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开学季,孩子当心这两种病!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2:35 1

摘要:开学季,很多医院的门诊会迎来一波特殊的“小患者”——有的孩子手心、脚底冒出皮疹,有的孩子喉咙痛得吃不下饭。这很可能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在“作祟”,二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被家长混淆。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为家长揭秘两者的异同,并提醒家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5日讯 开学季,很多医院的门诊会迎来一波特殊的“小患者”——有的孩子手心、脚底冒出皮疹,有的孩子喉咙痛得吃不下饭。这很可能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在“作祟”,二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被家长混淆。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为家长揭秘两者的异同,并提醒家长科学防治。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病原型别存在差异。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多发生在1-7岁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毒(如 EV71)“跨界作案”——既能引起手足口病,也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这也是两者症状相似的核心原因。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类似,传染性强,夏季高发,容易在儿童聚集场所引发聚集,两种疾病的患者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或唾液,也可能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物品,有些孩子也会因为飞沫或咳嗽传播。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初期都可能出现突发高热,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更急,常突然高热;手足口病发热略温和,但核心区别主要为“疱疹”的位置。

手足口病通常在“手足口臀”四处开花,典型表现为手、足、臀部甚至四肢会陆续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疼不痒,不会留疤,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在“喉咙里”局部发展。疱疹集中出现在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呈灰白色,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会因咽痛剧烈而拒绝进食、流口水,但手、足、臀部等部位不会出现皮疹,这是与手足口病最主要的区别。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自限性疾病(多数1-2周自愈),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需警惕重症病例。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而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个别患儿甚至会死亡。

家长需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警惕“危险信号”,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精神差、嗜睡、烦躁;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困难。

市疾控中心专家信雪苓建议,科学预防两种疾病,日常防护要注重“四件套”。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勤通风,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常消毒,定期清洁玩具、餐具、门把手等,儿童的衣服、被褥定期晾晒。少聚集,疾病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当孩子出现发热、皮疹、咽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EV71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6个月到5岁的儿童,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青岛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