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侠小说读多了,就不难发现它们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以至于有些角色在故事前期毫无铺垫,后期登场时就显得格外突兀。
武侠小说读多了,就不难发现它们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以至于有些角色在故事前期毫无铺垫,后期登场时就显得格外突兀。
尽管金庸的故事里也存在不少这样的角色,但多数时候,他还是能让故事圆回来。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斗酒僧,他凭啥能创出《九阳真经》,王重阳又凭什么要把《九阴真经》给他看?结合他那“曾为儒为僧为道”的人设来看,若他是段誉或者虚竹,那便说得通了。
(杨过剧照)
不过金庸在《神雕侠侣》故事后半段提及的那帮江湖怪客是谁,似乎一直都没解释清楚,笔者所指即是被杨过请来参加郭襄生日宴的九死生、狗肉头陀等人,这帮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一、没有铺垫的怪客
其实《神雕侠侣》开篇提到的古墓派相对于《射雕英雄传》而言就是新加入的门派,毕竟前作中可没有丝毫铺垫这个门派。
不过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古墓派都成了最核心的门派,那也就没啥好诟病的了。
而到了“十六年后”,当杨过为郭襄庆生时,那帮江湖怪客才真是毫无铺垫。
而且那些角色的名字也很难让人忽略他们的存在。
(头陀剧照)
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三人回到内堂,就灯下看时,见纸扇一面画着个伸出舌头的白无常,笑容可掬,双手抱拳作行礼状,旁边写着十四个大字:‘恭祝郭二姑娘长命百岁芳龄永继”’黄蓉翻过扇子,见另一面写着道:‘黑衣尼圣因、百草仙、人厨子、九死生、狗肉头陀、韩无垢、张一氓拜上郭大侠、郭夫人,专贺令爱芳辰,冒昧不敢过访,恕罪恕罪。’这几行字墨渖未干,写得遒劲峭拔。”
其中九死生和狗肉头陀这两个名字是最少被读者提及的,这反倒激起了笔者的好奇心。
毕竟“九死生”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这哥们实力肯定不俗,至于狗肉头陀,金庸笔下也塑造了不少厉害的头陀形象,比如那西域金刚门的创始人火工头陀,又如连载版《倚天屠龙记》中玄冥二老的师父不是百损道人,而是百损头陀。
尽管书中没交代这帮人是什么来历,但从黄蓉、黄药师等人的态度,却不难看出这帮人实力不俗,而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派之人。
二、五绝也忌惮的对手
黄蓉最初和女儿提起这帮人时,也是让她要多个心眼。
书中只道:“黄蓉道:“两姊妹别闹!襄儿,我问你,转轮王、百草仙他们,可说到咱们的英雄大宴没有?”郭襄道:‘没有啊,但那个老头儿九死生和百草仙,都说很佩服爹爹。那个韩无垢姊姊和圣因师太又都赞你是女中豪杰,当世英雄,我就代你谦逊几句,说不敢当’其实我心中却说:‘正是!多谢!说得真对!’黄蓉再问几句,见郭襄确没隐瞒什么,说道:‘好啦!快去睡罢。’”
接着黄药师赶赴襄阳,见到黄蓉之后,也提到了自己心中的顾虑。
(黄蓉剧照)
说是:“那日我在洞庭湖上赏月,忽听得有人中夜传呼,来访烟波钓叟,说有个什么神雕侠,邀他赴襄阳一会。那个烟波钓叟武功不弱,性儿却有点古怪,我老头子担起心来,生怕他暗中要对我的好女儿、好女婿不利,于是悄悄跟了来。”
这就怪了,黄药师自己是当世五绝之一,武功绝顶,而且他向来都无视武林中其他高手,这帮人却让他担心会对自己的女儿、女婿不利,可郭靖、黄蓉也都有五绝级别的实力,黄药师是不是过于谨慎了?
要知道郭襄出生后就没见过黄药师,可见他平日确实是不怎么关心女儿、女婿一家的,越是如此,他此刻不远万里赶赴襄阳的举动,就越能证明这帮人不简单。
所以他们究竟是谁?
三、销声匿迹的一帮魔头
其实结合黄蓉提到这帮人是“亦正亦邪”的存在,就不难推测他们究竟是何来头了。
不卖关子,在笔者的猜想中,若无意外的话,这帮人多半就是明教的人。
(怪客剧照)
有人可能要说了,明教这个组织不是在《倚天屠龙记》中才登场吗?此时的江湖中怎么会存在明教。
你若这么认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后来张三丰就说过:“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因此魔教教徒行事隐秘,守规吃素。”
也就是说明教这个组织早在唐朝时期就存在于武林之中了,所以别说双雕时代了,就算是天龙时代,明教也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他们为何销声匿迹,只是因为他们的重心向来都是放在与朝廷为敌,而不是纠结那些武林纷争。
事实上周伯通向郭靖提起《九阴真经》的来历时,也说过当年正是因为宋徽宗派黄裳去征讨明教,失利之后,黄裳才创出《九阴真经》。
而明教那帮人不就是亦正亦邪的吗?
(明教剧照)
杨过又恰好是略带邪气的为人,正好与这帮人意气相投,能混成他们的兄弟,那也合情合理。
当然,无论九死生、狗肉头陀在明教中是什么地位,他们个人的实力都是不足以让黄蓉、黄药师忌惮的,黄蓉他们忌惮的多半还是这帮人背后的明教势力,毕竟那可是一帮动辄要与敌人拼命的狂人呐。
若九死生、狗肉头陀的身份真是如笔者推测的这般,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来源:耳东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