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自审判现象”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借舆论对人或事进行道德审判,常伴网络暴力与谣言传播,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损害其名誉。
“网络自审判现象”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借舆论对人或事进行道德审判,常伴网络暴力与谣言传播,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损害其名誉。
一、典型案例
1. 网络谣言:韩某某用AI合成隐私图片恶意攻击他人;魏某某编造他人不正当关系等谣言;王某为博眼球编造山体着火谣言;刘某某编造网络庭审相关谣言,均被依法行政处罚。
2. 名誉受损:周某被指为“犯罪团伙骨干”,还曾被网络论坛描述与落马官员有关系,发帖人最终被判公开道歉,她也提起刑事自诉。
3. 暴力后果:薛某直播散布他人婚姻纠纷信息致网友辱骂,受害人自杀获救,最高法表示将严惩网络暴力犯罪。
4. 企业家污名化:互联网时代,企业家言行易被放大,常因莫须有罪名陷入“网络审判”,辩护还会遭更猛攻击,不少企业家选择沉默。
网络自审判反映出部分网民凭不完整信息或个人情绪,借舆论审判他人,侵犯当事人权益、扰乱社会秩序,需法律与公众共同规范引导。
二、应对措施
1.法律规范:完善网络暴力和谣言法规,明确网络自审判行为特征与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公安和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2. 平台管理:加强内容审核,用技术提高审核效率;设立举报渠道,快速核实处理举报;加强用户教育,引导理性表达。
3.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和活动提升公众法治意识,教育其尊重隐私名誉、不传播未证实信息;培养公众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4. 社会监督:媒体曝光批评网络自审判现象;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倡导理性文明网络环境;社会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5. 技术手段:利用技术过滤网络信息,开发智能识别系统处理自审判内容;强化用户身份验证,增加发布信息责任感。
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自审判现象,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
来源:日升东方世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