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也曾困惑:为什么读了很多教育理论,课堂里却依旧找不到抓手?为什么听了精彩讲座,教学能力却迟迟没有突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道”与“做到”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深度学习的鸿沟。
2025年09月05日 05:30新网师
,
将在09月28日 19:30 直播
预约
新网师2025年开学典礼
你是否也曾困惑:为什么读了很多教育理论,课堂里却依旧找不到抓手?为什么听了精彩讲座,教学能力却迟迟没有突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道”与“做到”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深度学习的鸿沟。
新网师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知识的深度“啃”嚼,成于文字与思维的反复打磨,归于理论与实践的真实碰撞。今天,我们就从啃读、写作、实践三个维度,聊聊如何让学习落地生根,让成长有迹可循。
此为让新学员更好在新网师学习的系列文章之三,前两篇回顾:
郝晓东:如何学习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致新学员:在新网师,走向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
01
啃 读
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啃读往往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从对话论的角度看,啃读的过程完成了三重对话:
第一重,通过勾划、批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人与知识”的对话,即个体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重,通过与他人交流、研究性阅读,实现“人与他人”的对话。
第三重,通过批注、写作完成“人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个体生命智慧的生长。
啃读的方法有什么益处呢?
可以培养学员的阅读力或学习力。
如果从省时省事的角度考虑,灌输式讲座是最简单的,但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差:
一是只能提供给学员信息,而很难真正改变听课者的思维,很难转化为能力;
二是培养了学员的依赖性,离开讲师的讲解就看不懂;
三是培养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听了就懂了、看了就会了,其实不然。
学好新网师课程该读什么?
课程收获如何,百分之六十取决于日常自学,百分之四十取决于讲师授课。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有指定书籍和辅助资料,这些都要认真预习。预习的质量将决定授课时的学习效果,平常没有认真预习,没有认真作答预习题,那么,在参与授课时,可能就跟不上讲师的节奏,听不懂讲师与其他学员的对话,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02
写 作
写作,是提升心智的重要途径,是深度学习的强有力工具。写作暴露出的问题都可以解释为思维的问题。不重视写作的学习是低层次学习。认为理解了只是写不出来,是一种误解或自欺。写不出来,就是不理解。
在新网师学习,我们提倡写打卡、作业、生命叙事。
▍1.打卡
每日阅读后写点批注,新网师称之为每日打卡,初衷有三:一是培养每日读写的习惯;二是磨练思维;三是共读共写,相互交流。
日常实践中,经常出现几种现象:
一是打卡随感化。缺乏明确主题,缺乏严密逻辑,缺乏思维洞见,只是泛泛地写一些随感。
二是打卡应付化。为打卡而打卡,为应付考核而打卡,有的三言两语,有的内容与学习无关,有的只是摘抄文章。
三是只打卡不点评。不关心他人写了什么,他人如何理解,他人有何洞见,他人的思考有何不足。
四是打卡虎头蛇尾。一开始感觉新鲜好奇,久而久之,失去兴趣就慢慢放弃。缺乏规划,不忙时还能写几段,开学后,感觉工作忙就放弃了。
新网师提倡的打卡,是阅读书籍的批注,是学习课程的心得,是对每日教育教学的反思。是与自我的对话、与书籍的对话,与教育生活的对话。打卡不要展示学习的态度,而要展示学习的痕迹;不是为了应付外在的要求,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不是为了片面追求思想的深度和辞藻的华丽,而是真诚记录点滴的思考。
打卡的终极目标是将“每日读写反思”内化为生活方式。写作本质上就是存在本身。我们通过写作不断地重新成为自己。我们的全部生命都在为写作准备——你的生命觉醒到什么程度,你的写作才能达到什么程度。
▍2.作业
写作业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也是提升自我的核心环节!
借用怀特海关于教育的节奏的理论,新网师的学习也有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三阶段过程。
在提交作业之前的学习,都属于浪漫期。这一时期内,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对文本进行预习批注等,对文本内容有笼统的感知、初步的了解,当听了讲师的讲解后,激发起一定兴奋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但这些理解、认知是片段的,是未经整理而不系统的,是停留在词语层面而未经实践检验的。
而写作业,是精确期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你要用自己的语言梳理知识,或者把书中的规律、原理应用到实践中,解释某一教育学现象,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一概念进行深入阐发,或者是对某一文本进行准确解读等,或者是用新理念上一堂课。
许多学员都曾经历过写作业时那种纠结、痛苦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折磨,心中若有所悟,但就是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写出来了,但言不达意。而严格地说,如果不能清楚地说出已理解的内容,实质还是不理解。
怎样才能写出及格的作业?
1.认真仔细地研读过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不懂的地方读过不止一遍,尽最大努力去加以理解。
2.认真参与了上次授课全过程,或至少认真阅读过上课记录,并对核心问题进行过重新梳理与思考。
3.为了完成作业,能主动百度或查阅相关资料。
其实,如果经历了以上三步骤,作业是否“及格”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已经悄然发生。
做作业,要竭尽全力朝向“优秀”,但不必急于期待被认定为“优秀”。学了一学期,如果觉得没有完全明白,还有可能学懂;如果觉得已经明白了,那就永无可能学懂。
▍3.生命叙事
为何要书写年度生命叙事?
根本处,不是为了完成新网师的作业,也不是为了给他人阅读,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
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慎微”“修身”“致良知”等,都是强调了内省的重要性。生命叙事就具有内省反思的作用和功能。举个例子,人就如生活在南极洲漂浮的冰面上,需要不断确认浮冰的位置,才不至于迷失在茫茫大海中。
通过生命叙事,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有助于校准人生航向,在琐碎庸常的生活中寻觅生命意义,消弭倦怠增强前行的内驱力。
生命叙事写作的核心是通过细节筛选、理性反思、理论透视。
叙事要真诚,不仅要记录生命中光辉、激动的事件,也要记录缺失、失败、沮丧,通过梳理故事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他者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叙事要有节制,分寸,需围绕核心主题筛选素材,避免过分引用原始材料而湮没了真正的自我,遮蔽了意义的彰显。在书写生命叙事中,借助新教育教师成长理论等烛照现实,透视生命,从而洞悉生命拔节成长的纹理与趋势。
● 推荐阅读:
郝晓东:教师究竟如何写作,我十多年的经验分享给你
生命叙事是什么,如何写
03
实 践
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于通过行动创造价值,并让这份价值成为持续激励你的动力,即“复利效应”。
什么是实践?将所学用于指导学生、改进课堂是实践;将所思写成文章是实践;为别人进行讲座也是实践。我们都渴望实践,但为何常常半途而废?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一炮而红,巨大的成功为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激励。当我们通过实践产生成果,无论是发表一篇文章,还是成功举办一次分享,这种价值的实现会极大地激发我们,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强动力。
若想让书中理念“活”起来,可通过撰写与关键概念高度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实现,让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乃至自身成长产生联系。例如,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以“两套大纲”为框架反思阅读课程,或运用“个别对待”原则分析学生辅导案例。
将书中理念应用于实践前,需先回答三个问题:“问题性质(要解决什么问题)、前提预设(理论适用的场景)、概念内涵(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
实践不是一次成功的,需要形成“问题-实践-反思-迭代”的循环:将每次实践视为“微型研究”,记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对核心概念的真正领会,也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不同的书籍、不同的语境中反复相遇、碰撞和思考,最终才能融会贯通,形成内在的、深刻的理解。
阅读、写作、实践这三者并非孤立的步骤,而是相互滋养的循环:啃读的深度决定写作的厚度,写作的清晰度提升实践的精准度,实践的反馈又反过来深化啃读的理解。
或许你会说“道理都懂,就是难坚持”,但成长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借助团队力量走得更远,如何穿越学习的“倦怠期”。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郝晓东
编辑:杨茜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