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
增强“四力”创作新闻精品
■吴贻伙
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023年检察日报社新闻宣传暨驻站记者、通讯员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也指出,要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更多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检察新闻产品,进一步提升检察新闻宣传质效。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如何更好地践行“四力”要求,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是我一直在学思践悟的课题。
一是脚力要勤。对驻站记者来说,增强脚力,就是要迈开双腿,从各种材料中走出来,从办公室走出来,经常走近一线检察官、走近基层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
2024 年5月,检察日报社策划了一组“检察监督守护长江精灵”特别报道,经过前期沟通,选定安徽扬子鳄保护的话题。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来到芜湖市南陵县,与办案检察官一起,深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片区,访问长年驻守在那里的扬子鳄巡护员。在那里我看到了诸多“人鳄共生”的生动图景,听到了不少检察机关通过履行行政公益诉讼职能守护扬子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我在稿件中写道:“下午的阳光温暖和润。穿过张晟家的堂屋,后面是两大块相连的池塘,只见一只扬子鳄正在岸上懒懒地晒太阳,不一会儿又爬入水塘。”“在张晟家的池塘中央,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小岛,岛上树木葱茏茂密,池鹭、白鹭正尽情嬉戏,它们与池塘里游荡的扬子鳄绘成了一幅和谐的‘精灵动图’。”试想,如果没有深入现场采访,笔下是难以传递这样强烈的画面感的。
虽然如今通信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让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多元,但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调查、多方求证核实仍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必须以亲历性访问来确保准确性、实效性。
二是眼力要明。增强眼力,就是要不断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事实信息,要善于发现和判断隐藏其间的新闻价值,找到亮点、盯住新鲜点、关注到特色点;要善于挖掘和求证各种细节,让检察故事真实可信、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新闻嗅觉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疑要通过学习和观察,让自己对于所报道的检察工作领域的大事小情能够了然于胸。
以获得中检报业2022 年度“影响力作品”的《拨云散雾,探寻隐藏的真相》一文为例。这篇报道所涉及的,是一起典型的通过虚假诉讼严重侵犯民营企业投资权益、涉案标的达5000 万元的复杂案件,也是一起从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四级检察机关发挥一体化优势,通过内外协作配合、刑事民事协同履职,实现刑事追责、民事裁判纠错与追赃挽损相结合的法律监督案例,更是一起全国人大代表转交案件线索、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代表监督、检察履职过程和结果受到代表充分肯定的良性互动的范例。
2022年6月13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封面文章
最初,我只是知道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所关注的一起可能涉及虚假诉讼的案件,敏锐地判断出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后,遂一直跟进办案的每一个重要环节,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包括专门拍摄图片和视频。等到案件基本尘埃落定、写出报道时,前后长达一年。关注此案的那位全国人大代表评价说,正是因为安徽检察干警的敬业态度和对于公平正义的坚守,才使得这起复杂的案件最终拨云见日,取得突出的办案效果。获奖后,我在感言中写道:“遇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既要有即刻扑上去的冲动,更要保持创作耐心。”
三是脑力要深。增强脑力,就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尤其要善于观大势、识大局,始终关心关注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法治建设、关于检察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精神新要求,关心关注最高检党组关于检察工作的新理念新提法,关心关注当前检察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然后学以致用,在新闻实践中诠释好展示好,精心打磨出新闻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报道站位高、有深度。
2024年6月18日,检察日报《明镜周刊》封面文章刊发了我撰写的案例通讯《穿透法律条文追寻实质公正》,该报道讲述了最高检第五十二批指导性案例中的王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不批捕复议复核案办理的前前后后。我在认真研学该指导性案例全文的基础上,特地赶往复议复核的办理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检察院和滁州市检察院,对两级检察院的案件承办人作了追踪采访。
因涉及罪与非罪、捕与不捕,采访中我了解到,两级检察院之所以得出“无罪不捕”和“构罪但不捕”这样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上下级检察院两位承办检察官对修改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条文的理解和适用把握不一致。
通过两位检察官对案件办理过程和认识理解的复盘,我敏锐地意识到,滁州市检察院对该起不批捕复议案依法准确复核的过程,充分贯彻了最高检强调的以“三个善于”高质效办案,特别是很好地诠释了其中“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的要求。后来我又就此向安徽省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门主要负责人请教,也证实了我的判断。“三个善于”在一起普通刑事案件复议复核办理中得到呈现,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生动的检察实践。于是,我决定从此处落笔,这篇通讯报道因此就有了不一样的立意和深度。
四是笔力要活。增强笔力,就是要善于表达,把故事讲好、讲清楚,不仅自己弄明白,更要让别人看得懂。检察故事、法治故事往往专业性强,要做到吸引人、感染人,就要求有受众思维、创新思维,把脚力之功、眼力之明、脑力之深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最后落实到笔力,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2024 年5月,我获取了庐江县检察院通过民事检察监督让三套房“屋”归其主的线索,认为比较有意思,决定进行采写。我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收集完素材,仔细研究全案,发现这是一起极为“烧脑”的案件:三户人家的房产登记“张冠李戴”,法院一纸判决又致“错上加错”,原房主三房四卖更是“越搅越乱”,而且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
如何把这“一团乱麻”的办案故事表达清楚?我反复思考梳理,确定在写作逻辑思路上以办案检察官为视角,循着他调查核实和解决困局场景这条主线,一层层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在表达技巧上,以平实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又逐一解答疑问的方式,把错位登记的来龙去脉理顺溜,把监督解决纠纷的方法步骤说清楚;写作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办案检察官沟通核实相关细节,力求表达得更准确、更无懈可击。
写完主打稿《谁动了我的房产?》,总感觉还有些话要说,因为面对该案厘清事实难、沟通协调难、解决问题难,基层检察官却“关关难过关关过”,其民生情怀跃然纸上,让我一次次感动、不吐不快。于是又写了一篇“记者手记”——《谋事靠前一点 老百姓就距离我们更近一点》,作为主打稿的补充。同时把办案检察官根据本案的人房关系、房证关系、人证关系,在纸上画出的“三房四卖”案示意图附上,从而使整篇报道更有冲击力。
这篇通讯经过报社编辑部的精心包装,发表在2024 年6 月5 日检察日报《民生周刊》封面上。《民生周刊》主编特地对“记者手记”提出表扬,说“写得非常好,可见功底深厚”。这篇报道被评为报社“月度优秀作品”。
2024年6月5日《检察日报·民生周刊》封面文章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能否干出“漂亮活”的试金石,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不断磨砺与提升。
新闻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新闻传播文化,新闻创造文化。没有文化味的新闻活动是枯燥的,不能引领文化前行的新闻影响是有限的。新闻活动应立在文化活动的前沿,既是文化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者。从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湘江评论》开始,优秀的新闻媒体都是社会文化的倡导者与开拓者。新闻不仅是历史的观众,也是历史的主角。对于新闻活动的文化价值、文化影响、文化使命应给予充分认识,仅仅把新闻活动限定为工具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对新闻活动的窄化与矮化,也会限制新闻活动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胡钰,《青年记者》2024年第11期
来源:池州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