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出生在豫西嵩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咱这远远的山就叫伏牛山,可脑海中总没有“伏牛”的形象。稍长后,听人说八百里伏牛山在地图上看象一条卧牛伏在豫西南,我有了一点概念,可对于伏牛山总还缺少形象感,立体感。
我出生在豫西嵩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咱这远远的山就叫伏牛山,可脑海中总没有“伏牛”的形象。稍长后,听人说八百里伏牛山在地图上看象一条卧牛伏在豫西南,我有了一点概念,可对于伏牛山总还缺少形象感,立体感。
岁月悠悠,我外出求学之后,又回到伏牛山区工作。在县委办公室的几年里,常随县委领导到伏牛深山区调研、检查工作。我终于走近了伏牛山,不仅触摸到它的皮肤,甚而感受到它的呼吸。
有一年的初春时节,我陪同县里的一位领导到伏牛山腹地白河乡搞调查。如今闭眼想起初春时节茂林吐绿,春花耀眼的景象,仿佛仍能嗅到阵阵清香。工作之余,热情的乡党委书记邀请我们前往云岩寺探古。云岩寺藏在上寺村的银杏林中,背后是壁立千仞,白云缭绕的伏牛山主峰——龙池漫。也就是在这里,我听到了当地人有关伏牛山的神奇传说。相传,唐朝初年(约公元627年)南方有一法号叫“自在禅师”的姓季的僧人,学道既成,要到北方找一名山“幽居”,临行时,他的师傅马大师对他说:“逢牛可止”。自在禅师先是来到如今南召县名叫野牛岭的地方,遇到了一头野牛,说来也怪,野牛见到自在禅师,便驯顺地爬下,让自在禅师骑上,往北走来,一直走到如今嵩县白河乡的下寺便要停下来,禅师见这里不甚宽敞,示意野牛继续顺沟前行,一直来到上寺村。禅师见这里群峰壁立,溪流潺潺,林深谷幽,确是传法布教的处所,便停了下来。而野牛则腾云驾雾,飞入山颠,跃入龙池。自在禅师知牛为神龙所变。后人在野牛岭铸造了一尊铁牛。起名为伊阙铁牛。“野牛降伏而山名”,伏牛山因为自在禅师降伏野牛而得以闻名天下。
关于伏牛山的来历,讲者言之凿凿,使人不能不信服,但有无文字记载呢?我却带着疑问找到了一块立在麦田中的石碑,见是明政德十三年(1518)年立,距今近五百年。上面依稀可见:“嵩县城南望三百里日伏牛。考之邑志,有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巅闻野牛狞恶唾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若降伏然,故名之……”看来,野牛降伏而山名,伏牛山的来历是与自在禅师降伏野牛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伏牛山,它真如一头巨牛横卧在豫西南。头向河南,尾入陕西,汉水在南、淮河在北,西北接熊耳山,东南遥接桐柏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八百里伏牛山果然气势不凡!
唐代诗人薛能,在《伏牛山》一诗中这样写道:
虎蹲峰状屈名车,落日连天好望秋。
不为时危耕不得,一犁风雨便归林。
诗人笔下的伏牛山是威风凛凛仰天长啸的猛虎,诗人在为伏牛山抱屈,本应为虎却屈名牛!在夕阳满天的秋天,请人放眼伏牛山金黄的秋色,想到风雨飘摇的动乱时局,期望伏牛山风调雨顺,人们能安居乐业!
薛能的期望只能是一种愿望!伏牛山在嵩县境内虽然只有长43公里,宽25公里,在白河乡的木桐沟入境,呈而北东南走向,却占据了900平方里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虽然大自然赋予了伏牛山物华天宝的优越环境,但历史上居住在深山中的山民却极度贫穷,并横遭兵匪摧残!
远古的蒙昧时代,不去说了,当时代的脚步进入明朝时代,《嵩县志》上还记载着吃人的事件!使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当时盘居在伏牛深山中的匪徒,吃人成性,他们把捉来的山民集中在一起,让自己脱光衣服,到山沟里挑水,先把身体洗干净之后,残忍地杀死,煮人肉吃!明朝据今几百年过去了,当我写下这个故事时,仍感到撼人心肺!那些将被杀,却要自己担水净身的乡民,想到不久就要被人食,将作何感想!愚昧的山民既被人食,反过来有食人的,这就是山民的悲哀。
在战乱的年代,伏牛山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更多地遭受了战争的蹂躏。明朝中叶,当李自成中原逐鹿受挫,便退守嵩县南山养精蓄锐,第二年冬“出伏牛山”,与明兵总领汤九州战九皋,攻县城,并击死汤九州于伊河上游的汤营。在上个本世纪初年,为了反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州大侠王天纵联络被逼上梁山的山民,在与伏牛山遥相呼应的杨山举起了反清大旗,前后在杨山扎营十余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山十大弟兄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下山投奔陕西靖国军,成为中原地区极有影响的革命武装之一。当年从伏牛山区走出去的十万在军中,将级军官达 名,团级军官 名。那是一个令伏牛山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年代!王天纵、憨玉琨、万选才这些人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原大地,不仅掀起了一阵战争狂风,而且在中原政坛成为极具影响的人物。当辛亥革命的成就被军阀葬送,当中原陷入军阀混战的血雨腥风之后,那些从伏牛山中走出的将领,无一例外做了军阀混战的牺牲品。曾几何时,年仅二十七岁的憨玉琨指挥二十万大军跃马中原,驱逐军阀吴佩孚出洛阳时,是何等威风!当中原大战兵败洛阳,只身一人逃到嵩县蛮峪时已几乎精神分裂,连呼“不中了,不中了”,最后自杀身亡,是何等悲哀!乱世出英雄,当民国初年伏牛山走出的英雄身败名裂之后,伏牛山便归于沉寂了。山村中偶然响起的枪声,那是刀客土匪在抢劫,在杀人越贷!此后近十年间,伏牛山中除了几股土匪活动之外,没有掀起过什么惊涛骇浪,与伏牛山遥遥相望的桐柏山闹红,而伏牛山却出奇地安静,除了走过几批红军队伍之外,伏牛山一直很平静。到了一九三八年,当抗战烽火烧到伏牛山的时候,这里似乎又热闹起来,从洛阳前线溃退的十万国民军进山来,到处是伤兵,汽车,连飞机场也修到了县城。然后是流亡中的河南大学也于一九三九年冬来到伏牛山区的潭头镇,五年间莘莘学子在伊河畔晨读,戴着眼镜的教授在街头漫步,河大把知识和文明带到山区,伏牛山骤然加快了文明进步的步伐!当抗战胜利的锣鼓在山城敲响的时候,人们一方面欢庆胜利,一方面涌向城门去看手足被钉在城墙上的女汉奸,据说此女人在日军占领期间,专门介绍本地女人给日军占领军司令。山民以这种极刑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时值盛夏,该女第二天便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此后,伏牛山飘过解放战争的硝烟,陈赓大将挺进伏牛山,实施“牵牛”占术,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老人回忆说:那些解放军住在大章街,电话线密麻麻一片,撤走时,光知道街上过了一夜队伍,不知道有多少人。此后五十年,当伏牛山沐浴着新中国的和平阳光,开始建设新生活时,尽管其中有不乏饥饿的阴云和十年动乱的困挠,但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相比,伏牛山终于走进了休养生息,稳定发展的新时代。
来源:养生晓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