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崛起之路,受到最深刻的一次教训,是对中国的严重误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8:47 1

摘要:谁说邻居好相处?至少日本不是。讲心里话,咱们中国人面对它,总有点复杂的情绪。这国家吧,看起来不大,资源也不多,但手伸得特别长,总是坐不住。有人老说是“缺啥补啥”,地小、东西少就惦记别人家碗里的肉。可细琢磨,这解释还是太浅了点,更多啊,是这帮人心里就住着个“不服

日本:一颗躁动的心,命运拐了多少弯

谁说邻居好相处?至少日本不是。讲心里话,咱们中国人面对它,总有点复杂的情绪。这国家吧,看起来不大,资源也不多,但手伸得特别长,总是坐不住。有人老说是“缺啥补啥”,地小、东西少就惦记别人家碗里的肉。可细琢磨,这解释还是太浅了点,更多啊,是这帮人心里就住着个“不服输”的鬼,总有点盲目的冲劲和奇怪的幻想。

你翻开历史,朝鲜和中国恐怕是最怕听见日本“动静”的——不是抢这儿,就是打那儿。不说近现代的侵华战争,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那么厉害时,日本就忍不住想来碰瓷。国力啥的,根本不是挡箭牌,骨子里的那点攀强逐利,才是不消停的主因。

大伙儿如果有兴趣数数,真能瞧见这两个国家一共遭了日本多少回“毒手”——五次大战,四回都是日本“抬头挺胸”作恶去的。最大的一次当然是现代的那场侵华,其实这是日本自以为崛起时的赌博,也是它最彻底的一回失算。

不过,头一回“出海捞世界”,日本人可是真把家底都砸了进去。你能想象吗?公元七世纪,白江口之战,日本连夜造船,集齐了四万人马、上千只大船,嚷嚷着要去“救”朝鲜,大有“以小搏大”的架势。想的是对面的唐军不过万把人,结果呢?一场梦碎。兵器、战术,全不是一个量级,唐军把他们打得鼻青脸肿,简直是海上版的“人仰马翻”。

这一仗,日本人是憋屈的。打回家,心里不是服,而是怕。表面上向唐朝低头,暗地里就琢磨:怎么才能变得像你一样厉害呢?于是大批遣唐使、儒家文化、衣冠礼法,都开始往岛国里搬。你要问是心甘情愿吗?仔细想,未必。骨子里的“臣服”,其实只是权宜之计,学强者,不等于认命。

说到这儿,忍不住想到辜鸿铭那句评语,“知小礼而无大义……”这话有点扎心,但仔细想,日本人的行事风格里,这种“强必寇盗,弱必低头”的劲头,确实一脉相承。强时闹腾,弱时装孙子,心思极细,气度却不大。

自打白江口之后,一千多年日本再不敢惹中国。可江湖路远,总有人出头。到了明朝时,丰臣秀吉横空出世。他觉得自己够牛了,忍了半辈子,也该去找点存在感。对着朝鲜开战,梦想征服,看起来跟唐朝没法比,硬是耗了好几年,结果还是挨了大嘴巴。明军直接杀到釜山,丰臣秀吉灰溜溜收兵,歪心思又不得逞。

后面几年,日本又憋着搞了好几轮改革,把“怎么变强”当成脑子里头的头等大事。可是咱们中国的邻居,时运也不济。等到十九世纪,西方大炮和蒸汽轮船涌进亚洲,大家都挨打了。日本一看,嗨,中国不灵了,得找新老师,乾脆跟着英国人、德国人混。明治维新,学得那叫一个勤快,三十年工夫,脱胎换骨,硬是把自己拉进了列强队伍里。

这段插一句闲话——清朝也努力了,洋务运动也有声有色,枪炮造得还不错,体制改革那就是“差一口气”。思想跟不上,哪怕武器厉害,打仗还是跟不上日本节奏。

甲午一战,差距明摆着——中国人心里只剩下苦。日本人爬上了世界舞台,野心再次飙升。占了朝鲜,再盯东北和蒙古,然后就准备顺藤摸瓜吃下全中国。这一轮的扩张已然不是“只学不打”了,而是想一口吞下去。

说到日俄战争,这场仗对日本很关键。俄国是世界的“硬骨头”,日本觉得,赢了它,打中国跟踩蚂蚁一样简单。咬牙狠打,东北到朝鲜,死伤十几万,结果却是日本悄悄赢了。这一胜,膨胀到极致,国际地位扶摇直上。

其实,日本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的“地图”和剧本——怎么走、什么时候打、谁是下一步,全都计划里头。明治维新到甲午、到日俄战争,路线清清楚楚。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说是关东军自己拍板,其实是全国上下都认了,只不过要先看西方脸色,没人干涉才上纲上线。

很多人以为九一八是突发,其实就是多年谋划中顺利推进的一步而已。东北稳了,接下来就向华北、全国推进。蒋介石当时瞄准“攘外必先安内”,消极避战,日本人识破了这点,决定蚕食慢慢来。

搞笑的是,这种步步紧逼,没让国民党硬起来,反倒是共产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团结抗战。想不到这个“倒逼”出来的统一战线,到头来救了民族一命。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合作成了现实,所有杂乱的声音被归拢到一个大目标——一起死磕日本。

1937年,卢沟桥一枪响,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自信满满:军队好、装备好、演练做了几十遍,兵源充足,计划缜密……一个月灭中国?纸上谈兵最可怕的,是看不见对手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中国人不是没死伤,淞沪会战25万人,“三月亡华”彻底破产。川军、桂军、八路军,老少齐上阵,打得日本人愣在原地。这不是清朝甲午,君王昏庸、兵心涣散,而是民族觉醒后的中国。什么割据、什么软弱,被一夜之间冲垮。

其实,日本见到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甲午那会儿的“软柿子”,而实际上中国早就变了,民心齐了,骨头硬了。国民政府打正面,八路军游击,各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打法,让日本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泥塘。

战事拖进相持阶段,日军兵力损耗大,补给困难。蒋介石顶住了,政治诱降也死活不掏底牌。中国硬生生熬过四年,太平洋战争一开,局势大转弯。

有的人说,如果日本专心打中国,结果肯定是中国败。仔细想想,这话不靠谱。日本最好的部队、最强的海军都投在了中国,精锐师团都来过。中国人顶着落后装备,靠的就是一口气、一股韧劲,硬是把日军拖到喘不过气。这种顽强,连欧美列强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日本没法速胜中国,才南下打美国抢石油,就像被困在迷宫走不出来,只能硬闯破门,最后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其实,美国能在太平洋战场获胜,也是仗着中国这块厚实基础挡住了日本的“洪水猛兽”。

最终,侵华失败,对日本来说,不只是吃了败仗那么简单——是国运断流,是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血汗被冲空。更讽刺的是,明治维新那点底子,全毁在这场“狂想症”式的冒险中。

最让人无奈的,可能还是日本人的那点倔强。打输了不服,错了不认——这不是大国气度,也不是“知己知彼”的智慧,而是把真理让给了盲目的自信。辜鸿铭那番话,隔着岁月还在耳边回响:小节、强盗、畏威……字字如刀。

到底是宿命、是性格、还是时代使然?谁也说不准。只知道,这场“以小搏大”的故事里,中国人留下一口气,日本人丢了命运。而历史还在继续,邻居仍是邻居,有些宿仇,就是没法讲完。一转身,回头想想,如果他们早认个错,也许今天的世界,会安分许多吧?

来源:山上寻觅繁花

相关推荐