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四代务林人接续筑“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3:54 1

摘要:近日,记者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伊尔施东山上,这里矗立的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见证了林区人民前赴后继让荒山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王钟的)近日,记者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伊尔施东山上,这里矗立的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见证了林区人民前赴后继让荒山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纪念碑下,四代务林人并肩而立,讲述着他们的绿色传承故事:今年85岁的“林一代”于俊涛曾扛着锹镐,在荒山上播撒绿意;“林二代”刘英杰年轻时参与栽种“青年林”,退休前也是林业职工;80后“林三代”刘洋进入阿尔山森工公司,投身森林经营管护工作;28岁的“林四代”安政新接过祖辈接力棒,成为森林调查员。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伊尔施东山上矗立的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摄

走进如今的阿尔山,群山上绿意如海,绵延不绝。让人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林区曾因早期掠夺式采伐,森林资源惨遭破坏,甚至有些地方的原始森林被采伐殆尽。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这片荒山上植树造林。林业局职工、家属,上到花甲老人、下至高年级学生,大家背着树苗,提着水桶,扛着锹镐,浩浩荡荡向荒山荒地进军。

一年、两年、三年……阿尔山的沟沟坎坎、荒山荒地渐渐被绿色覆盖,茫茫大兴安岭南麓,“党员林”“团员林”“学生林”“母亲林”“希望林”随处可见。

1992年,阿尔山林区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人工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百万亩;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为阿尔山林业局竖起“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上书“边采边造林山清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几个大字。2012年上半年,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阿尔山林区又率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俯瞰视角。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阿尔山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林区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多了,时不时能看到驯鹿、雪兔、野猪,近一两年更是冒出来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在林区工作了33年的管护员白玉华,见证了人工造林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可喜变化。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阿尔山,走进景区。我们的生意更好做了,我的小吃部变成了‘大饭店’,腰包越来越鼓,别提多高兴了。”今年49岁的兴泉饭店老板刘力全,曾经是一名林业工人,2003年他和妻子在景区内开了一家小吃。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现在刘力全家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尔山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的“幸福靠山”。截至目前,阿尔山林区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24万亩,森林蓄积47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使阿尔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天然氧吧”和大型“储碳库”。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