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史籍有“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之记载。那白露节气有哪些文化内涵?老北京又有哪些关于白露节气的民俗与文化?如何做好白露时节的保健?
转自:劳动午报
时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史籍有“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之记载。那白露节气有哪些文化内涵?老北京又有哪些关于白露节气的民俗与文化?如何做好白露时节的保健?
“白露”一词出自《诗经》
据《华夏节气大观》载:“白露”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其中的“霜”字,非霜降之“霜”,而是气温骤降,清露凝结。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在五行中属金,而“金”对应的是白色,所以用“白”形容秋露。
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又云“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到了白露时节,天气渐转凉,清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而形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尽显结晶之状,谓之“白露”。
自古以来,白露作为秋日典型意象的出现,为文人墨客所吟咏,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西晋左思《杂诗》“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直接点明节气特征;唐李白《秋思》“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借露水凋零暗喻时光流逝;宋陈与义《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描绘了白露之时的天庭气象;元仇远《秋感》“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感叹晨露与夜风的清爽;明陶宗仪《八月六日白露》“今朝白露亥时交,小雨霏微向日捎”,写出秋雨霏霏之意境;清陈观永《白露日归途即目》“零露瀼瀼白,空囊草草归”,描绘白露时节原野苍茫、清冷、空寂之景象。
白露节气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转折点,很多植物在此时开始凋谢,落叶纷飞,为来年春天的生长做好准备,由此象征着生命的转折和变化。
老北京的白露食俗多
每至白露,北京周边乡间的作物开始大量收获、上市,所以,白露时节的人们讲究“吃秋鲜儿”。一是刚刚下树的水果,及加工后的干果,俗称果子干。新鲜水果以苹果、梨、葡萄、枣、海棠居多,其中产于门头沟的白梨(京白梨)以果汁多,味酸甜,香味浓、肉质细嫩,为人们青睐。而“柿甜杏酸果子干”,为柿饼、杏干和鲜藕片。《燕都小食品杂咏》中便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劝尔多添三两碗,保君腹泻厕频登”的记载。二是吃秋季新粮,民谚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说,即白露时节,购买新上市的玉米、高粱米磨成面粉,用来蒸枣窝头、枣馒头、花卷、菜团子。
旧时,还有白露吃甘薯(北京人多称之为白薯)之俗,民间视其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便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的记载。据说白露吃甘薯有补气生津、宽肠通便的功效,适当食用可以调养脾胃并改善消化功能,防止积食不化。
早年间白露节气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收清露。《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意思是说,在秋露多的时候,用盘子收集起来,煎成饴糖,可以延年益寿,不会感到饥饿。另有以露水泡茶之俗,尤以白露节气露水为泡茶上品,谓之“枫露茶”。《红楼梦》第八回中贾宝玉喝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便问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茶来……”有红学研究者考证,贾宝玉喝的“枫露茶”,当是白露采摘的上等秋茶,且以白露的露水泡制。
在北京郊区,还有白露打核桃、吃青皮核桃的习俗。因白露所处的九月份,正是核桃的成熟期,外皮由青变黄,甚至等不及就已自行脱落,故民谚有“白露、白露,核桃撑破肚”“白露到,核桃掉”之说。门头沟灵水村的核桃皮薄易剥,籽仁饱满,含油量高,味道香甜。平谷梨树沟的核桃果实肉质饱满、口味纯正。
白露时节游乐之俗
俗话说:“秋凉到,蟋蟀叫。”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的时节。这一娱乐活动始于明代,延至清代及民国年间。清代顾禄《清嘉录》有“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的记载。著名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在《秋虫六忆》中对老北京斗蟋蟀多有记述:“北京斗蛐蛐,白露开盆。早虫立秋脱殻,至此已有一个月,可以小试其才了。”《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称:“苏家坨在北京西北郊,离温泉不远,早就是有名的蛐蛐产地。清末民初,该地所产的身价高于山东蛐蛐。”苏家坨蛐蛐多集中在村外土岗子和深沟的荆棘、草丛里,为深黑褐色,个儿大,善于厮斗与鸣唱。清代每年白露之后,京城那些玩虫儿的人便到这里逮蛐蛐。从白露开始,斗蟋蟀在京城的四合院里极为常见,从孩童到文人雅士再到达官贵人,都有参与。比赛场面虽小,却能引来许多人围观叫好。
当天空掠过整齐的雁阵,白露的序幕正式拉开。大雁飞过,人们纷纷仰头观看,谓之“观雁阵”。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的是时值白露,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准备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备食过冬。《京师游乐杂叙》云:“白露以后,时有雁阵飞过,尚乐者置于高坡之上,坐以寻雁之阵,但见大雁南飞时,翘首静观,心境愉悦畅达……”
谚语中的白露别有寓意?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与白露有关的农谚。
农业生产类谚语有:“白露种葱,寒露种蒜”,意为白露是种植大葱的好时节;“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为白露时节,如果天气晴朗,稻谷将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分时节就能看到稻田一片金黄;“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意为白露之时是收割谷子、摘柿子的好时机;“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指出了谷子、豆子和花生的收获时间节点;“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提示农人在白露时节开始播种小麦有些早,在寒露时节播种又有些晚,最佳的播种时间应在秋分时节;“白露有雨霜冻早,秋分有雨收成好”,表达了白露时节如果下雨,霜冻会来得早,而秋分时节如果下雨,则会有好收成。
天气变化类谚语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形象地描述了白露节气后,气温逐渐下降,夜晚开始变得凉爽;“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通过观察草叶上的露水来预测天气,露水多则预示天气晴朗;“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如果夜晚露水很多,第二天会是大晴天,太阳比较毒辣。
生活习俗类谚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提醒人们在白露时节就要注意保暖,避免身体受寒;“白露身勿露,赤膊病上身”,提醒人们白露之后天气转凉,不能再像夏天一样穿着暴露,要注意保暖。
老北京人白露保健讲究“三不露”
老北京的人们对白露时节的保健颇有说法,《清嘉录》中便有“白露身弗露”之说,谓之白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为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所以老北京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之说。
进入白露节气,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阴寒之气上升,天气渐渐转凉;白天有阳光尚还热,但夜晚已略有凉意。此时易着长袖长裤,肌肤尽量不要裸露在外,并有白露过后“三不露”之说。
一不露脚: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最差,温度最低,位置最低,最受压迫,所以“寒从脚下升”“人老脚先老”。一旦脚部受凉等于整个身体受凉。
二不露脐:肚脐下脂肪较少,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外部刺激如温度特别敏感,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所以睡觉时当以被子覆盖腹部,确保肚脐不受寒气侵扰。
三不露膝:白露过后,温度下降很快,容易造成膝关节受凉,所以要护膝保暖。晚上睡觉时,最好盖上稍厚的被褥,注意不要让膝关节受凉。
老北京俗语还有“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白露一到,还要撤掉凉席,把柜子里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晾晒,以去掉夏天积攒的潮气。此后随着天气转凉,应适当添加衣物。
白露既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也是天气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的节气,它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也提醒着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和身体保健。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