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山的钟声悠远而空灵,回荡在云海之间。斗战胜佛孙悟空端坐在莲台之上,金色的佛光笼罩着他曾经桀骜不驯的身形。五百年过去了,他早已不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是受万人香火供奉的佛陀。
觉悟之后
灵山的钟声悠远而空灵,回荡在云海之间。斗战胜佛孙悟空端坐在莲台之上,金色的佛光笼罩着他曾经桀骜不驯的身形。五百年过去了,他早已不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是受万人香火供奉的佛陀。
每日的诵经功课刚结束,诸佛菩萨渐次离去,唯有悟空仍静坐原地。他的火眼金睛微微睁开,望着大雄宝殿中央那尊巨大的如来金身,心中忽然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疑虑。
这疑虑如同一粒微尘,落在心湖之上,荡漾开层层涟漪。
为何当年如来一掌便能将老孙压
在五行山下?为何菩提师父传授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为何如来早就认识菩提祖师,却在取经路上装不知?
这些问题,在他成佛后的这些岁月里,时不时浮上心头,却又被日常的佛法修行所掩盖。今日不知为何,这些疑问格外强烈,几乎要冲破他数百年的禅定功夫。
“悟空。”如来的声音突然在他心中响起,“你心有疑惑。”
悟空一惊,连忙收敛心神:“弟子不敢。”
“来我处一趟。”如来的声音温和却不容拒绝。
悟空起身,驾起莲台,飞向如来修行的内殿。这是成佛后如来第一次单独召见他。内殿不似外殿那般金碧辉煌,反而简朴非常,唯有几盏长明灯闪烁,映照着如来庄严而又慈和的面容。
“坐。”如来一指面前的蒲团。
悟空恭敬坐下,竟有些拘谨。这感觉对他而言十分陌生,自从成佛后,他已很久没有这种忐忑的心情了。
“你方才思虑何事?”如来缓缓问道,双眼仿佛能看透一切。
悟空犹豫片刻,终究如实道来:“弟子在想,佛祖神通广大,可知晓我师父菩提祖师的来历?”
如来微微一笑,那笑容中似有深意:“菩提乃西方妙境中的一位隐士,修行深厚,通晓三教,法力无边。我岂能不知?”
悟空愣住:“那为何当年取经路上,我问及菩提祖师,佛祖却说不曾听闻?”
殿内长明灯的火焰微微跳动,在如来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你既已成佛,有些事也该明白了。”如来缓缓道,“且闭上眼睛,我带你去看一段往事。”
悟空依言闭目,只觉周身一阵轻盈,仿佛穿越了无尽时空。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站在一座熟悉的山前——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正是他当年学艺的地方。
“这是...”悟空惊讶地环视四周,山景依旧,只是洞门紧闭,门外积雪甚厚,似乎久未有人出入。
“这是你离开后的第二十年。”如来的声音在他心中响起,“看那边。”
悟空转头,见一位白衣老者正缓步上山,竟是菩提祖师。令他惊讶的是,菩提祖师并非孤身一人,身旁还跟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僧人——那分明是年轻时的如来!
“这...这是怎么回事?”悟空目瞪口呆。
“静观便可。”如来的声音平静无波。
场景中的菩提祖师与如来并肩而行,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悟空悄悄靠近,听到他们的对话。
“那石猴现已大闹天宫,道友可满意了?”如来的声音年轻却已具威严。
菩提祖师抚须轻笑:“非我满意与否,此乃天意如此。那石猴本是女娲补天所遗仙石,吸收天地精华而生,命中注定要有一番作为。”
如来颔首:“然而闹得太过,恐伤三界平衡。”
“故此需你出手制止。”菩提祖师停下脚步,看向如来,“这也是我当日收他为徒时便已预见的结果。”
年轻如来微微皱眉:“道友既知今日结果,为何还要传授他通天本领?”
菩提祖师长叹一声:“世间因果,环环相扣。若无石猴大闹天宫,便无五百年镇压之罚;无五百年镇压,便无护唐僧取经之事;无取经之功,又何来今日的斗战胜佛?”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况且,西方佛法东传,需要这么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东土大唐皇帝信服的奇迹。”
如来默然片刻,方道:“道友深谋远虑,我不及也。”
“非我深谋远虑,而是顺天应人罢了。”菩提祖师遥望远方,“那石猴性子刚烈,需经历磨难方能成才。我传授他本领,却也要他吃些苦头,方能明白天地之大,非一人可妄为。”
场景至此忽然模糊,悟空只觉得眼前一花,又来到了另一处地方。这里是凌霄宝殿,殿外黑压压一片天兵天将,而年轻的自己正挥舞金箍棒,与诸神交战。
悟空看见菩提祖师隐身云中,静静观战。当自己与二郎神斗得难分难解时,菩提祖师手指微动,一道无形之力暗中助自己一臂之力。
“师父他...”悟空心中震动,“原来当时在暗中助我?”
接着场景变换,自己已被压在五行山下。菩提祖师现身山前,眼中满是慈悲与不舍。
“徒儿,莫要怨恨。”菩提祖师轻抚山石,那山石仿佛有所感应,微微颤动,“今日之困,乃为你明日之解脱。五百年后,自有圣僧前来救你,那时你当改过自新,护他西行取经,终得正果。”
山中的悟空自然听不到这番话,但此刻旁观的斗战胜佛却听得清清楚楚,一时心中百感交集。
场景再次变换,这次是如来正在讲经说法,众菩萨罗汉齐聚聆听。会后,菩提祖师现身与如来密谈。
“那石猴已被压山下,接下来该如何?”菩提祖师问。
如来微笑:“依计划而行。五百年后,金蝉子转世的唐僧将路经此地,收他为徒,同往西天取经。届时还需道友暗中相助。”
菩提祖师颔首:“自然。我会在取经路上设下几难,既磨练他的心性,也助他们积累功德。”
悟空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取经路上的诸多劫难,有些竟是自己的恩师暗中布置!难怪有些妖魔似乎与自己师出同门,现在想来,必是菩提祖师的门下或者化身。
景象再转,这次是取经路上,自己与唐僧路过一处荒山,遭遇一群妖怪。那些妖怪法力高强,自己一时难以取胜,暗中却总有一股力量在相助。现在悟空看得分明,那股力量源自云端隐身的菩提祖师!
最后场景回到灵山,取经队伍功德圆满,如来正在封赏。当问及悟空师承时,如来明明知晓一切,却故作不知。
景象至此渐渐消散,悟空发现自己重回如来内殿,仍坐在蒲团之上,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刹那间的幻觉。
但他知道,那绝非幻觉。
悟空抬头看向如来,眼中已有泪光:“佛祖,为何让我看这些?”
如来声音温和:“你既已成佛,当知一切因果。菩提道友与我早有安排,为你设下这条成佛之路。当初不告诉你,是因时机未到,你心性未定,若知真相,恐生变故。”
悟空沉默良久,方道:“我师父...菩提祖师现在何处?”
如来轻叹一声:“菩提道友已完成他的使命,归于混沌,与天地同在了。”
悟空心中一震,顿时明白为何成佛后再也寻不到菩提祖师踪迹。
“他为何不见我最后一面?”悟空声音微颤。
“因他知你必会追问,而他已无更多可告知。”如来道,“菩提道友化身千万,曾在三界多处显化,灵台方寸山只是其一。他的真身早已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悟空低头沉思,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忽然间,他想起取经路上的一件怪事。那次他们遭遇黄风怪,自己与之斗法处于下风时,忽有一阵奇风相助。现在想来,那风的源头,竟是隐在云中的菩提祖师!
又有一回,火焰山下,铁扇公主拒不借扇,是有一位老者暗中指点,才找到破解之法。那老者的模样,如今在悟空心中清晰起来——分明是菩提祖师化身!
太多太多的细节,在此刻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原来自己从未离开过师父的注视,即使在被压五行山的五百年间,也总有莫名的温暖陪伴。现在悟空明白了,那是菩提祖师在暗中看顾。
“师父...”悟空喃喃自语,心中既感温暖又觉酸楚。
如来声音再次响起:“悟空,你可知菩提道友为何选择你?”
悟空抬头:“因我是天地所生,无父无母,无牵无挂?”
如来摇头:“非也。因你心中有最纯粹的真性,犹如未经雕琢的美玉。菩提道友看中的,是你那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隐藏在顽皮背后的慈悲心肠。”
悟空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大闹天宫,脸上不禁发热:“那时弟子狂妄无知...”
“正是那份狂妄,才需磨练。”如来微笑道,“玉不琢,不成器。菩提道友琢你外形,我琢你内心,终使你成为今日的斗战胜佛。”
悟空忽然想起一事:“佛祖,我有一事不明。既然您与师父早有安排,为何还要让我经历这许多磨难?直接点化我不就成了?”
如来长眉微动:“悟空,你可见过直接开放的莲花?若非在淤泥中挣扎,在黑暗中探索,如何能绽放得那般圣洁?修行之路,无人可代步,必须亲自走过,方能真正觉悟。”
悟空默然,想起自己从石猴到齐天大圣,从囚徒到取经人,最终成佛的历程,心中渐渐明朗。
是的,若无大闹天宫的狂妄,便不知天高地厚;若无五行山下的五百年困顿,便不懂忍耐与谦卑;若无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便不会生出真正的智慧与慈悲。
这一切,都是成佛必经之路。
如来又道:“菩提道友与我,看似设局,实则是顺应天意,为你提供磨练的机会。路是你自己走的,功德是你自己修的,非我等所能赐予。”
悟空终于完全明白。他起身,恭敬地向如来行礼:“谢佛祖点化,弟子已无疑惑。”
如来颔首微笑:“既已明白,且去罢。记住,已成斗战胜佛,当以护持佛法、济度众生为己任。”
悟空退出内殿,驾云回到自己的修行处。他坐在莲台上,望着灵山云海,心中感慨万千。
原来一切早有安排,却又并非注定。菩提祖师给了他本领,如来给了他方向,但路上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若非自身有向上的意志,外缘再多也无用处。
此刻悟空才真正明白,为何如来明知菩提祖师却装不知。若早早告知,自己必生依赖之心,难以独立成长。正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菩提祖师与如来,一个严师,一个慈尊,共同引导他走上正途。
云海之下,人间烟火依稀可见。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到众生百态:有苦苦挣扎的凡人,有修行路上的妖怪,有迷茫不知归处的游魂...
他忽然心生慈悲,驾云下落凡间。
在一处荒山,悟空见到一群小妖正在为难一个村落。若是往常,他必定一棒子打去,将妖怪们赶尽杀绝。但这次,他化身一位游方僧人,先是劝诫妖怪,后又指点村民如何与妖怪和平共处。
“大圣...不,斗战胜佛今日为何不打杀我们?”为首的小妖怯生生地问。
悟空微笑:“打杀易,度化难。然佛法慈悲,当以度化为主。”
他想起菩提祖师当年对自己的耐心教导,如今方才懂得那份慈悲之心。
处理完村落之事,悟空又行至一处熟悉的地方——五行山旧址。山已不在,原处建起了一座寺庙,供奉的竟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悟空摇头失笑,进入庙中,见一位老僧正在扫地。
“老师父,请问为何在此供奉齐天大圣?”悟空化身香客问道。
老僧抬头,眼中有着智慧的光芒:“施主有所不知,这齐天大圣后来护唐僧取经,成了斗战胜佛。此山原是他修行之处,故建庙纪念。”
悟空细看老僧,忽然愣住:“您...您是不是...”
老僧微笑:“悟空,你终于来了。”
这声音,这气息,分明是菩提祖师!
“师父!”悟空几乎要跪下行礼,却被一股无形之力托住。
“此处人多眼杂,不必多礼。”菩提祖师轻声说,“我知你见了如来,必来此处。”
悟空激动不已:“师父为何瞒我这么久?”
菩提祖师继续扫地,声音平静:“非是瞒你,时候未到耳。如今你已成佛,明白因果循环,自然该知晓一切。”
“师父与如来...”悟空欲言又止。
菩提祖师微笑:“如来是我师弟,我们曾一同修行。后他成佛祖,我则游走三界,寻找可造之材。”他看向悟空,“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
悟空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菩提祖师与如来竟是师兄弟关系!
菩提祖师仿佛看透他的心思,又道:“不必惊讶。三界之大,因果之复杂,远超你所想。今日我来,是有一事相托。”
“师父请讲。”
菩提祖师望向远方:“东土有一小国,名唤无忧国。国中有妖邪作祟,需你前去度化。切记,以慈悲心度之,非以武力伏之。”
悟空合十行礼:“弟子遵命。”
当他抬头时,菩提祖师已不见踪影,唯有一位普通老僧继续扫地,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悟空知道,这是师父对自己的又一次考验。他驾云而起,直往东土无忧国方向而去。
云间,悟空回想成佛以来的种种,终于大彻大悟:原来菩提祖师与如来并非简单地“设局”,而是以整个三界为棋盘,以众生为棋子,下一盘大棋。目的非为控制,而是引导众生向善,共证菩提。
而自己,从一枚“棋子”,终于成为了“下棋人”。
无忧国已近在眼前,妖气弥漫。悟空按下云头,心中已有度化之策。
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斗战胜佛,更是菩提祖师的真正传人。
天空云彩汇聚,隐约形成一朵莲花的形状。悟空抬头望去,仿佛看到菩提祖师与如来并肩而立,对自己微笑颔首。
悟空也笑了,金箍棒化作一根普通竹杖,他拄杖而行,向那妖气弥漫处走去。
路还长,但方向已明。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