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多方协作构建生态保护“全民防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1:45 1

摘要: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背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从红树林保育到河流治理,从青少年自然教育到数字化巡查,深圳通过专业化、品牌化、科技化的创新模式,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生态保护网络,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志愿服务之路。

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背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从红树林保育到河流治理,从青少年自然教育到数字化巡查,深圳通过专业化、品牌化、科技化的创新模式,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生态保护网络,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志愿服务之路。

专业化:以科技助力体系化发展

深圳环保志愿服务起步早、覆盖广。2011年成立的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早期以红树林保护为核心,10余年累计复种红树20万株,并逐步拓展至水环境治理、青少年生态教育等领域。“我们从2014年起开展水环境调研,2017年发起‘河流方程式’项目,通过民间河长带领青少年观察河流生态,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教育模式。”绿源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娜介绍。该项目不仅获评“广东省母亲河奖”,还开发了标准化培训工具包,推广至梅州、韶关等城市。

深圳将科技深度融入志愿服务。龙华区搭建的“环保志愿者之家”平台,将虚拟现实(VR)与环保设施开放相结合,打造“云开放”平台。通过线上虚拟展厅,公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水资源保护地及周边环境,了解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设施,了解其运行原理和技术流程。

专业化离不开体系化支撑。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的“生态哨兵”项目,组建起一支以退休党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环保热心人士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扎根社区一线,通过“巡查-调解-上报”的闭环机制,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心下移至街道、社区,破解了传统信访“响应迟、回复慢”的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2025年上半年累计出动2356人次,发现问题343宗,成功调解332宗,上报11宗至指挥中心,问题解决率保持高位,切实回应群众环保诉求。成立至今,“生态哨兵”团队已达736人,共设立“生态哨点”366个。发现问题5722宗,成功调解5558宗,上报局“指挥中心”分拨处置164宗。“生态哨兵”通过创新机制,将生态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形成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

青少年教育:从“知识灌输”到“实践育人”

“让青少年成为生态保护的‘小卫士’,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生态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自2014年成立以来,培养了850名环保志愿教师。

“我们带孩子们去河边观察生物、采集样本,再通过舞台剧、快板等形式把环保理念传播出去。”深圳市南山区生态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介绍,协会从2017年开始探索“志愿者2.0”模式,重点培养青少年参与环保。

协会还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发了涵盖水、大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的环保志愿服务课程包。“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协会还组织青少年参与全国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选拔优秀代表参与国家级赛事。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激励成长:从“短期参与”到“终身服务”

“采用‘梯度管理’方式,让志愿者逐步成长为专业人才。”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王海波介绍。红树林基金会有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志愿者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602人,长期活跃志愿者149人。

“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从入门培训到初级培训,再到专业培训,逐步提升志愿者的能力。”王海波说。志愿者完成18小时服务后,可获得基础物料支持,并正式加入服务队伍。每年还需完成一定服务时长,才能继续留在志愿者系统中。

“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还能找到归属感。”王海波表示,“很多志愿者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

一位曾是全职妈妈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植物观察和讲解活动,成长为植物专家,并在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她说:“做志愿者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多方协作,共建生态志愿服务新生态

在深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是单一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作的“大合唱”。

绿源环保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态监测和科普教育;南山区生态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企业,推动青少年环保实践;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与基金会、企业共建自然教育平台;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与周边的社区、居民合作,培养“在地志愿者”。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行列。他们可能是周末带孩子来湿地观鸟的家长,也可能是每天巡河的“红领巾河长”,还可能是深夜在红树林记录鸟类活动的志愿者。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生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每一份微小之力都能成为守护家园的星辰大海。

文|记者 许敏 实习生 江楷茵图|受访者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