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西北联大有多牛?只办1年,却生出5所顶尖名校,影响至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2:35 1

摘要:上回我们聊到,1937 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失守,高校纷纷西迁。北大、清华、南开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留下了 “保存火种、培养人才” 的传奇。而另一批高校则一路向西,在西北大地组建了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它办学仅 1 年,却为西北地区播下了优质高等教育的

上回我们聊到,1937 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失守,高校纷纷西迁。北大、清华、南开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留下了 “保存火种、培养人才” 的传奇。而另一批高校则一路向西,在西北大地组建了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它办学仅 1 年,却为西北地区播下了优质高等教育的种子,如今至少 5 所知名大学都与它血脉相连。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津、河北、河南、东北的一批高校,冒着炮火向西北转移,最终在陕西西安汇聚:

北平高校: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北平研究院;
这里要特别说明:北平大学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国民政府推行 “大学区制” 时,把平津 11 所高校整合而成的 “组合体”,比较松散。当年想把北京大学也拉进来,还被北大拒绝了。天津高校: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前身);河北高校: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前身);河南高校:焦作工学院;东北高校:东北大学。

1937 年 10 月,这些辗转西迁的师生们在西安携手,组建了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为战火中的学子撑起了一片读书的天地。

好景不长,1938 年 3 月,山西失守,日军逼近陕西潼关,距离西安仅 100 多公里。为保师生安全,当年 4 月,西安临时大学整体迁往陕西汉中城固县,正式更名为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和西南联大不同,西北联大没有保留各校独立建制,而是按专业整合为 5 个学院:文、理、法商、教育、医学。这种 “强强联合” 的模式,本想集中力量办教育,却因一场风波走向解体。

当时,北平大学的部分教师思想进步,引起了国民党中统的不满,中统要求罢免这些老师,遭到北平大学反对。1939 年 8 月,国民党强令西北联大解散 —— 这所诞生于危难的大学,办学仅 1 年多就走到了尽头。

虽然存在时间短,但西北联大的 “遗产” 却无比丰厚。它解体后,各学院重新组合,直接诞生了 5 所大学,如今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联大的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 “国立西北工学院”,后来发展为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985、211,航空航天领域顶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联大的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为 “国立西北农学院”,后迁至陕西武功县杨凌镇,改名西北农业大学;再后来与咸阳的农林科研院所合并,成为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211,农业科学全国领先)。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联大的教育学院独立为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后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留在兰州,发展为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另一部分返回北京复校,成为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985,师范类顶尖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北联大的医学院独立为 “国立西北医学院”,后迁到西安,改名西安医科大学;2000 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交医学实力雄厚,全国知名)。西北大学
1939 年 6 月,西北联大剩下的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合并,组建 “国立西北大学”,后迁回西安,成为今天的西北大学(211,综合实力强劲,尤以历史、地质等学科见长)。

这 5 所大学并未止步,后来又通过发展、拆分,“孕育” 出更多高校。比如西北大学,在 1952 年院系大调整中,部分系室拆分出去,参与组建了西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 —— 可以说,西北联大的血脉早已渗透到西北多所高校的根基里。

如今西北地区高校资源丰富,从顶尖 985 到特色院校,背后几乎都能看到西北联大的影子。这所只存在 1 年多的大学,用 “解体即重生” 的方式,为西北高等教育播下了火种,更用血脉延续的力量,影响了中国高教格局近百年。

那段烽火中的坚守与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你还知道哪些与西北联大有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河南省经管学校苗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