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里巴巴上周五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二季度Non-GAAP净利润同比下降18%,但核心业务展现出强大韧性: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达到三年以来的新高;淘宝闪购则成为驱动用户增长的最大亮点。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已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
阿里“烧”起来了,当然,我们是指烧钱。
从电商大战到 AI 投入,阿里近期似乎一直处于急行军状态。我们发现,身边的一切,都被阿里包围了。
大到科技前沿,阿里投入 3800 亿投入 AI 领域;中到打工人的职场焦虑,AI钉钉1.0应运而生,缓解搬砖焦虑;小到外卖大战,涉及电商阿里就寸步不让。
阿里巴巴上周五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二季度Non-GAAP净利润同比下降18%,但核心业务展现出强大韧性: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达到三年以来的新高;淘宝闪购则成为驱动用户增长的最大亮点。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已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阿里现在颇有一种“露胳膊挽袖子”的状态,马上就是“大干一场”。左手 500 亿烧电商,右手3800 亿烧 AI。蒋凡和吴泳铭正在以“如火燎原”之势重构阿里。
电商的有限战场
拳拳到肉的电商博弈,是存量市场之间的血肉搏杀,也是零和博弈的大型牌桌。
今年8月,淘宝闪购送餐到家业务日订单量峰值达到1.2亿单,8月周平均日订单量8000万单。大量新用户、新商户加入淘宝闪购,尤其是优质供给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场后发制人的电商大战,虽然还未收尾,却实打实让阿里收益颇丰。
按照蒋凡的表述,淘宝即时零售自四个月前推出以来,实现了第一阶段目标:扩大用户增长、建立消费者心智,订单量、用户规模、商家供给和配送增长都超预期。
淘宝闪购上线以来,就注重全时段的消费需求。7月,淘宝闪购通过发放免配送周卡、咖啡包月、便利店早餐套餐、餐饮优惠券包(覆盖5顿餐饮消费)等活动,降低用户购买成本,直接带动非餐时段订单快速增长。在大量优惠券的助推下,全国127个城市的夜间订单环比增长超100%,同时夜间场景更加多元,露营地周末夜间外卖量环比增长230%,景区公园、游乐场、垂钓园等夜间订单环比增长超100%。
即时零售大战,说到底其实还是用户心智大战。一方面是建立用户与平台之间高频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闪购的消费路径去带动原有的电商消费路径。近期,淘宝搜索页面除了以往商品之外,还增加了“闪购”一栏,该词条后面显示“30分钟达”。这意味着,闪购业务在淘天内部的重要程度再次升级。让即时零售为淘宝的基本盘导流,也是阿里参与这场烧钱大战的重要目的。
从数据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QuestMobile监测的数据也显示,今年7月,淘宝APP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同比去年7月增长了17%,淘宝与拼多多的日活差距更从今年4月的500万,拉大到7月的5000万。
对于电商 APP 而言,实现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淘宝在这场电商大战中受益匪浅。闪购进入大众视野,淘宝顺手拉开了和拼多多的差距。
在阿里之前的架构调整中,饿了么归入阿里中国电商集团,与淘宝闪购一并成为蒋凡手中的业务板块。业务本身相似度自不必说,但蒋凡一定肩负着让阿里电商重新站起来的重要职责。如之前象先志所分析,但与其说电商之战阿里电商“不能输”,更不如说蒋凡“不能输”。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电商大战最终会走向这样一个阶段: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零散的小战场被整合起来,以一场终极电商大战收尾。而那个时候,或许就是考验蒋凡能否真正带领阿里杀出重围的关键战役,也会是蒋凡向上再走一步的关键节点。
云+ AI 的无限战场
纵观美团、京东、拼多多等公司,二季度财报都形势暗淡,唯有阿里还算差强人意。云+AI 的业务让阿里的韧性远强于其他公司。又或者说,相比电商市场的存量博弈,阿里在云+AI 的无限战场可能才刚刚开始发力。
大摩将阿里云视为阿里巴巴捕捉AI机遇的“主阵地”。数据显示,阿里云第一财季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超出市场预期。这一强劲增长的背后,是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的支撑。AI相关收入贡献在云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20%,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最高水平之列”。报告认为,阿里云的增长势头在未来几个季度仍将持续。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强劲的行业需求、升级后的产品供给(如通义千问大模型升级),以及与SAP等公司的战略合作。
而在9月1日,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了最新的《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2025》。报告中显示,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日均调用量较2024年底实现363%的增长,目前超10万亿Tokens。其中,阿里通义占比17.7%位列第一,是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大模型。沙利文报告认为,随着千问Qwen、DeepSeek等国产模型在2025年持续开源,开源模型与国际顶级闭源模型的性能差距几近抹平,预计未来超过80%的企业将采用开源大模型,预示着开源模型将驱动企业级市场的新一轮增长。投入很快见到了回报,加大投入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阿里云已经在市场份额中领先多年,以往是阿里云带着AI,未来很可能变成 AI 带着云走,从云业务驱动变成双轮驱动。让能力更强的 AI 带动云业务的增长,二者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或许是未来阿里前进的主要方向。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阿里居然变成了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阿里集团CEO兼云智能集团CEO吴泳铭的那句“这也是阿里巴巴发展26年后的再次创业”的含金量得以验证。
在 AI 上继续“壕掷”3800 亿来继续投入,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都是历史性的大规模投入,但也是战略性的、必须抓住的机会,吴泳铭称,“我们都有足够的资源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饱和式投入”。在资金储备上,阿里确实也具备“饱和式投入”的底气。截至6月30日,阿里巴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共计5857亿元,京东和美团分别为2234亿元、1710亿元。近期辟谣采购寒武纪 1500 亿芯片的事情,也可见阿里可投入的份额令人咋舌:也许不会采购寒武纪,但 1500 亿的 GPU 投入对于阿里来说却并非不可能。家底厚,底气就足。
从电商到云+ AI,全力投入的背后都印证着阿里对自身重构的诉求。那个曾经因各种原因迷失的阿里,在 2025 迎来了首战告捷。关于阿里重新创业的故事,似乎在吴泳铭和蒋凡的带领下,正在揭开序幕。
来源:象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