家下任务,杨敞吓得肝胆俱裂,差点晕过去。当家的老爷不顶用,倒是司马英这当家娘子站出来给丈夫提了句醒:“你以为自己莫不作声就能置身事外?今儿轮到你家门口,这是看得起你,也逃不掉了!”她这几句话,真是掷地有声。
家里闺房没门槛,女人规矩大,按理讲她不能议国事,在一旁只听不说。但人都有忍无可忍的一刻,司马英眼见丈夫连废帝这种事都怕得发抖,顾不得礼数,直接杀了个回马枪。其实她很懂霍光心思:废立大事,要个“合法性”。谁来牵头最保险?当然得丞相杨敞。她的判断精准得惊人。结果,就是在老婆给顶了天勇气下,杨敞才点头草拟了废帝文书,按节奏走了过场。
其实日子久了,再细追下去就开始迷糊。杨敞干完这票大的,没几天就一命呜呼。有人猜测,可能受不住惊吓,也有人推断,是后边儿媳妇儿才是动了大脑筋的。但史书素来含糊。司马英和杨敞的儿子,一个叫杨忠,另一个杨恽。光杨恽这段事迹就三番五次让人雾里看花——他说孝顺后妈,可史料显示他跟司马英关系甚笃,那这又怎么算?历史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说起杨恽,他身上倒有两桩“铁城墙”般的大事。第一,他让外祖父的《史记》终于堂而皇之走上了历史舞台。要不,千年以后,我们还能不能见到那部“信史”,真保不准。第二,霍家谋反被举报,这锅是杨恽亲手端出来的。杨家和霍家多有渊源,世交之情尚未断,儿子公然揭发前家族盟友,政治觉悟到头了吧?只可惜,世道险恶。他性子倔强,为小事顶撞了宣帝,后来被一纸信件告发,竟遭腰斩。这个命运,说比司马迁还惨也不算过分。反正细看历史,总会有些人,不顺着时世、只随自己性情过。
杨氏后人也没乏善可陈。像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后来成了官场典故。至于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一句“鸡肋”,他竟琢磨到被杀。这些人离司马家的文胆、气魄,还是血脉相连。
最重要的,后来出个杨坚,直接把乱世终结,开创隋朝。他闺女武则天当了女皇帝,天下独此一份。“哪家祖谱能比我们家厚?”弘农杨氏沾沾自喜,把祖上追到杨敞,再往上数也有人说跟司马迁沾亲带故。但这事究竟真假,谁说得清?毕竟那年月,家世传奇就像雪球,越滚越大。刘备说自己是皇室正根,唐朝干脆说祖宗是老子,道道有余地,真真玄之又玄。
其实想想,司马迁那个受尽屈辱还笃定写书的背影,远比祖上谁做过皇帝更让人敬佩。人间自有公道。《史记》留世,早已胜过子孙当皇帝。世上很多的光彩,其实都发自苦难里的坚守。
今人回头再聊司马家的香火,真假纷纷,倒不如喝口茶闲扯:你信不信,历史的舞台上,影影绰绰光影过去,还真就是无数个“下一代”在编。这,是不是司马迁后代,按理早已不重要了。
来源:竹间轻抚绿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