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沐国公家族与滇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1:55 1

摘要:这是沐英第三子沐昂老“昆明八景”组诗之一,描绘了五百九十年前滇池夜月的美景:风平浪静、露气渐起、一轮皎洁的圆月升起在滇池东方,清辉微凉,沧波浩荡。夜深了,昆明城的钟鼓声安静了,推开船篷,仿佛看见远远的山河影影绰绰。我想乘着湖面上吹来的一阵大风,飞到蓬莱岛访问仙

关于明云南沐氏(沐英)家族

定位:明开国功臣,开国功臣中的核心成员,武臣。

有爵位:西平侯——黔国公世袭。爵位高。

有军职:主要成员任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等级高。

其他成员有任右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后军都督府都督遣事、金腾参将等。

有荣誉:追封黔宁王沐英,追封定远王沐晟,追封定边伯沐昂。有太傅、太保、少傅、少保、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

镇滇时间长:洪武十四年(1381)——永历十五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共二八百十年,与明朝及南明相始终。

开创了以一个家族高爵位高职位世袭镇滇的历史。

沐英上疏请求朝廷移民云南屯垦戍边

引子

请先看一首律诗:

滇池夜月(沐昂)

滇池风静浪初平,凉月团团露气清。

万顷沧波殊浩荡,一轮素魄自澄明。

推篷遥见山河影,倚棹无闻钟鼓声。

我欲乘飚访仙子,不知何处是蓬瀛?

这是沐英第三子沐昂老“昆明八景”组诗之一,描绘了五百九十年前滇池夜月的美景:风平浪静、露气渐起、一轮皎洁的圆月升起在滇池东方,清辉微凉,沧波浩荡。夜深了,昆明城的钟鼓声安静了,推开船篷,仿佛看见远远的山河影影绰绰。我想乘着湖面上吹来的一阵大风,飞到蓬莱岛访问仙人,又不知蓬莱岛倒底在何方。

三个字:静、凉、净。

再看一首民歌体长诗:

滇池竹枝词(沐璘)

船中渔娃风韵多,画桨荡船长短歌。

茜衫过膝霞一片,鬓发盘头云满窝。

郎采蒲来依织蒲,织成大席哪忍铺。

青楼置作舞茵衬,识得侬家辛苦无?

细褶红裙马上姝,藤花帽子珊瑚珠。

堤边下马唤游舫,载酒与郎同泛湖。

白鸥波面半竿日,红蓼滩头孤棹风。

僰歌一曲过湖去,飞翠粉红迷短篷。

一竿一网作犁锄,朝去暮来常在湖。

侬家畎亩烟波里,只把鱼虾充税租。

黄茅冈口千丈水,碧凤山头尺五天。

天光水色互濡染,郎意妾情相荡牵。

马蜩聒聒夕阳树,鱼虎飞飞秋水洲。

当垆溪女酒新熟,招我门前来系舟。

买得棉花依自弹,夜夜纺线到更阑。

织成大布不自着,寄与戍边人御寒。

昨日烧香登太华,山中开遍报春花。

尝新僧供梁王菜,消酒客求湾甸茶。

明中前期老昆明滇池风俗画:明代写滇池、写近华浦的作品有一些,最接地气的就数这首。反映的是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沐璘秋游滇池所见所闻所感,距今五百七十年了。此诗描写秋天乘舟游览滇池的画面:渔女、割蒲郎、女游客及其情侣、海鸥、民歌(僰歌)、港口、西山(碧凤山)、鸣蝉、翠鸟、卖酒女郎纺线女、太华寺敬香等;加之沐璘与文友的舟上诗词唱和,岸上饮酒品茶,秋风送爽,天光明媚,一派盛世景象。

富家小姐姐骑马游玩来了,穿着红色折叠裙,藤花编成的帽子缀着红珊瑚珠珠,时尚得很——今日小姐姐头戴花环,原来早已有之。她可不光是来游山玩水,还有一位翩翩公子等着她哦。长堤下马,公子呼唤一声,一艘画船划到他们面前,船上有美酒,少不得一醉方休。景美醉人,酒美醉心,人美醉情,郎情妾意,你侬我侬。

沐氏家族军功出身,世镇云南。以上二位都是军人,沐昂先是云南都指挥使司同知,最后升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沐璘做到云南总兵官,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他俩是爷孙关系。

研究云南历史文化,明朝沐氏家族是一个绕不开也回避不了的话题。因为沐氏家族镇滇治滇二百八十年(洪武十四年1381-永历十五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与明朝及南明相始终,代表朝廷统治云南,统管云南三司及大小土司,统治中心就在昆明,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而滇池既是农鱼产区,也是风景区,沐氏家族在滇池流域留下的活动轨迹,变成今天我们可见可感可研究的历史文化。

而昆明市已经主动与明沐氏家族对接了。有眼光。

第一处:广福路南悦城盘龙江畔“沐英屯垦戍边”雕塑,创作了沐英开滇、移民屯垦群雕,留下了老昆明卫、所、营、屯军转民地名和“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乡愁。

这是滇池度假区2007年创建的。由昆明市建设局创意。撰文:雷强。雕塑设计:夏维,杨远冰、张大强。

第二处:草海大坝观景台“赛典赤-沐英-鄂尔泰”大型连环画式浮雕,塑造了元明清三位政治家军事家治滇形象,留下了赛典赤治理滇池、沐英移民屯垦建筑昆明砖城、鄂尔泰改土归流佳话。

这是2018年滇池投资有限公司创作。

第三处:草海大坝观景台线描石刻画昆明历史上百幅图,就有与沐氏相关的内容,如昆明砖城、洗马河、得胜桥、三合营、沈万三。

这也是2018年滇池投资有限公司创作。

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理解主要是增加度滇池假区旅游文化厚度,深度,提升度假区历史文化品牌吸引力。

从公元765年南诏国国王阁罗凤派长子凤迦异在滇池北岸筑拓东城开始,昆明已有1259年建城史。在昆明建城1259年的时间内,沐氏镇滇治滇二百八十年,占了建城历史的22%,不可小视。

有人说,云南好山好水怡人,民族风情醉人,美食美果诱人,这都是我们的优势。但仅有好山好水,唱唱跳跳,好吃好喝还不够,外地游客还是觉得我们缺少什么?缺历史文化,所以网络上才会流传“你们云南人给是骑大象上街”的戏谑。外省人经常以为我们云南人出门都是骑大象,以为每家都有一头大象。听说云南的高考项目就有骑大象?拿孔雀当宠物。

我们并不缺历史文化,虽然地处边疆,并非蛮荒之地。单说昆明,从南诏国国王阁逻凤派遣长子凤迦异建筑拓东城开始,经历了南诏、大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至今,共1259年,留下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厚重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充分挖掘,为我所用。

有人戏称挖掘历史文化是“吃老祖宗的饭”,既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吃饭”的资源,为什么不吃呢?

滇池区域与明朝沐氏家族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

近华浦(大观楼):

明代沐氏家族首先在此训练水军,“(西山区)境内最早的公园为大观楼。明代,沐氏在此训练水师,随之开辟为花园。因与太华山(西山)隔水相望,故名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王继文看中其湖光山色,命人修建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华严阁、催耕坊等,使之具有一定规模,招徕骚人墨客。”(《西山区志》第二十五编 风景名胜 第655页)

草海水云乡:

明沐氏还在近华浦水滨建设别墅,名“簇锦楼”,养鱼种莲,一名黔国莲池。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杨慎用诗歌描绘过,徐霞客用游记记述过。黔国公沐启元曾在此建“水槛”——亲水平台,宴请过时任云南巡抚闵洪学。

太华寺:

明朝,云南镇守国公沐英的后代,曾捐钱在佛严寺建碧莲池、思召(shào)堂、一碧万顷阁等,寺中曾藏有沐黔宁历代画像,成了达官贵人游山玩景的地方。(《西山区志》第二十五编 风景名胜第一节西山森林公园,中华书局,第1506页)沐英曾作《题太华山佛严禅寺》一文刻于寺内。

太华寺山门外《太华寺记胜》碑刻,提到“太华寺原名佛严寺,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 一三〇六)春,梁王在此建梵刹,请高僧玄鉴、无照住持。明代云南镇国公沐英的后代捐资增建,定名太华寺。……”

思召堂为明朝僧人大用所建,用来供奉沐英撰写的《题太华山佛严禅寺》一文碑刻。

华亭寺:

明天顺六年(1462)正月,明英宗为华亭寺御赐寺名,以通知时任云南钦差镇守太监黎合、黔国公云南总兵官沐琮、云南副总兵官沐瓒的方式,转给华亭寺。圣旨碑今存华亭寺大雄宝殿前,名《敕赐华亭山大圆觉禅寺圣旨碑》。

官渡金刚塔: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妙湛寺前广场上。明朝天顺二年(1458),镇守云南总兵官沐璘倡建,镇守云南太监罗珪捐资建立,塔身有《新建石塔颂》、《新建妙湛寺石塔铭》、《如来降生延寿无量宝塔》等碑文,风化严重,多处字体脱落。其中《如来降生延寿无量宝塔》为汉藏两种文字镌刻,为藏传佛教金刚塔。整体用砂石砌筑,表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的内容。塔座为正方形须弥座,四面有券门相连通,基座上建有一大四小五座佛塔,主塔高14.5米,塔座四角各雕有力士像一座,四面石上雕刻有反映佛教内容的狮、象、孔雀、迦楼罗等形象。座上为七层石雕莲瓣的覆莲座,上承覆钵形塔身。塔身四周皆开有壶门,内刻石佛像一尊。塔刹上有十三天相轮,伞盖,垂八铎铃和四天王像。再上为石刻圆光,四面有小铎铃,刹顶为宝瓶、宝珠。1996年11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鼻里水讼碑:

原在西山区马街小学内,记载

时间:嘉靖十一二年至隆庆六年(1532——1572)

地点:昆明县石鼻里村(今车家壁),昆明县衙门。

石鼻里村村民角应高、杨尚儒、杨仪、张应儒等,控告沐府家人张时泰,管庄张凤歧、苏春、赵美、李茂生、段有爵、苏有良等春夏时节霸占水源。时任云南巡抚邹应龙,昆明知县胡崧据实准告,立下碑刻。沐府庄田与石鼻里村民民田,根据田亩多少,把水源分为宽窄两股,沐府庄田与民田各自使用水流,灌溉,在两股水流中间立碑刻字作为永久分界,沐府庄田管庄等豪强不得多占水源,以免今后再次纷争,如果遇到洪水泛滥,依照往前的惯例,水流从各自沟道流向滇池,不得把洪水引向民田冲毁民田。冷水沟分出一小股,分给小邑村村民使用。将张时泰,张凤歧、苏春、赵美、李茂生、段有爵、苏有良等杖刑七十,准许使钱赎折杖刑。

布政司审查以上案件事实属实,发给昆明县衙判决,并将判决书碑刻告示,悉沐府管庄与石鼻里村民具各遵守判决,各自使用水流,灌溉田亩,并永远遵守。若有人违反判决,准许拓印碑刻上告官府,给予治罪。

西山千步崖古道

碑原在西山千步崖路边,被土石掩埋。2017年3月5日被西山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刻有“黔国公沐老爷、都察院吴老爷、巡按倪老爷”,“罗汉崖修路公德告示”,“罗汉崖修路碑文 崇祯十三年庚寅秋九月”。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碑文主要记载修建千步崖石阶,从山脚到龙门下面,共有1007级,用青石一块块砌成。这些石料西山不产,从外面运来。还记载了捐资者名单。

碑文撰写者“唐泰”即担当和尚的俗名,晋宁县人,他与沐天波是同时期人,先祖也是沐英移民云南时从浙江淳安过来的。唐泰崇祯三年(1630)到浙江会稽,皈依佛教。崇祯十五年(1642)弃家至鸡足山为僧。康熙十二年(1673)去世,享年81岁。多才,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从碑文可知,重修千步崖前,人们要从崖底上到崖顶,或者从崖顶下到崖底,必须“梯萝登叶,挽蔓扪柯,行如蹈冰”,“抚膺或倚树仰□或闻钟而步,警或喘,月而行迟,始下止,昏黑而莫能上数”,那种如履薄冰、曲折、惊险、汗流浃背、惊悸喘息、崖道树林阴翳、光线昏黑种种艰难,晨钟响起之时就起身、月亮升起之时才到底的费时费力。

海口街道里仁社区里仁村:

据《西山区海口里仁村志》载,沐英疏浚滇池海口河曾驻军的马房村、地藏寺等。

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地:

2012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名“王家营古墓群”。该墓群为明代云南最高统治者黔宁王沐英后裔沐详、沐崧、沐岳、沐绍勤、沐绍勣、沐绍勉、沐朝宣等沐氏家族墓地。经1955年、1963年和2006年3次发掘,砖石墓9座,出土金、银、铜、铁、锡、玉石、陶瓷等随葬品600余件,其中尤以沐详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镶宝石金发冠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文物,现存云南省博物馆。“沐公神道碑”是其中的重要标志,当地俗称“乌龟碑”,碑记沐英五世孙沐详的生平事迹,和其曾祖父沐昂、祖父沐僖、父亲沐瓒、子沐崧、沐岳,孙沐绍勤等镇守云南的历史,对研究云南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滇池流域治水:

沐英疏浚海口河、改松华堰土堰为石堰;沐春修建云津桥;沐璘修建南坝闸;沐琮、沐崑、沐朝弼疏浚海口河,沐昌祚助修松华闸。

度假区增加沐氏家族历史文化内容的建议

对已经建成的两个景点制定解说词加以解说:一个是广福路南悦城盘龙江畔“沐英屯垦戍边”群雕,雷强老师撰写的解说词比较到位详细,而旅游解说词不必如此详细,可以在此基础上精炼,便于游客快速听懂。一个是草海大坝赛典赤-沐英-鄂尔泰治理云南浮雕没有解说词,可增加。

滇池草海大坝沐英浮雕

对尚未挖掘的沐氏历史文化景点添加解说词内容:上文所列与沐氏有关的宗教场所如太华寺、华亭寺,道路如千步崖古道、景点如近华浦、政绩滇池治理疏浚海口河、建筑南坝闸,墓地如呈贡家族墓地等。

开展学术沙龙或讲座:如在省博物馆、昆明市各区博物馆增设沐氏家族专题,邀请专家学者主讲。目前已知历史专家雷强已在五华区图书馆主讲《沐国公家族与明代云南社会》、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吴建明(网名“吴叔滇游记”)已在云南旅游图书馆主讲《徐霞客笔下的云南沐氏家族》。笔者已在我供职的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做过一次沙龙《关于沐氏家族——从马沐驷说起》、一次对学生讲座《沐氏镇滇280年之一——忠心报国的沐英》。

参加与沐氏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云南省内已开展过“沐英与云南边疆开发研讨会”、“白石江战役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明代云南治理与开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明代云南治理与开发学术研讨会”。

开发利用的同时勿忘保护,让不会说话的历史文化活起来,走进游客心中

历史文化遗迹中的实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坏,就不可再生,明昆明古城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逐渐被拆,而西安明城墙受到保护,大理古城得以重建,对比之下令人感叹。

滇池

假设昆明古城不被拆毁,昆明就可能不会仅是滇游的中转站,就可能吸引游客走进“老昆明城”深度游,“昆明老街”就是真正的老街,不需要我们今天花大力气来宣传“昆明老街”,因为她本身就在昆明古城。

沐国公家族镇滇280年,留下的建筑遗迹不多,多停留在典籍文献碑刻上,昆明市在滇池周边新建的历史文化雕塑、石刻画,就成了传播沐氏历史文化的可见可感可触摸的直观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这些载体——比如沐英屯垦戍边主雕塑右手边的持枪武将,脸部不见了,手中的枪不知为何没有了,只有武将左手空握成半圆形,猜测是被人把枪拿走了。进一步挖掘好,讲好停留在典籍文献碑刻上的沐氏历史文化,就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要一环。

滇池跟沐国公家族有关的元素很多,所以滇池旅游更应该突出沐氏文化这一特色,能做成品牌更好。

如2024年5月-8月,昆明市政协原老领导张建伟及呈贡区政协文史委原老领导杨春富联合提案:将呈贡区沐氏墓地打造成“呈贡沐陵国家遗址公园”—“关于恢复修建云南呈贡沐陵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议”,将在明年初昆市政协会议提交。

还可以跟昆明学院“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合作,探寻更宽领域的发展。

[欢迎网友转发,但拒绝改头换面,变成您自己的“文章”]

来源:马沐驷后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