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35岁的三胎妈妈同时收到了两份沉重的诊断书。
看到一则令人唏嘘的新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35岁的三胎妈妈同时收到了两份沉重的诊断书。
经鉴定,她同时患上了甲状腺癌和乳腺癌。
分析病情时,她的主治医生如此解释:
像无数的妈妈一样,这位母亲白天埋首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辗转于孩子的衣食起居。
到了晚上,又要辅导作业,时常强压怒火,咽下委屈。
而那些憋在心里的焦虑、吼完孩子的愧疚、没人搭把手的委屈……就像细小的石子,堆得多了,就成了压垮身体的山。
看到这里,我感到无比心疼,在这位妈妈身上,我看到无数妈妈的影子。
她们的生活里挤满了人,需要照顾的孩子,忙于工作的丈夫,等待看护的父母,然而,却没有一个人问问她们累不累,是否需要搭把手。一个人活成了千军万马,最终也是一个人承受病痛和折磨。
医生语重心长地提醒妈妈们:情绪压力对女性浅表器官的伤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你受过的委屈,身体会一直记得。
记忆会模糊,难熬的日子终会翻篇,但身体的账本,却一笔不落地记下了你每一次强忍的怒火,每一场深夜的焦虑。
对妈妈来说,最好的养生就是学会先把自己安放好。
这不是自私,而是为整个家庭着想的远见。
01
去年电影《出走的决心》一播出,我就去影院看了。
满脑子都是之前在网上刷到的电影原型,苏敏阿姨56岁开车环游中国的视频。
她戴着墨镜对着镜头笑,风把头发吹起来,我总觉得那是我见过最洒脱的样子,所以特别盼着在电影里回顾一遍这份自由。
但电影却真实还原了她无力、沉重的那一面:
生活中,她永远在忙碌,做饭、打扫、给孩子换尿布,一切都以丈夫、孩子为先。
而丈夫,不仅经济上跟她AA,精神上也从未关心过她。
甚至当她确诊了中度抑郁后,丈夫也只是冷笑着说:“她自己脑子有病,能怪谁?”
那一刻我没忍住,眼泪落了下来。
我想起自己的妈妈,有阵子也是失眠到天亮,却说“没事,就是老了睡不好”,现在才懂,那些说着“没事”的妈妈,心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我撑不住了”。
媒体《人物》杂志曾发起了一项话题征集#成为妈妈后,我变了#。
在上千份的来信中,我看到了无数从凡人变成“超人”的妈妈:
原本怕疼的她,开始变得可以忍受一整夜的宫缩痛、持续的哺乳痛、睡眠不足的偏头痛、久抱的身体痛;
曾经爱漂亮、爱旅游、满世界玩的她,戒掉了一切爱好,开始把孩子放在人生的首位……
然而,她们并不是真的不会累,不会痛。
只是被冠以“妈妈”这个称呼后,她们能做的唯有咽下委屈,藏起焦虑,努力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角色,以维持着那份表面的体面与家庭的安稳。
02
妈妈圈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忍一时,乳腺增生;退一步,子宫肌瘤。
乍一听觉得有些好笑,可笑过了,又觉得很想哭。
时而默默忍耐,时而崩溃暴怒,是多少妈妈最真实的状态。
前段时间,一位50岁的临沂大姐“房主任”因为讲脱口秀火了。“主任”不是她的职位,而是她的外号。
她调侃自己是村信息中心的主任,每天密切关注着谁家闺女搁城里两年了没回来、谁家欠钱不给了、谁家婆媳俩又干起来了之类的问题。
在舞台上,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多年前父母为她包办婚姻,让她嫁给了身高155,体重95的老公,图的就是老公“打不过”她。
但婚后真实情况是,一旦发生矛盾,这个小男人会叫来父亲一起来打她。
不仅如此,这个男人还懒惰、自私、不负责任,照顾孩子、种地做饭、伺候老人……都是房主任的活。
老公还要在一旁对她指手画脚,说她哪里做得不好。
房主任想离婚,可周围人都叫她忍。
忍来忍去,没等到柳暗花明,却得上了一身“情绪病”:袖状胃切除、乳腺增生、甲状腺增生……有时,血压能飙到200多。
正如美国亚特兰大疾控中心的一项发现所说:身体90%以上的病痛,都和被刻意压制的情绪有关。
多少次,妈妈们明明已经濒临崩溃,却还是告诉自己“忍一忍”;
多少次,明明已经被孩子的学业、老师的催促和做不完的家务折磨得仅剩一口气,却还在反思:为什么别的妈妈能做到的事,我却不行?
于是,一次次吞下委屈,一遍遍忍受怒火。
最终,任由那些被埋藏在心底的情绪就在身体最薄弱的地方炸响,从而引发健康灾难。
03
在网上,看过一位云南妈妈的故事。
28岁那年,她确诊了胆囊癌。
短短一年时间,疾病就让她从笑靥如花变得瘦骨嶙峋,整日躺在床上。
有一次,四岁的儿子躺在她身旁,一直喊妈妈。
但她连回应儿子的力气都没有,只能费力地抬起手,拍拍孩子,说:“睡吧。”
后来,儿子大概也感觉到了什么,向她承诺说,“妈妈,等我长大了给你买化妆品、给你买高跟鞋。”
可不久后,她还是去世了,带着对儿子深深的不舍。
成为妈妈后,我们总想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为孩子付出更多,给他提供更好的生活。
可回头看看才发现,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些,而所谓的“好”,也不过来自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标准。
对孩子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更加重要。
妈妈就如同家中的定海神针,她一垮,家也就没了。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才充分意识到,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事情,是先照顾好自己。
至于其他事,说来说去无非就三类。
一类是别人的事,我们尽力就好。
就像孩子的学习,我们可以陪他熬到深夜,可以一遍遍讲解错题,但那张试卷,终归要他自己来答,那条学习的路,终究得他自己去走。
所以,尽力之后,就要学会交还,把成长还给孩子。
一类是自己的事儿,我们努力就好。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个完美妈妈:要温柔又要坚定,要拼事业又要顾家庭。
可这无尽的期待背后,往往藏着的是巨大的焦虑。
倒不如,学着做一位60分的妈妈。
饭可以偶尔简单,地不必总是一尘不染。
累了就说“我需要休息”,做不到就坦然承认“这样也可以”。
或许就会惊喜地发现:一个懂得善待自己的母亲,比一个完美无缺的超人,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最后一类是老天的事儿,我们接受就好。
人到中年才发现,命运的脚本早已写就许多我们无法更改的篇章:婚姻的变故、事业的沉浮、亲人的离别……该来的风雨,一件都不会少。
与其愤怒质问“为什么是我”,不如深吸一口气,坦然地说一句:
我允许这一切发生。
04
最后,我想送给妈妈们一首小诗:
允许乱,
允许幸运发生的同时,
一些意外光临……
允许一个人,
只是一个普通人,
而不是别的什么。
人生这场跋涉,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
我们可以平凡,可以普通,但我们真的不能生病,不能倒下,更不能轻易说离开。
因为我们的身后还有一个家庭,有年迈的父母、亲密的爱人、年幼的孩子。
请相信,艰难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
在此之前,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
点亮赞吧,与天下所有妈妈们共勉。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