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闪婚”传闻将演员景甜和冯绍峰送上了微博文娱榜热搜首位。
9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闪婚”传闻将演员景甜和冯绍峰送上了微博文娱榜热搜首位。
多个娱乐账号信誓旦旦地声称,这两位曾合作《灼灼风流》的演员已于8月29日秘密领证。
传闻配发的所谓“证据”很快被眼尖的网友识破——所谓的“结婚照”实为2023年剧集《灼灼风流》的剧照和宣传活动照片拼接而成。
8月底至9月初,一股“冯绍峰景甜闪婚”的风潮开始在多个社交平台蔓延。
这些爆料内容高度一致:均称二人因2023年合作古装剧《灼灼风流》结缘,而后低调恋爱并直接领证。
为增加可信度,爆料者还翻出片场互动花絮,将普通交流解读为“甜蜜信号”。
话题#冯绍峰景甜#迅速登上微博文娱榜热搜第一,阅读量短时间内急剧攀升。
尽管大多数网友表示“难以置信”,但该传言仍在不断发酵。
9月4日上午8:08,景甜工作室通过官方微博@景甜Studio 发布严正声明:“假!!!景甜女士未婚!单身!请停止造谣!”
声明中连用三个感叹号和三个“假”字海报,语气坚决,毫不含糊。
约一小时后,冯绍峰工作室也通过官方账号@iFengstudio 发文回应:“假!无中生有,不信谣,不传谣!”
双方回应的及时性和果断性,与传闻的荒谬程度形成鲜明对比。
冯绍峰此次对传闻的否认态度,与其过往主动官宣恋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2018年10月16日,冯绍峰与赵丽颖直接在微博晒出结婚证照片官宣结婚,震惊全网。
此前他与倪妮的恋情也大方公开。
2021年4月23日,赵丽颖工作室与冯绍峰工作室同时宣布离婚,两人婚姻维持不到4年。
这次闪婚谣言并非孤例,而是娱乐圈造谣产业链的又一次运作。
有分析指出,当今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早已不是简单的“口耳相传”,而是一条完整的“黑产”链条。
这条产业链包括专门挖掘黑料的“地下狗仔”、负责添油加醋的“文案写手”、推波助澜的“营销号矩阵”和最终变现的“流量商人”。
畸形的流量经济学是谣言屡禁不止的根本动力。
当造谣的收益远高于成本时,道德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
明星面对网络谣言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谣言可能对其形象和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另一方面,维权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网络谣言具有“病毒式传播”特性——原始造谣者可能被惩处,但成千上万的二次传播者却难以追溯。
更重要的是维权成本的“冰山效应”:明星要证明一个否定性事实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而造谣者只需敲几下键盘。
这种不对等的博弈,让很多明星选择“冷处理”,反而助长了造谣者的气焰。
要根治娱乐圈的谣言顽疾,需要多方合力构建“免疫系统”。
平台方应该建立“谣言溯源机制”,对明知是假仍恶意传播的账号实施“连坐处罚”。
监管部门可以借鉴食品安全领域的“吹哨人制度”,重奖举报造谣产业链的线人。
而作为普通网友,至少要养成“让子弹飞一会儿”的习惯,不做谣言传播的“二传手”。
在转发或评论前,不妨先问自己:这是事实还是幻想?是监督还是伤害?
冯绍峰和景甜曾合作的《灼灼风流》于2023年开播,如今两年过去,剧中CP“慕灼华与定王”的CP感仍被拿来消费。
算法推荐机制无形中助推了谣言的传播力度。
某个话题的搜索量可能在48小时内激增300%,衍生出的表情包和段子更强化了事件的传播力度。
面对娱乐圈谣言,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当娱乐至死成为常态,真相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来源:淘乐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