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男子长期吃艾司唑仑,来治疗失眠,6个月后情况如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0:2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李先生,42岁,天津某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半年前,他因为连续几周难以入睡,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在朋友的建议下,到附近的药店买了一盒艾司唑仑。

服用后,他感觉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第二天也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于是,他开始长期服用艾司唑仑来缓解自己的睡眠困扰。

起初是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服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剂量似乎不再有效,李先生便逐渐增加了药量。

艾司唑仑是什么?

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种短效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发挥镇静、催眠、抗焦虑的功效。

该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短期治疗失眠和焦虑障碍,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的报道,艾司唑仑是目前国内处方量最大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之一,约有15%的失眠患者曾使用过这类药物。

六个月后,李先生的情况如何?

服用艾司唑仑六个月后,李先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药物确实有效地解决了他的睡眠问题,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他发现自己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起初每晚0.5毫克的剂量,到第六个月已经增至2毫克,远超推荐的治疗剂量。

李先生开始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更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变得情绪不稳定,有时无缘无故地感到焦虑和易怒。

工作中,他曾因为同事的一句无心之言而大发雷霆,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更为严重的是,李先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停止使用这种药物。有一次,因为出差忘记带药,他当晚经历了极度的失眠、焦虑、心悸、出汗、头痛等戒断症状,甚至出现了手抖和恶心。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对艾司唑仑产生了依赖。

专家分析:艾司唑仑长期使用的风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精神卫生科王教授解释,艾司唑仑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存在多项风险:

耐受性形成:长期使用后,同样剂量的药物效果会逐渐减弱,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药物依赖:持续服用3-4周后,约30%的患者会出现生理性依赖,表现为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反应。《中华精神科杂志》的研究显示,使用6个月以上的患者,药物依赖发生率高达70%。

认知功能损害:长期使用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

情绪波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抑郁等症状。

跌倒风险增加:由于药物的肌肉松弛作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长期使用会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睡眠障碍的正确治疗方法

针对李先生的情况,王教授强调,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在中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5%-20%。但药物治疗并非唯一选择,尤其不应作为长期治疗的首选方案。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失眠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明确失眠的原因。失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心理压力、环境因素、生理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往往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其次,非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被证明是治疗失眠的一线方法,通过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和认知模式来改善睡眠。此外,放松训练、睡眠卫生教育、光照疗法等也有良好效果。

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应严格控制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低剂量抗抑郁药等替代方案。

李先生的转机

意识到自己对药物的依赖后,李先生终于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医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减药方案,采用缓慢递减的方式,每周减少5%-10%的剂量,同时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

减药过程并不轻松,李先生经历了数周的焦虑、失眠反弹和情绪波动。但在医生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坚持了下来。

医生还为他推荐了一些自然疗法,如每晚泡脚、听轻柔的音乐、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等,帮助他逐渐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三个月后,李先生成功停用了艾司唑仑,虽然偶尔还会有轻微的睡眠问题,但整体睡眠质量已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他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也逐渐恢复正常。

给公众的警示与建议

李先生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据《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约有30%的成年人在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失眠问题。面对睡眠障碍,公众应保持理性态度:

正确认识失眠:短期、偶发性的睡眠问题通常不需药物干预,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

避免自行购药:艾司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购买和服用。

关注睡眠卫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适量运动但避免睡前剧烈活动。

学习应对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持续两周以上的失眠问题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指导。

李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艾司唑仑等药物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睡眠问题,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健康的睡眠应建立在良好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而非依赖药物。

只有采取科学、综合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睡眠障碍,重获健康睡眠。

参考文献:
1.《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CCMD-5),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2023年版,
2.《中国失眠症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第4期,
3.《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与戒断综合征》,《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年第54卷第3期,163-169页,
4.《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风险评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年第49卷第2期,89-95页,
5.《天津市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102卷第11期,778-784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