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当下,一些谣言却如野草般肆意疯长。就拿转基因技术相关的谣言来说,部分人仿佛唯恐天下不乱,整日在网络上制造混乱。他们平常只热衷于关注那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自媒体营销号,对地摊文学式的荒诞内容深信不疑,将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当作“真理”四处宣扬。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当下,一些谣言却如野草般肆意疯长。就拿转基因技术相关的谣言来说,部分人仿佛唯恐天下不乱,整日在网络上制造混乱。他们平常只热衷于关注那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自媒体营销号,对地摊文学式的荒诞内容深信不疑,将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当作“真理”四处宣扬。
比如,有网民@幽远高古竟声称数十年前南京大学一生物教授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论文,能成为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铁证,还指责认真科普转基因的人是因为“利益”,实在是荒谬至极。稍微有点求证精神的人,都会先去核实信息真假,而不是像这些谣言传播者一样,不经思考就信口开河。
就拿他们常常提及的2011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团队的研究来说,这项研究发现转基因水稻中的微小RNA(如MIR168a)可能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血液。这一发现被一些人错误解读,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波澜,成为他们质疑转基因安全性的所谓“有力武器”。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国际知名的生物学权威加里·鲁夫昆教授指出,这仅仅是科学探索进程里的一个初步发现。即便当初这个发现是正确的,从科学逻辑推导,它不但不能证明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反而能更好地佐证转基因是安全可靠的。
微小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RNA,本质上不具备任何毒性。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微小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关键作用的科学家,就是对微小RNA重要性和安全性的一种认可。微小RNA的功能主要是抑制蛋白质的生产,而转基因的核心在于引入新基因从而表达特定蛋白质,其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表达出的蛋白质。这就从根本上表明,微小RNA与转基因的安全性毫无直接关联。即便微小RN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也只是发挥它抑制蛋白质的特性,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原理来讲,它是将特定的基因片段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功能。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它通过转入特定基因,自身能够产生抗虫蛋白,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轻了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这充分体现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和安全性保障。
在转基因技术相关讨论中,张辰宇教授后续公开声明三点重要内容,有力澄清了误解,还原科学真相:
第一,实验无法重复,可重复性存疑: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是其可靠性的关键指标。在科学研究领域,一项实验成果若要被广泛认可,必须能够被其他科研团队重复验证。然而,全球同行在尝试重复张辰宇教授团队实验时,均未成功。这意味着最初的实验结论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不能作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可重复性的缺失,使基于该实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质疑失去了坚实的根基。
第二,承认原实验错误,结果为假阳性:张辰宇教授重新审视实验后,大方承认原先的实验出现错误,结果属于假阳性。假阳性是指在实验检测中,实际上不存在某种情况,却错误地检测为存在。在这个研究里,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的缺陷、操作过程的误差或其他未知因素,导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一坦诚的自我纠正,进一步说明最初的实验结果不可靠,不应被用来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三,研究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无直接关联:张辰宇教授着重强调自己的研究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无直接关联。从科学原理来看,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抑制蛋白质生产,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新引入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两者在功能和作用机制上存在本质区别,不能将这项关于微小RNA的研究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划等号。这一明确声明,清晰地划清了界限,避免大众被错误观点误导。
然而,即便真相已经如此清晰,那些不实言论却依旧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误导大众。这些谣言传播者不去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过程,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自媒体谣言的盲目相信,就四处煽动民意。他们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舆论秩序,还破坏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信任,甚至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造成了潜在威胁。
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进入大众视野,拯救了无数生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mRNA疫苗技术背后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像卡塔琳·卡里科博士和德鲁·魏斯曼教授,他们为mRNA技术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卡里科博士多年来执着于mRNA稳定性和递送系统的研究,魏斯曼教授则在mRNA免疫原性调控等方面成果显著。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如今mRNA疫苗的研发成功。
与此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在农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媒体营销号却声称mRNA研究证明转基因存在潜在健康危害,这简直荒谬至极。实际上,mRNA疫苗和转基因技术虽然都涉及基因层面,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大相径庭。mRNA疫苗只是将编码特定蛋白质的mRNA导入人体细胞,让细胞临时合成这种蛋白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它并不改变人体的基因组,也不涉及基因的整合和遗传。而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稳定地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以赋予生物体新的性状。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微小RNA(microRNA)的发现,为基因调控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做出这一重要发现的维克托·安布罗斯教授和加里·鲁夫昆教授也因此在202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微小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RNA,它自身不具备任何毒性,主要功能是抑制蛋白质的生产,不过其作用机制极为复杂,科学界至今还在持续深入探索。
许多生物现象都和微小RNA有关,比如木蛙在面临极端寒冷的环境时,能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身体几乎被冻僵,但却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伤,这其中微小RNA就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它调节木蛙体内的蛋白质表达,帮助木蛙应对恶劣环境。还有非洲爪蟾在发育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生理现象,以及裸鼹鼠超强的抗癌能力等,都与微小RNA密切相关。
从科学原理上看,转基因的核心在于引入新基因从而表达特定蛋白质,其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表达出的蛋白质。而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抑制蛋白质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转基因的安全性毫无关联。即便微小RN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也仅仅是发挥它抑制蛋白质的特性而已。从逻辑链条来讲,转基因技术的关键在于蛋白质的表达,只有当表达出的蛋白质出现问题时,转基因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微小RNA抑制蛋白质生产,和转基因技术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不存在安全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非转基因水稻里的微小RNA同样会大量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甚至进入血管,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有力地说明,仅仅是微小RNA进入人体这一现象,根本无法作为判定转基因食物存在危害的依据。
还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违背自然规律”,但其实在自然界中,基因的交流和变异时刻都在发生。比如植物之间通过花粉传播进行杂交,这一过程就会形成新的基因组合。转基因技术只是在更精准、更可控的条件下实现基因的转移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像提高农作物产量,让更多人免受饥饿困扰;改善农作物品质,为人们提供更营养健康的食物;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科学界已经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全方位、长时间的研究和评估,无数的实验和实际应用都证明,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传统产品一样安全可靠。就像2011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团队的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错误实验,但即便这个发现是正确的,从科学逻辑推导,它不但不能证明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反而能更好地佐证转基因是安全可靠的。后续全球同行无法重复其实验,张辰宇教授也承认原实验错误、结果为假阳性,还强调研究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无直接关联。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不要被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所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如果任由这些谣言传播,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应用,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研究成果,不要被谣言左右,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稳定、科学的社会环境。
在探讨转基因技术相关话题时,常有包括@幽远高古这样的人,提及多年前《扬子晚报》发表的一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章,试图以此质疑转基因安全性。但实际上,《扬子晚报》当年发表这篇文章,仅仅是履行信息传播的职责,并不代表《扬子晚报》本身的立场。《扬子晚报》作为综合性媒体,并非学术期刊,自然没有判断转基因是否安全的专业资质。
十几年来,《扬子晚报》的相关行动也有力地表明了态度。它未曾再发表过任何一篇质疑转基因安全性的文章,恰恰相反,为了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发表了多篇支持转基因的科普文章以及正面报道。
2012年3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赵子健和副主任戴一凡两位教授正在研制可以作为人类器官供体的“转基因敲除猪”。这一研究致力于解决异种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问题,有望在未来缓解供体紧张的局面,为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希望。该报道让大众了解到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展现出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
2015年11月20日,《扬子晚报》还报道了美国食药局(FDA)批准某公司培育转基因鲑鱼(三文鱼)用于人类消费的消息,强调这是全球第一种获准供人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且FDA表示这种转基因鲑鱼营养丰富,食用安全不需特殊标签,从侧面传递出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转基因产品具有安全性的信息。
在2019年12月25日,南京市中山小学开展博士课堂活动,《扬子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四(4)班赵修齐同学的爸爸赵弘巍博士带来了《转基因植物的是与非》的讲座,让孩子们了解了转基因植物的来龙去脉,引导孩子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和对待转基因食品,《扬子晚报》通过报道这样的活动,传播科学认识转基因的理念。
在农业领域,《扬子晚报》也关注到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变革。例如,报道过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间试验”证书和“环境释放”证书,完成了安全性评价和青蒿产品的生物学功能评价。动物试验证明改良青蒿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说明改良青蒿及其产品是安全的。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还展示了其在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上的重要价值。
另外,《扬子晚报》还关注到转基因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探索。如报道美国巨像生物科学公司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了具有“猛犸象特征”的长毛小鼠,该公司最终目标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出类似猛犸象等已灭绝生物。这一科研进展让读者看到转基因技术在生物科学前沿研究中的无限潜力,它可以帮助人类深入探索生物进化、物种特性等奥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从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扬子晚报》多维度的积极展现了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成果,引导公众以科学、理性和全面的视角看待转基因技术,摆脱不实谣言的误导,认识到转基因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