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东健:嗯,这件作品是我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么多年来去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采风写生、参加各种活动,还有旅游观光,每到一地都会安排去有古文化气息的遗址和博物馆参观,看的地方多了,总是有一种现状让我感到十分震惊,这种沉重感实在让人难以释怀!
文化视界对话郭东健
文化视界:郭老师好!您的人物画创作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我们一直都很关注。最近看到您的一幅创作,视觉效果很震撼,也很打动人。怎么会想起画这么一件作品?
郭东健:嗯,这件作品是我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么多年来去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采风写生、参加各种活动,还有旅游观光,每到一地都会安排去有古文化气息的遗址和博物馆参观,看的地方多了,总是有一种现状让我感到十分震惊,这种沉重感实在让人难以释怀!
郭东健在某石窟参观
文化视界:什么现状呢?
郭东健:我说的你们应该也会有同感。比如在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古代石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批量的有身无首的各类造像,许多佛头不知去向,或者被砸的残缺不全。再比如在一些欧美西方国家的不少博物馆中,我们也能不时地看到一些来路不明的中国历代佛首在展陈,对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心里肯定不好受,它让人感到十分不解和痛惜。这种人为造成的身首分离的惨状,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曾经遭受的不幸。这也很自然地会让我联想到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大举入侵吞食中国的同时,盗取、掠夺和遭踏了中华文物珍宝数不胜数。据我了解,在我国仅仅河南龙门石窟就有被盗凿佛首1063余尊,而山西天龙山石窟也有240余尊佛首遭切割转卖,从此沦为无头石窟。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都不少见,这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辱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难以弥合的伤口!
某博物馆展出中国佛首
响堂山常乐寺石佛
文化视界:您说到的这些石窟造像,其自身就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核。
郭东健:是的,中国历代佛造像凝聚了许多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它们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门类。古人在造像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塑造人类内心最美好的一面,比如倡导平和、包容、善待生命、平等和自然共生等等。所以,精典的佛造像都是能显示出宁静、恬淡、安祥的神态,它们造型简练、神情庄严,具有不可言说的神圣感和肃穆感,这种魅力穿越千年仍可以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河北响堂山石窟
文化视界:这些触发了您的创作灵感?
郭东健:我觉的守护好先人留下的这些艺术瑰宝,特别是呼唤散失的国宝回家,重拾民族文化尊严,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十分看重的命题。每想到此,就会有一种情绪上的冲动让我提起笔画一件作品来表达心中的激愤,它促成了我创作的原动力。
《瑰宝》局部之一
文化视界:有多位专家说这件作品构思立意极佳,您对此怎么看?
郭东健:我们都知道,艺术作品是审美情感和心灵共鸣的载体。它要具有感染力,就离不开真诚,所谓真诚,其实就是要摒弃任何杂念,如实地传递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唯此才可能引发大众共情。像美术史上的一些佳作,尽管你可能只是匆匆瞥了一眼,却能在心中久久回响,难以忘怀。不过,大胆的立意和真诚的表述有时也伴随着风险,类似的题材以前没有出现过,我对画好这幅画很有感觉,我也相信每个人看到这幅画,都会联想到这方面的切身感触,无非是我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瑰宝》局部之二
文化视界:您是不是觉的现在很多作品立意似曾相识?
郭东健:当然作品立意独特新頴很重要,还要允许多维度、多样性,那种不痛不痒、随波逐流的选题说到底一是无胆识,二是没有独立思想。而寻找到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情怀的切入点,才可能触及到人的神经,引发共鸣,发人深思。为此我花了大量精力查阅相关史料和图像资料,特别是那些长年背井离乡、面目全非的佛首形象,凝重而悲情,让人不忍直视,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难分难舍的一部分。后来我在作品题目《瑰宝》的附文部分题了一首打油诗,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瑰宝》局部之三
文化视界:从作品上看,这次的表现技法与您之前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郭东健:当我面对着收集来的这些饱经磨难的形象,由于它们产生的年代不同、地域和材质的不同,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多种多样的。就材质来说,有石雕、木雕、铜雕、彩塑、陶雕和脱砂等,以往创作已经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够用了。因此要尝试用不同的手法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既要笔法松弛,又要形神端庄,也就是要找到自由酣畅和理性克制之间的平衡点。为了形成饱满的视觉张力,我选择采用了群像排列式构成,这样不仅突显了它们个体间鲜明的特征对比,也强化了图谱的整体气势。
《瑰宝》局部之四
文化视界:我看每个头像的处理着力点都不同,笔触很生动,是不是想了很多办法?
郭东健:当然在画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把握好线、面两者行进中的自由切换,另外就是要突出强化墨、色两大元素的互融关系,充分发挥中国画工具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总的目的就是要使画面具有鲜活的绘画性和耐品的趣味性,使每个形象能拉开距离又能抓住人心,有微妙的变化和灵动的节奏,具体表现为:有的轻爽通灵、凝炼概括,有的枯润并施、刚柔并济,有的色墨交辉、自然松沉,有的涩笔纵横、苍古厚拙,尽最大可能把佛性的善良美好倾注笔端,留于纸面。作品成型后我采用了灰色调肌理来统一全图,使之浑然一体,也衬托出岁月的苍桑厚重。
《瑰宝》展览现场
文化视界:听说《瑰宝》在推送全国十四届美展时获福建省金奖,后来在全国评选时因作品的选题争议很大?
郭东健:呵呵,是这样的。我听说在全国评选中这是很抢眼的一幅画,现场确实有不小争议的声音。我觉的有争议说明不一般、有特点和超常规。当然,我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回应现实关切和时代诉求,也就是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应该在创作观念上呈现出艺术多元化的一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眼见都是那些题材趋同、创意固化、技法磨蹭的作品充斥在全国美展展厅,这种“精致的平庸”,势必导致审美格局的萎缩,导致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独立创新无从谈起。所以艺术创作还是要重提打破僵化,解放思想,不能再回到一元化的老路!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当年那些能够冲破禁锢、独出心裁又让人心动的好作品,是多么的难得和幸运!在这里我也想特别提一下:2021年除夕央视春晚现场推出的《国宝回家》专题,实况播报了流失海外一百年的天龙山佛首回归故里的盛况,节目内容引万众瞩目,令无数国人为之动容!节目对敏感话题进行了正向追踪,充满了正能量,让人刮目相看!
流失百年的天龙山佛首回归故里
文化视界: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庚续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期待画家们更多的介入。
郭东健:确实是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文明的财富,现在各地都出台了很多保护举措。传统文化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样态,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真诚”是艺术的灵魂,美术史上那些名垂千史的佳作,都是能直达精神层面,一下子被感动、被共情的。《瑰宝》的创作过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次真诚的艺术体验。
《瑰宝》局部之五
文化视界:郭老师,最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今天的对话。
郭东健:我想说,一件作品能够引发观者触动和思考是很重要的。《瑰宝》所表达的主题明了直观,它希望人们不要忘却和冷落那些远离家园的艺术瑰宝,同时期待着它们有朝一日能回归祖国!谢谢!
《瑰宝》 局部之六
《瑰宝》 局部之七
《瑰宝》 局部之八
《瑰宝》 局部之九
《瑰宝》 局部之十
画家简介
郭东健,1956年生于山东博兴。曾任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书画频道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福建分院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会长,福建省人物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届、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他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建党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全国卫生美术作品展”,“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福建10家晋京展”,“全国中国画精英展”,第一、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中国当代国画人物画提名展”,第一、二、三、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创新作品展”等权威性大展。
曾荣获中国原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以及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第七届、八届、十届“百花文艺奖”等多项奖项。中国画《时代楷模孙丽美》入选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画《陈嘉庚在延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陈嘉庚在集美》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陈嘉庚在北京》被中国共产党展览馆收藏。
出版发行《当代国画名家作品——郭东健》 《郭东健人物画集》《中国画名家郭东健》 《郭东健水墨人物画选》 《郭东健国画扇面集》 《唯美新势力——郭东健写意画集》 《画院画家——郭东健》等10余部个人专集。《美术》 《美术观察》 《美术观点》 《美术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美术馆》 《画界》 《当代中国画》 《艺术界》 《神州诗书画报》 《中国画刊》等专业报刊均辟专版大篇幅介绍其学术成就。
先后在福州、北京、兰州、三明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曾赴埃及、土耳其、阿联酋、肯尼亚、坦桑尼亚、日本、印尼、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及中国台港澳地区作艺术交流。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