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视曝光的“水果骗局”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相关话题在抖音等社交平台掀起10亿次播放量的舆论风波,评论区网友们纷纷表示对消费陷阱的反感。这场曝光揭开了水果零售业触目惊心的行业黑幕:用糖精、色素腌制小桃子冒充新鲜水果金西梅;将裂口冬桃包装成网红水果“爆炸桃”;
近日,央视曝光的“水果骗局”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相关话题在抖音等社交平台掀起10亿次播放量的舆论风波,评论区网友们纷纷表示对消费陷阱的反感。这场曝光揭开了水果零售业触目惊心的行业黑幕:用糖精、色素腌制小桃子冒充新鲜水果金西梅;将裂口冬桃包装成网红水果“爆炸桃”;售价高达30元一个的高原特产“藏乌梨”,只是普通梨经高温烤制表皮变黑,成本不足2元……甜蜜果实正在被异化为商业骗局,“水果标签游戏”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手段暴露无遗,而蒙在鼓里的消费者不该为“智商税”买单。
成都街头售卖的金西梅。
“藏乌梨”售价高达30元一个。
市面上的水果消费陷阱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日本龙纹蜜瓜”到“秘鲁蓝莓”,从“南非柑橘”到“澳洲青提”,国产水果披上“洋马甲”后身价倍增。更荒诞的是,某商家将国产猕猴桃贴上“新西兰黄金奇异果”标签,半年销售额竟达300万元。这场“标签游戏”中,“洋马甲”成为价格倍增器,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疯狂收割“智商税”,市场信任基石一步步被摧毁。
在山东临沂,草莓市场的“包装玄学”同样令人咋舌。商贩将草莓与153克重的塑料盆捆绑销售,美其名曰“赠送容器”,实则变相涨价,消费者每买2斤草莓就要为包装支付近4元。更令人吃惊的是,盆底藏烂果的“水果盲盒”式消费陷阱已成行业潜规则。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营销,将水果损耗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看似精明的算计实则是是饮鸩止渴,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原则,只能换来“一锤子买卖”,最终害人不利己。
更值得警惕的是“伪健康”概念。所谓“水果西兰花”“玉米笋”“辣椒芒”,本质上是残次品或病变果实,但商家刻意隐瞒事实,将其包装成高价“新奇特”产品。这些操作背后,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水果炼金术”,正在残酷收割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所谓“辣椒芒”。
在消费市场中,水果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全本应是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水果骗局”的出现,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漏洞和部分商家逐利枉法的不良风气。部分电商平台对进口水果资质审核形同虚设,甚至提供“假标签定制服务”,9元即可购买210张进口商标。
这场信任危机中,四川蒲江的“青皮爱媛”事件极具典型性。被晒伤的病果本应销毁,却被包装成“网红新品”在电商平台倾销。这种“病果转正”的魔幻操作,不仅重创爱媛橙品牌价值,更让消费者对“原产地直供”概念产生根本性怀疑。
为了保护柑橘品牌声誉,眉山市规范柑橘采摘期,蒲江县强化柑橘质量监管。眉山市晚熟柑橘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永安发出“十年品牌毁于一旦”的警示。
水果本是大自然的馈赠,如今却成为“智商税”的重灾区。我们应该有所启迪:任何脱离本质的营销狂欢,终将被市场反噬。唯有建立“从枝头到舌尖”的全程监管体系,才能让水果回归其本真价值。扫除“水果骗局”,电商平台要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建立“黑名单”制度,更需要监管部门利剑出鞘,让弄虚作假者付出沉重代价,还市场一片清朗空间。当商家忙着给水果“造梦”时,消费者更需清醒:再高贵的营销话术,也抵不过一口真实的甘甜。
热门视频
撰稿: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秦
编辑:何璇
校对:罗敏
审核:邓嗣华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